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同治十三年(1862)《公安县志》卷一地舆志记载斗湖堤“堤形如斗,邑之巨障”,因其临近傍湖筑堤御水而得名。 [详细] |
清光绪年间,夹竹园南北两端有朱、李两户人家,相距约三里,各有一片竹园,后来,两个竹园之间形成一个集市,人们便把这个集市称作夹竹园。 [详细] |
据同治十三年《公安县志》记为“茶船口”,后因此地有一黄土小山岗,岗下有一溪沟,自西向东,全长1.5公里,故更名为沟陵溪。1919年,此处修建了一座双剅口闸,故称“闸口”。 [详细] |
藕池镇以“池多盛产莲藕”而得名。 [详细] |
以最早在这里居住居民的姓氏和商铺命名。建国前三十年左右,这里围一片荒地,芦苇丛生,有数家杨姓居民,在江北渡口旁开设了一家杂货铺和肉铺,逐渐形成集镇,因此得名。 [详细] |
清光绪年间,有个毛三婆驾渡称为毛三婆渡口,后因渔民曹某在渡口施麻籇捕鱼多而改称麻籇渡口。后来简称麻籇口。最后因为“籇”字少见,去掉“籇”字“竹”字头,写成麻豪口。麻豪口镇由此得名。 [详细] |
黄山头之称始于汉朝,据隋书地理志称:“安乡有黄山,山阳属安乡,山阴属公安,土石皆黄,故名”。1952年前集镇在山北头的虎渡河畔,1952年南闸建成,集镇南移两公里多,即今正在黄山脚下。 [详细] |
明朝时期,从港关以下松东河原是一条小溪,溪东住着几户姓孟的农民,故名孟家溪。清道光后期,杨湖口市民避水患,不少住户一夜搬迁至此,人们说是一梦中搬来的集镇,曾写成“梦溪”。也称“溪地”。公安县孟家溪镇,也称孟溪,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明朝时已有这个地名,三袁的诗文中就常出现“孟溪”二字地名。 [详细] |
南平镇原名唐家岗,汉与三国时属南郡,晋时改为南平郡,公元761年废郡,925年后,唐、宋时,荆州节度高季兴称南平王,建南平国都于江陵,本地属南平国辖地,本地以“南平”命名,皆因沿袭古时地名,郡称国号长期习惯便然。 [详细] |
章庄铺称谓始于明朝,富人章子焱乐善好施,在自家庄院的西南修有一为贫民接荒时的“施粥铺”,打这以后,当地人的农副产品在此交流,榨房、染坊、铁匠铺在此汇集,形成了集贸街道,章老人过世后,当地人为彰显其善德,故称此地为“章庄铺”。由此得名。 [详细] |
相传舜帝南巡,途径此地,后世立寺纪念,名为虞万寺。清同治年间,松滋江堤溃口形成松西河,江水东冲,与虞万寺东的祝家河汇流形成深潭,寺前一对石狮被大水卷入潭中,石狮子入水口,故称“狮子口”。 [详细] |
相传舜帝南巡,娥皇、女英二妃追寻于洞庭,后二妃溺水湘江,魂游洞庭,翠竹为之伤悲,一夜间,竹茎上血泪斑斑。于是,人们称茎上有血色泪痕的竹子为“斑竹”。这里生长斑竹的水垱称“斑竹垱”,遂成地名。 [详细] |
清同治九年(1870),松滋朱家埠河堤溃口后,有毛家浩在此开茶馆;随之有湖南竹木客商和宜昌等地的山茶、水果商来此开行设店,逐渐形成集镇,故名毛家港。 [详细] |
清朝年间,甘氏人家在此开设杂货铺,并建有“甘家祠堂”。后逐步形成集镇,因此得名甘家厂。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