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丙中洛镇 | 隶属:贡山县 |
行政代码:533324102 | 代码前6位:533324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86 | 邮政编码:673500 |
车牌代码:云Q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2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000人 |
人口密度:约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
荣誉排行:
2021年3月,丙中洛镇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基本介绍: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境内有丰富的汉白玉、羊脂玉等大理石资源和独特的青石板“瓦”。闻名遐迩的怒江第一湾就在乡境。
文化旅游:
丙中洛位于贡山县城丹打以北42公里。怒江从西藏奔腾而至,在丙中洛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块-坝。也是怒江大峡谷在怒江自治州最大的平坝。这里居住着怒、藏、独龙、傈僳等多种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
白汉洛教堂白汉洛教堂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法国传教士任安守建。为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占地454平方米。门为牌楼式样,用六抹格扇装置,二层明间用拱形窗,
这是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过了朝红桥的尼打担,翻过一座山就到了。朝红桥也是一座吊桥,修建的年代比较早。沿山坡分布着民居,到了这里,再往北就只有马帮的小路,可以直通西藏察隅。秋那桶峡谷
丙中洛茶马驿道是一条从贡山通往西藏的人马驿道。驿道穿越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转换的整个地带。途中地形、地貌独特,风光优美,景色无以伦比,瀑布无数,珍稀生物繁多,且不乏危险。全程步行,约四-五天时
贡当神山位于丙中洛南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意为白色的狮子,因山形酷似狮子,岩石全是乳白色的羊脂玉大理石,故此得名。可坐车上山观景,山上山花烂漫、风景优美,可观双象峰、仙女峰、仙人洞,登高
嘎哇嘎普,意为高大的雪山,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的西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首,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冰蚀湖分布,海拔5128米,是丙中洛最高的山峰,也是怒江傈
历史沿革:
丙中洛旧称“甲菖蒲桶”(藏语),意为怒江小康普。
据说丙中洛普化寺隶属维西县康普喇嘛寺管辖,康普藏名为“菖蒲”,故丙中洛有怒江小康普之说。
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藏、傈混合地名。原名“丙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傈僳族等民族的迁居,“丙中”一词演变为“丙中洛”,丙中(藏语)指藏族寨,洛(傈僳语)指沟、箐,”丙中洛…[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怒语地名。原称“学拉”,意为孝敬父母,指该地民风纯朴,注重村风民德。后民族杂居和汉语借音书写等原因,演变为”双拉”。新中国成立前属贡山设治局第二保;1…[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藏语地名。甲指怒族,生指纯粹,“甲生”意为怒族寨子。1975年从丙中洛大队划出来喇嘛寺、秋科当、重丁、甲生、形它、日旺不烂;从秋那桶大队划出四季桶、南…[详细]
藏语地名。“秋”指井水,“那”指生病,“桶”指喝水,据传,以前有棵核桃树下有口井,人畜喝了井里的水就会得病。1956年属贡山设置局第一保,称秋那桶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