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华营镇 | 隶属:西华县 |
行政代码:411622107 | 代码前6位:4116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63万人 |
人口密度:约78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上级政区专名“西华”及大移民时期编组单位“营”而得名,故名西华营。
基本介绍:
西华营镇位于西华县城东25公里,与扶沟、太康、淮阳三县相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9年撤乡换镇。全镇土地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155亩,辖31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284个村民组,72个一、二级行政单位;总人口562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2人。这里地处黄泛区腹地,因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有清水河等河流流经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境内交通便利,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有淮海战役烈士墓。
西华营镇农业以小麦、棉花、水果、畜禽等为主导产品,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形成了粮棉种繁育、苗木、精品林业、畜牧业、食用菌等农业产业链条,其中,粮棉种繁育基地涵盖七
历史沿革:
1947年分属西华县、淮阳县管辖,名西淮营。
1949年更名为西华营,属西华县。
1951年属西华县第七区。
1958年分属聂堆、东夏亭两公社。
1965年析聂堆、东夏亭两公社部分区域,置西华营公社。
1984年改为西华营乡。
1987年撤西华营乡建西华营镇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49年以前,此地原由西华、淮阳两县分辖,名西淮营。1949年后因政区调整,全部划归西华,更名为西华营,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聂…[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田姓村民在此定居,繁衍成村,以村民姓氏取村名,故名田庄。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聂堆公社田庄大队。1965年为…[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山西洪洞县移民牟姓族人迁此居住,后形成村落,故名牟庄。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聂堆公社牟庄大队。1965年为西…[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末,原有张姓、吴姓人家迁此定居,发展成村,得村名张吴庄。后发展成两个村庄,此村以吴姓居多,故名吴庄。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聂堆公社张吴…[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一族肖姓移民迁居此地,后又有其他姓氏迁入,因肖姓迁居早,人口多,故名肖庄。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聂堆公社肖庄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此地有孙姓和董姓共居建村,以村民姓氏取名孙董,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聂堆公社孙董大队。1965年为西华…[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部分高姓村民从谷堆高村迁此定居,以制盐为生,取村名为盐场。后人口增多,高姓占全村多数,又形成了一个市贸小集,村名遂改为高小集,1982年更名为高…[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九年(1744),由谷堆高迁此几户人家,当时称为程村。后高姓富户于村前村后各盖一所楼,后发展为两个村庄,此村居南,故名前楼。1949年属西华县七…[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九年(1744),由谷堆高迁此几户程姓人家,当时称程村。后有高姓的富家在村庄前后各盖一所楼,此地在后,故更名后楼。1949年属西华县七区。195…[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郭氏一族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分南、北两地定居,居此者取村名为郭庄。因临官道,逐渐发展成一个集市,故改村名为郭集。1949年属西华县七区。195…[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期,殷姓人家最早在此地定居,特别富裕,盖楼一所,得名殷楼。明末,殷姓渐少,尹姓人增财旺,也在村中盖楼一所,遂更名为尹楼。后演变为尹庄,故名。194…[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高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谷堆高,后有一部分人分居此地,定村名东楼寨。1933年,为防止土匪侵犯,修起土寨,当土匪来到抢劫,非但没有打到寨内…[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此地原为太康县逊母口镇井付村一付姓财主家的花园,称“付家花园”,由一高姓佃户管理。后付姓财主绝后,花园由高姓佃户继承,发展成村,因村中建有…[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丁郎乡”,以丁郎刻木祭母重孝行得名。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移民,在此地的寺庙“孝义寺”附近定居,发展成村,遂以寺名命村名,故名。1949年…[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何姓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定居,繁衍后代,发展成村,得名何庄。1949年属西华县七区。1958年为东夏亭公社何庄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刘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发展成村,因村西边有一条河,河上南北相距不远有两座小桥,故名刘双桥。1949年属西华县七区。1…[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绍定三年(1230),此地驻扎过军营,后逐渐从外地迁来部分村民,因村庄比较长,当时,大部分村民还有习武的习惯,起村名为“长武营”,后演变成常武营,故…[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屈姓一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繁衍发展,成为村庄,故名屈庄。1949年属西华县七区。1958年为东夏亭公社屈庄大队。1965年为西华营公社屈庄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十九年(1591),庞姓一族从山西省洪洞县到此定居,后因人员发展较快,在此村建起一个小集,故名庞集。1949年属西华县七区。1958年为东夏亭公…[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清河村,因河流名称得名。明末,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村头清水河上修建一座桥,村名更改为李桥,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聂堆公…[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弘治三年(1490),从扶沟县崔桥乡毛寨迁此几户毛姓人家,发展成村,取名毛庄。后因在村西清水河上修一座桥,故更名毛桥。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陈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西华县城郊。清康熙年间,陈氏一族人又往北迁到距县城20千米处定居,此地原名李庄,由于黄河水泛滥,李庄被湮没,靠近李庄这…[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薛进福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移到此定居,后家业兴旺,发展成村,盖起高楼一所,因村民皆姓薛,故名薛楼。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1958年为…[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南宋末年,从太康县城西20千米处的湾赵村迁出赵姓一族人,迁至距西华县城北18千米处定居。因村民多为赵姓,村子较大,取村名大赵庄,后演变为大赵,故名。1…[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来氏兄弟三人,从山西省洪洞县向黄河中下游迁徙,其中来氏老二于西华县城北二十余里处安家落户,发展成村,因当时村东有一片洼地,故名来洼。1949年属…[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期,山西省洪洞县姓徐的一族人迁到西华县城北20公里处定居,取村名徐庄,后因当地习俗,以姓氏加口语“那”命村名,演变为徐那,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林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西华县城北25公里处定居。林氏家族勤劳为本,家景兴旺,发展成村,有几户人家盖起几所小楼,故名林楼。1949年属西华县五区…[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几户红炉打铁人家,取村名叫“铁炉布”。后又从马王村迁此村几家人,村人改名为“后到”,因“到”与“套”发音相近,又演变为“后套”…[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一个名叫李玖的人,率先携家眷迁居于此,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得名李玖。1949年属西华县七区。1958年为东夏亭公社李玖大队。1965年为西华营公…[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有李姓兄弟二人在此开了两个杂货铺,一个在前边,一个在后边,俗称“前铺子,后铺子”,后发展为两个村庄,由于村人都姓李,分居两村,又改称前铺李、后铺…[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住户陈贤,在村头周口至开封的官道边开了一家客店取名“陈贤店”。清中期,发展为两个村,按照村庄规模大小称大陈店、小陈店,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