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清河驿乡 | 隶属:西华县 |
行政代码:411622201 | 代码前6位:4116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8.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1万人 |
人口密度:约66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宋乾兴元年(1022),在此地设立驿站,因位于清水河边,得名清河驿。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清河驿乡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基本介绍:
清河驿乡是西华县的一个新兴乡,因倚清水而得名清河驿,该乡位于西华县城东部,距县城12.5公里,南北分别与淮阳县曹河乡、东夏镇毗邻,属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清水河、黄水沟并行南流。省道南石公路东西穿过,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2℃,无霜期216天,平均日照时数2318.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747毫米,为暖温带半湿润季气候,全乡总面积48.4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58个自然村、7883户,32120人。
清河驿乡是典型的农业大乡。农业是主导产业,农业收入在乡财收入中占92.4%,近年来,清河驿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改进了以往“一麦一豆”,“一麦一棉”种植模式,杂果栽
历史沿革:
1949年属西华县第七区。
1956年划为清河驿中心乡。
1958年属东夏亭公社。
1975年由东夏亭公社、皮营公社部分地域析置清河驿公社。
1984年改为清河驿乡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宋乾兴元年(1022),官府在此地设立驿站,村民聚居周围,形成村落,因位于清水河边,得名清河驿。1949年属西华县八区。1958年为皮营公社清河驿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初,原名马楼,以姓氏定名。宋代中期,迁来一户徐姓人家,在村中搭几间草棚居住了下来。后因马姓衰落,徐姓人口日益增多,为警示后人,不忘艰苦岁月,遂改名徐…[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一族人家,在此地定居,取村名王庄。后为防止遭受战乱的危害,在村周围筑起坚固的寨墙,改称大王寨,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闫、袁、孙三户人家,在此地建村。因闫姓人口较多,且当时为便于管理,移民编组为营进行迁移,故得名闫营。1949年属西华县八区。19…[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陈州七里河迁来董家弟兄二人在此建村,定村名为董家楼。后二人均应召进京,临行前把这个村卖给邻村徐姓先祖徐之普。因村南临东通陈州、西通昆山的官道,…[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因辖相邻的马倪庄、马路口、马刘庄三个马姓村民居多的村庄,得名三马村,故名。1958年为东夏亭公社三马大队。1975年为清河驿公社三马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始祖朱海慈携家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逐渐发展成较大村庄,因村中建有多处高大楼房,得名大朱楼。1949年属西华县八区。1958年为东夏亭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两户张姓人家,定居在清水河东岸,并在此地盖了几所堂楼,故名张楼。后因村民南迁一部分至清水河西岸,取名前张楼,原张楼遂改名后张楼,…[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兄弟二人在此定居。初立村名为东、西王子营,“营”为大移民时期编组单位。后来人口渐增,两村相向发展,连成一村,统称王子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庞姓人家在此落户建村,因当时村小人少,故名小庞。1949年属西华县八区。1958年为东夏亭公社小庞大队。1975年为清河驿公…[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期,从西华县城北的杜岗村迁出两户李姓人家,一户到周家口开了个绳铺,一户落户于此地开了个绳铺。后来绳铺生意好,就在此地盖了楼,取村名李新楼。清道光十…[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高姓人家定居此地。村西头紧靠高堤子,路边有坑,来往进村不好行走,就像进了胡同里,取村名高胡同。后因谐音演变为高古洞,故名。1…[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嘉庆年间,王氏一族人从太康县王集王坟村迁于驿站(今清河驿村)后边建村,得名后王。1948年属西华县八区。1958年属东夏亭公社。1975年属清河驿公…[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由洛阳来此地三个说唱艺人,在此修了一个庙院。后庞姓人家落户此地。居住在庙院中,发展成村后,取名庞堂。至清末,庞堂为防兵灾修了一个寨,又改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姓一族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条小河,村庄建在小河湾处,取名河湾李。1942年黄水泛滥,大部分逃荒到外的村民返乡后,因村庄形状改变,遂改名大…[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杨氏兄弟三人,分居两处,初立两村时名前杨、后杨。1948年,黄河洪水退去后,两村合并成一村,统称后杨,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八…[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几户刘姓村民在此建村。后来周围客商纷纷在此进行物资交易,逐渐形成集市,故名刘集。1949年属西华县八区。1958年为皮营公…[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有两户张姓人家来此定居,逐渐发展形成村庄。1982年,因村西南还故名有一个张庄,此村位置在东,故更名为东张庄。1949年属西华县八区。1958年…[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无人居住,因土质好,人称“腰窝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凡姓几家人迁居于此,取名凡腰庄。后有胡姓人家移居于此,人丁兴旺,改村名胡腰庄。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