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高庄街道 > 槲林前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槲林前村

地名:槲林前村隶属:高庄街道
行政代码:371202003223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城乡分类:村庄分类代码:220
车牌代码:鲁S行政级别:村

槲林前村位于莱城西南5公里处。东翻丘陵至响水村,南与塔子村毗邻,西与冢子隔河相望,北与东汶南接壤。土地面积1780亩,总户数500户,1700口人。村庄东西南北约1.5公里,村庄占地约2.25平方公里。

槲林前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据传说,槲林前村北过去是一片槲树林,因在树林前落脚谋生,长期居住,故名槲林前村。其二是,过去在槲林前未建村之前就有狐姓茔林在村北,毕氏迁此,倚堰搭建房屋,因在狐林前,故名狐林前村,后感狐字不雅,遂更名为槲林前村。据《毕氏族谱》载:“洪武二年,毕氏由河北枣强迁此……”毕、曹、吴、耿、高、张六姓村民在此居住较早,刘、亓二姓迁至较晚,亓姓仅此一家,实为毕氏看林护院之人。毕氏人口众多,占全村总人口的80%。槲林前村,不管宗族大小、不分贫富贵贱,世代和睦相处。

清康熙《莱芜县志》载:“汶南保•槲林前。”《续修莱芜县志》称:“汶南区,槲林前。”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莱芜划分三县时,槲林前村属新甫县汶南区辖;1958年10月属高庄人民公社;1960年4月高庄人民公社撤销划给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高庄人民公社建制恢复,槲林前村又回归高庄人民公社;至2002年,不管乡镇名称如何改动,槲林前村一直属高庄辖地。槲林前村从20世纪50年代就是乡、管理区的驻地,直到1984年槲林管理区更名为槲林乡时,乡政府驻地才移居塔子村苍龙峡处。

槲林前村以农为主,解放前虽然土地不少,但都控制在地主、富农手中,穷苦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常年以扛活要饭为主。毕慎先、毕慎德、毕西江、毕三江四家各有土地30多亩,喂有耕牛,常年雇有伙计(长工)。毕三江家不但有大牲口,而且有当时较为先进的水车,毕慎德还兼作缫丝生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槲林前村民的生活才逐渐好转。1954年,槲林前村成立“一三”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吴悦之。1955年成立槲林前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高庄人民公社成立,槲林前村改称槲林大队。槲林前村旧有小土井40眼,水车21部,村民生活用水井9眼,大部分小土井是干旱无水可取,农田灌溉一直是影响全村粮食产量的一大难题。为了改善水浇条件,增加产量,槲林前村1956年至1957年间,两次购买锅炉蒸汽机3台、水泵3台,分别安装在村南苍龙峡下游、村西汶南河边、村北,用于引水灌溉,并修建苍龙峡至村东水渠2000米。1971年槲林前村开始打深井1口,井深180米,水量每小时30立方。1972年为打井配电使用至今。1975年在现高庄水泥厂钻探深井获得成功。1986年为扩大水浇地面积补充原有深井水量不足的实际情况,又打深井1眼,彻底解决了水量不足的问题。槲林前村从1971年长年修建水渠,从杏山子沟东膀至村东修建水渠200米;从塔子村北至村东修建水渠2000米,从十三中学到村北门外修建水渠3000米;1988年从苍龙峡至村西利用渡槽、明渠铁管等形式修水渠3000米。这些基本上解决了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为大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打下了基础。槲林前村1955年集体种植生姜。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槲林前村开始大面积种植生姜,最大面积达到700亩,全村生姜总产量超过200万公斤。槲林前村林业发展较早,1955年高级社时期集体栽植果树20亩,苹果的品种有“金帅”、“国光”、“红星”等,1986年为响应上级的号召,槲林前村有7户村民上东岭发展林果业,集体划出山地56亩。1967年槲林前村在东岭利用野生酸枣砧木嫁接大枣1万株获得成功,此举成为当时公社推广的典型。1972年槲林前村“农业学大寨”开后,改河造田100亩;垒砌河堰1000米;“大寨”堰2000米;平坟造地80亩。

解放前槲林前村村里小手工业、小作坊不少。毕萃官有小酒厂和油坊;毕梅堂开油坊;曹运炳、曹运申、毕岱山搞屠宰加工;毕慎德、毕慎先两家弹棉花;吴熙华、毕于常搞面食加工,以糕果、油果为主;高占元经营蚕茧、猪鬃生意;吴熙荣、毕松德、曹洪友三家开馍馍房;火烧铺家是毕同德;毕连锋、毕法周、毕梅德三家造火纸;吴熙亮家搞酿造,以酱油、醋为主;毕西于家开药铺;全村土布织机有50多台;槲林前村最大的工副业项目是缫丝,规模之大在整个汶河以南村庄无出其右者;“福风”缫丝厂的老板是毕萃明,工厂占地1万余平方米,铺面近百间,并建有东楼、北楼两幢,雇用工人60余人;毕华桥是“翠丰”缫丝厂的东家,占地规模、房屋修建略逊于“福风”,雇用工人50余人;规模数第三的是毕慎德家的缫丝厂,雇用工人十几人,其主要以经营土地为主。

槲林前村在1954年之后才开始兴办集体工副业项目,首先盖草房80间发展养猪、养牛业。全村7个生产队耕牛全部集中喂养。1964年建“马蹄”窑两座,开始烧制黑砖、黑瓦。1965年各生产队分别建立饲养处。1979年在村西建砖瓦厂1座,烧制红砖、红瓦,年产粘土砖300万块;1979年在东岭(现高庄水泥厂)建缫丝厂;1983年在村东建砖瓦厂1座,年产粘土砖400万块;同年在杏山子沟建石料厂1处。至2002年全村集体工业项目仅剩两处砖厂、一处石料厂,并全部实行承包经营。

槲林前村为出入方便,1986年修通了村庄与镇级公路相接的乡间公路1500米,全部沥清铺面;硬化村中街道1000米。为便于河两岸村民来往,1976年在村西汶南河上修建4孔、长80米水泥大桥l座。

槲林前村1966年以前村东有毕氏祖茔,占地五大亩,村西隔河有毕家支林,毕如松、毕如节就葬于此,整座茔林古柏参天,气势恢宏。

槲林前村解放之前教育文化比较先进。明、清时期就有人开办私塾教书育人,并有人进士及第、官居要职。毕福曾任临清知县,毕如松、毕如节也分别曾任山西水利提督和带刀指挥。毕福的女儿曾嫁于王爷称为娘娘。民国期间村里设立小学堂,抗日战争期间时办时停。1946年抗战胜利后,槲林前村成立了识字班、夜校,校址设在毕氏祠堂里。

1948年莱芜解放之后槲林前村正式成立村办小学。毕萃友、毕法孟、杨逢柱等先后担任教员。1953年成立完小,塔子、劝礼、羊庄、南北梨沟、冢子村的学生在此就读。1979年初中班停办。1949年之前,毕华桥毕业于清华大学;毕纯峰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三江毕业于山东大学。1966年之前就有毕信江、毕经宁、毕成江、毕占奎、毕学章等大学毕业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已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上海医学院毕业的毕研华现攻读硕士研究生。

槲林前村的文化生活极为丰富。槲林前村作为乡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比较发达。村里有秧歌队、花棍队、舞龙队,每逢年节排练演出。1966年“文革”开始后成立宣传队,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1976年“0”结束后停演解散。槲林前村20世纪50年代村里每户安装有线广播,1981年村民毕研忠第一个开始购买电视机,到2001年底全村电视机达到600台,彩色电视机480台,占电视机总数的80%。槲林前村电话安装始于1958年槲林乡成立后,乡政府驻地、村委都安装了电话,1995年槲林前村32户村民一次性安装了电话,到2002年10月全村共有电话158部。

槲林前村作为乡政府、管区的驻地,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兄弟村的前头。1972年村里购买24马力泰山牌拖拉机2部,50马力拖拉机1部;毕于生1986年率先购买泰山- 24拖拉机1部。到2001年底,全村拥有拖拉机30部;载重汽车9辆;轿车l辆;面包车9辆;装载机l台,主要用于石料、砖瓦和客车运输。槲林前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劳务输出,2001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3895元,固定资产达到85万元。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槲林前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相关资讯
高庄街道行政区划:
槲林前村导航
返回电脑版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