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羊庄村 | 隶属:高庄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3225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车牌代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羊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0公里处,汶水之阴,四面沟壑丘陵,中央地势平缓。北望滔滔汶水倒流,南眺群峰起伏连绵,葫芦岭逶逶延伸至村南。羊庄村南北长,东西窄,横距最大1.5公里,纵距最大4公里,总面积约3.87平方公里。羊庄东至劝礼,西邻南梨沟,北与西汶南接壤,南眺大盘顶。村庄地形南高北低。村北有一乡村公路沥青铺面,西可通往南官岭,东经劝礼与塔子南北公路相接,交通便捷。
清《光绪莱芜县志》载:羊庄时称“汶南保•羊庄”。民国初期称谓相同。1948年属汶南区;1951年3月汶南区改为六区;1958年属高庄人民公社;1960年4月撤销高庄人民公社,羊庄划归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重新恢复高庄人民公社,羊庄又回归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称高庄人民公社羊庄生产大队,后公社改镇、改为街道办事处,隶属关系未变。
羊庄自古缺水,种植条件差。1949年建国前全村耕地没有水浇地,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间种杂粮,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姜,现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羊庄对山场的治理开发一直未曾间断,建国后大搞植树造林,栽植花椒、柿子、槐树、柏树等。1964年栽植苹果树30亩,嫁接大枣3000余株,果园1986年因开矿建井伐没山上的大枣也因管理不善,今尚存不多。
羊庄村1955年成立了“五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亓汝增任社长。入社之初,还有部分村民没有入社,1957年村民全部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羊庄隶属高庄人民公社。1979年羊庄分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水浇地人均1.05亩,山场0.5亩,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口全部分给了个人。
为改善种植条件,羊庄在解决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常年治水不间断。羊庄南高北低,1958年在村南修筑拦洪坝1座约1万立方米,截蓄流经之水,便于应急时之用。可惜容积小,又渗漏,旱时无水涝时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羊庄村土地浇水的问题。1967年为解决拦洪坝水量不足的现状,羊庄人又修导引渠3华里,把上游的五龙河水“引五入羊”。但是,五龙河也是涝时有水旱时干,用水还是捉襟见肘。1972年“农业学大寨”,在完成平坟造地、造大寨田的同时,羊庄人又发扬“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在村南蝎子沟人工打大口井,青石板上凿眼子。随着一米米的加深,人们的期盼值越来越高,盼水使人望眼欲穿。当把青石板凿成直径2米,深30米的石窟窿时,人们的脑袋凉了,头脑开始清醒了。“光有愿望和精神,没有科学的道理是不行的”。打井无水的尴尬,并没有使羊庄人失去信心,相反,给羊庄人增添了坚定治水的决心。1974年动员村民在村南又修了第二个库容为1 5万立方米的小水坝,水浇面积略有扩大。1975年羊庄人为解决人畜用水这一关键问题,聘请水利局专家现场勘测,在村南点场开钻,当钻头到达地下200米的深处时,轰隆隆的响声,顺着井筒传到地面,随后而喷出的是清澈的地下泉水。两眼深井的成功,为改变羊庄的整个面貌奠定了基础。人们开始相信这里不是枯水区,彻底打破了地下无水的神话传说。为解决第二个小水坝的水源不足,l979年又延伸“引五入羊”渠道2里,把河水灌入水坝。1981年羊庄人在村南2号井修建了一座90立方米的大水池,铺设钢铸管2000米,把自来水通到了街上各个点上。人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吃水井(旱无水)从此退出历史舞台。1994年村投资10万元,在村南建90立方米水塔1座,铺设塑料管道4000米。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在羊庄人治水的历史上最具说服力、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汶水南调工程。羊庄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局面,村里投资60万元,从1989年动工到1990年冬结束,历时两年,铺设钢管3000米,塑料管道1000米,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配备水泵一套,把汶河水送到了村南,接着1992年又打3号、4号两眼深井。从此,羊庄村的所有土地都能灌溉,旱涝保收,靠天吃饭成为历史。
羊庄人世代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也不乏工匠艺人和小作坊出现。民国年间羊庄最出名的木匠彭照廷,古木建筑,木板雕刻,技艺高超,教子授徒,木工世家。他雕的木制家具、建筑装饰品远近闻名,有“河北(汶河北)许茂荣,河南(汶河南)彭照廷”两条龙之说。而今传有后人。石匠王和平,石头雕刻一绝,一块石头经他之手会变成栩栩如生的飞禽志兽。打坟也是他的拿手活。村里另外还有会缫丝的、烙烧饼的、开馍馍房的、糕点加工、开杂货铺、做挂面的、织布的,这些民间匠人和民间作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羊庄村的一个亮点。
从民国年间到20世纪70年代,村里打窑挖煤时续时断,形不成规模,真正建有村集体的煤矿是1984年冬在村南新建井,开采19层,称“莱芜市高庄镇利民煤矿”。该矿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建有主井(斜道),副井(立井)。1985年又利用建国初期的废旧井开采15层,煤炭生产以成为羊庄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羊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厚重的文化积淀滋养着羊庄世代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历史上文人致仕、达官显宦不乏其人。明万历年间亓才,成为举人。其子亓之伟天启年间进士,成为莱芜八大乡宦之一。此外还有贡生监生庠生30余人。基础教育素质较为扎实。明朝有私塾,延至清末王林祥还于私塾继续讲学。此人曾给军阀张作霖当过秘书,学识渊博,深受学生的拥戴。嗣后,亓曰光开办私塾授课,学生有十几人。
1932年起村里开始办小学堂,校址设在“白衣殿”。毕德普、亓汝为、刘东如、亓曰光先后任教员。1939年抗战期间停办。1946年又重新开学,村里并有识字班、夜校。1949年羊庄与南梨沟成立联办小学,1961年成立完小,1966年成立羊庄联中,1977年联中由村北“摩天岭”迁至劝礼村西,2002年村办小学撤销,所有学生与北梨沟小学合并。1966年“文革”前曾有多人考取高等师范院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从亓颖川第一个考中武汉空军雷达学院以来,到2001年已有近60名学生考入大专院校。
寒去春来,往事越千年。羊庄经历了几个世纪,勤劳勇敢的羊庄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3年以来,村内先后搬迁140余户,开通南北大街一条,1995年又投资30多万元,对900米的大街进行了水泥硬化。同时,新建村办公大楼,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羊庄村支部一班人在集中精力抓好村集体煤矿的同时,还引导鼓励帮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全村有运输专业户60家,拥有各种车辆近80辆。村民王子洲拥有推土机2台,铲车一台。1997年羊庄立集,集市贸易更带动了羊庄村的购销和饮食业的发展,家家搞经营,户户有项日,良好的环境为村民勤劳致富提供了方便,创造了条件。到2001年,羊庄村集体总收入达到1838万元,人均3796元,率先步入了小康生活。
羊庄,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村庄永远年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羊庄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