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贡山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贡山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民国五年(1916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会中保董。

民国七年(1918年),称维西县贡山左中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会第二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茨开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称茨开乡改称宣佑乡。

1950年4月,称贡山二区。

1969年,改为茨开公社。

1984年,改茨开区。

1988年,改茨开镇。

丙中洛旧称“甲菖蒲桶”(藏语),意为怒江小康普。

据说丙中洛普化寺隶属维西县康普喇嘛寺管辖,康普藏名为“菖蒲”,故丙中洛有怒江小康普之说。

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称启文乡。

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

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

1984年,改区。

1988年,改丙中洛乡。

2011年12月16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丙中洛乡,设立丙中洛镇,撤乡设镇后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清末前,尚无地方机构设置。

民国五年(1916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会东保董。

民国七年(1918年),称维西县茨开县佐东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第一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贡山设治局捧当乡。

1949年8月20日,撤销捧当乡建制。

1969年,改为独龙江公社。

1984年,设捧当区。

1988年,区改乡,称捧当乡。

清末,尚无地方机构设置。

民国五年(1916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会南保董。

民国七年(1918年),称维西县贡山佐南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会第三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普拉底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称普济乡。

1950年4月,称贡山三区。

1969年,称向阳公社。

1984年,称普拉底区。

1988年,称普拉底乡。

民国五年(1916年),称菖蒲行政委员会西保董。

民国七年(1918年),称维西县茨开县西佐西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第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贡山设治局孟底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孟底乡改称新民乡。

1950年4月,称贡山县四区。

1969年,改为独龙江公社。

1984年,改独龙江区。

1988年,改独龙江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