郭埠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3239。[详细] |
郭庄一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3999。[详细] |
宫家庄村村庄由来在楼子疃东北3.2公里处。明末,大韩村宫姓一家因在此拥有土地,迁来定居,称宫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92亩。2006年,全村共有177户,总人口为62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9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8吨,经济总收入为12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38元。 ……[详细] |
朱家埠南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3999。[详细] |
阁里村村庄由来阁里毗连于大同之东。因其主要街道为西阁所在而得名,亦称西阁里。西阁跨于今即墨剧院以北的东西大街上,为一台式楼阁,阁上建佛殿,拱券阁洞通行车马行人。至明万历时(1573~1619年),阁以东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居民区,阁以西尚无居民。传说清湖广总督郭琇的府第即在阁里街路南。烟台、青岛相继兴起后,以阁里为中心的西关在商业上成为全县的中心。新中国建立后西阁被拆除。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详细] |
坊子街村村庄由来据传:明末,黄、刘、荆等姓在此地定居,因地处近西河(原淮涉河北流的一段)西岸,故称河西村。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淮涉河改道,不再流经此村之东。因靠近官路,开设坊子(小店)者较多,改称坊子街。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南者称前坊子街,在北者称后坊子街。1953年,后坊子街改称大同,前坊子街改称坊子街。清末《即墨县乡土志》附图标有坊子街。政区人口2006年,全村共有653户,总人口为2……[详细] |
辛家庄村村庄由来在大同街西南3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403-1435),辛氏自城里迁来此地定居,称辛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46亩。2006年,全村共有345户,总人口为132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8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115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267元。……[详细] |
刁家疃村村庄由来明朝永乐时(1403-1424),刁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清康熙时(1662-1722),孙姓、鄢姓迁来,刁姓已外迁,村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2001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153户,总人口580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277人;2002年为604人。现有郭、孙、鄢、林等26个姓,均为汉族。全村辖区总面积18公顷,其中居民用地6公顷,工业用地12公顷。经济发展由于城……[详细] |
北龙湾村村庄由来据传,名洪熙时(1425)高、韩、卢三姓来此地立村,因村中有一池塘,天旱不涸称龙湾,村因此命名为龙湾头,后来发展成两村,分别称北龙湾和南龙湾。政区人口现村庄主要有2个姓氏,主要姓氏王姓132户,孙姓117户。北龙湾位于通济街道办事处北部,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全村有工业用地715亩,居民用地450亩。经济发展全村有汽车62辆,拖拉机14台,三轮车50辆。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8……[详细] |
大同村村庄由来据传,明末,黄、刘、荆等姓先后来此定居,因地处近西河西岸,称河西村。清康熙42年(1703),淮涉河改道,不再流经此村之东。因靠近官路,开设坊子(小店)的较多,改称坊子街,后发展为两村,在南者称坊子街,在北者称后坊子街。1953年,后坊子街改称大同。全村3个自然村,分别是马神庙街、同福街、同盛街。政区人口改称位于通济街道办事处东部,距办事处驻地4公里。全村有耕地210亩,工业用地8亩……[详细] |
西北关村村庄由来明初,李氏兄弟自鳌角石迁来此地立村。村西有庙宇称龙王庙观,因在城西关之北,又简称北关,同治《即墨县志》称为北观。因口头上易与北关混淆,称西北观,后逐渐演变为西北观。政区人口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西北部,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31.72公顷,现均为工业、商业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用地10公顷,商业用地3.3公顷,居民用地18.42公顷。另在华山镇建立的鹤山工业基地20公顷……[详细] |
八里庄一村 村庄由来据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巩、綦两姓先后来此立村。据传,村中于姓先祖原居即墨城外墨水河畔,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洪水泛滥,西道口堤溃决,于姓数户因避水患遂迁来立家兴业,繁衍至今,以至成为村中主姓。因村中座落在即墨至胶州驿路北侧的十里铺与五里墩之间,东距县城约8华里,故称八里庄。1961年八里庄由1个自然村划分为3个行政村。政区人口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西部,现隶……[详细] |
八里庄二村 村庄由来据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巩、綦两姓先后来此立村。据传,村中于姓先祖原居即墨城外墨水河畔,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洪水泛滥,西道口堤溃决,于姓数户因避水患遂迁来立家兴业,繁衍至今,以至成为村中主姓。因村中座落在即墨至胶州驿路北侧的十里铺与五里墩之间,东距县城约8华里,故称八里庄。1961年八里庄由1个自然村划分为3个行政村。政区人口该村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详细] |
纪家庄头村村庄由来在楼子疃东北5.5公里处。明末,北曲(今属城阳区)纪氏父子析炊,因在此地拥有田地,其子便迁来定居,称纪家庄,又称纪家庄头。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纪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为纪家庄头。政区人口2006年,全村共有186户,总人口为7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4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09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97元。……[详细] |
窑头村村庄由来明朝,岳、贾、陈、赵、迟、朱等11个姓氏先人来此定居,明朝曾在这里设窑场,是筑城专用大砖的产地之一,村名窑头。政区人口该村位于市区中心之南部,北濒墨水,东靠青石公路,西邻纵贯胶东半岛的烟青公路,南去流亭国际飞机场15公里,交通便利。现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219.6万平方米,现均为工商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和商业用地6.7万平方米,居民用地152.6万平方米。另外村投资……[详细] |
店子村村庄由来在楼子疃东北3.5公里处。清雍正时(1723-1735),潘姓、华姓在此地大道旁开店,不久李姓、高姓等来此定居,因地处岘山南麓,称岘山店。又因此村距城十里,又称十里店,后简化为店子。《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岘山店。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19亩。2006年,全村共有213户,总人口为76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4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9吨,经济总收入为940万元,……[详细] |
王家院村村庄由来在大同街西南2.8公里处。据传:明宣德时(1426-1435)王姓在此地定居,经营菜园,称王家园。后演变为王家院。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416户,总人口为17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39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吨,经济总收入为716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0060元。 ……[详细] |
杨家村村庄由来在大同街西南1.7公里处。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杨姓来此立村,称杨家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杨家庄。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275户,总人口为9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72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37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494元。……[详细] |
蔡家村村庄由来在大同街西南2公里处。据传:明天启元年(1621),蔡姓迁此地立村,称蔡家村。后孙姓迁来,蔡氏已无,村名沿用。《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蔡家庄。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375户,总人口为12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52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768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251元。……[详细] |
黄丹岘村村庄由来在楼子疃东偏北4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卢、徐等姓来此立村,其西北有岘山,开花时节,遥望山上一片腊黄丹红,故取村名黄丹岘。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黄当现。今此村张姓与孙姓最多。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97户,总人口为10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5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7吨,经济总收入为259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