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柏乡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柏乡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此镇隶属一区,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抗日民主政府一区。

1945年11月柏乡解放后,原辖区西部改隶三区,东部各村仍隶一区。

1950年11月,北部各村隶二区。

1953年4月撤区设乡,境内置城关镇、石家庄乡、方鲁乡。

1956年9月2乡1镇合并,称城关镇。

1958年3月南张村乡部分村庄划归城关镇,同年8月,取消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城关镇易名东升人民公社。

同年12月20日柏乡、隆尧、临城、内邱4县合并为内邱县,撤销东升人民公社在境内设立柏乡人民公社,辖区包括西汪乡、南鲁乡、南阳乡、王家庄乡和柏乡镇4乡1镇。

1961年7月9日分置隆尧县,重新恢复合并大县前的政区范围,柏乡人民公社易名城关人民公社,隶隆尧县。

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建城关镇,1990年改称柏乡镇。

1996年1月扩乡并镇时将南阳乡合并到柏乡镇至今。

民国时期,隶二区。

1938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

1953年4月“划乡建政”后辖区内置北江、正元寺、固城店等3乡。

1956年9月合3乡为1乡,称固城店乡。

1958年12月20日柏乡县建制撤销,改固城店乡为固城店人民公社,隶内邱县。

1961年7月恢复合并大县前的公社政区范围,隶隆尧县。

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

1984年改为固城店乡。

1988年改称固城店镇。

1996年1月扩乡并镇时将南马乡合并到固城店镇至今。

民国时期,乡境隶二区。

抗战时期是伪编十乡之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

1953年4月“划乡建政”时,境内置西汪、寨里2乡。

1956年2乡合并,称西汪乡。

1958年12月归入柏乡人民公社,隶内邱县。

1961年7月随县建制变化恢复原公社建制,称西汪人民公社,隶隆尧县。

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

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西汪乡。

1996年1月扩乡并镇时将南鲁乡合并到西汪乡。

2007年12月3日撤乡建镇至今。

民国时期,中疃村、冯上京村隶一区、其余村隶二区。

抗日战争时期,境域隶属龙华乡。

1938年6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

1953年4月建政划乡时,境内置龙华、白楼2乡。

1956年合为龙华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龙华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柏乡县建制撤销,本辖区划归固城店人民公社,隶内邱县。

1961年7月从固城店人民公社析出,复置龙华人民公社,隶隆尧县。

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

1984年政社分设称龙华乡。

1996年1月,扩乡并镇时将白阳乡合并到龙华乡。

2017年2月撤龙华乡设龙华镇至今。

民国时期,隶一区。

抗战时期为日伪赵村乡管辖,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

解放后隶三区。

1953年4月“划乡建政”,境内置小里、王家庄、赵村、贾庄等4乡。

1956年9月赵村乡与贾庄乡合并,同时迁至南张村,为南张村乡;小里乡与王家庄乡合并为王家庄乡。

1958年12月撤销建制,其辖区划归柏乡人民公社,隶内邱县。

1961年7月恢复建制,称王家庄人民公社,隶隆尧县。

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

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王家庄乡,辖10个行政村至今。

民国时期,境内的内步、北大江、南大江、余舍、马村、赵上京、孙上京、王上京、胡上京、刘上京等10村隶一区,韩村、大汪村隶三区。

1938年6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抗日民主政府二区。

1939年11月县政区调整后,隶属四区,1945年11月隶三区,1950年11月改隶二区。

1953年4月撤区改乡,境内划大汪、马村、胡上京3个乡。

1956年9月将上述3乡合并为内步乡。

1958年6月改称内步人民公社,1958年12月撤销该乡建制,辖区划归固城店人民公社,隶内邱县。

1961年7月恢复内步人民公社建制,隶隆尧县。

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

1984年政社分设称内步乡,辖14个行政村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