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郇封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郇封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清《道光县志》和民国二十年修武县志记载:唐显庆二年(公657年)高宗第四子—雍王李素节十二岁改封郇王,死后葬于此地,后此地形成村庄名曰郇封(线村东尚有郇王冢),故名郇封。
传清朝光绪年间,焦姓在此安家,故按姓氏起名焦庄。
传明初,山西有个人在本县做官,把从山西迁来的几家姓常的分别安置此处,在东、中、西三个点上。住在最东边的人家叫东常村。
传村北原是一片大沙河滩,是大雁的栖息觅食之地。大雁秋去春来,飞越村庄上空,犹如大雁必经之门,故称雁门。因在南边,故名前雁门。
传村北原是一片大沙河滩,是大雁的栖息觅食之地,大雁秋去春来,飞越村庄上空,犹如大雁必经之门,故称雁门。因为在北,故名后雁门。
传很早以前的战国时代,这里曾驻扎一支官军,故取名军庄营,随着年代长久,演变为军庄。
传明初实行军卫法,这里是卫所之地,后成村落,就叫卫村,后演变为位村。因东边的位村较大,此村较小,故名小位村。
明初洪武元年实行军卫法,因址是当时“卫”的办事地点,后有居民住此,逐渐成村起名卫村。据清道光二十年修武县志记载,村名是“大卫村”,后演变为大位才。民国二十年县志记载村名为“大位村”。
传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载其父文王的牌位东征,途径此地,曾在此设香案祭奠文王,故村名为文案。当时为了区别大、小文案两村,遂按村位置方向,又分成南、北文案,后因两村面积大小区分,此村较小,称小文案。
传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载其父文王的牌位东征,途径此地,曾在此设香案祭奠文王,故村名为文案。当时为了区别大、小文案两村,遂按村位置方向,又分成南、北文案,后因两村面积大小区分,故名大文案。
传明初,崔、王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当时有一条运河,村民就利用河水造纸,取名纸坊屯。到清朝道光年间,村东北建有小纸坊村,故改为大纸坊。
传元初,姓田的雇农由本县郇封迁居于此给张家种地,住在张家仓库,后张姓因灾破产迁走后,有田姓在此繁衍,后逐渐成村,故名田庄。
明初,有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陈的人家居住,后人口增多,逐渐成村,故名陈村。
早为薛庄,原村西头的小庙墙基上(现已拆除)有一碑文记载为薛庄雍胜(是指村西一里远有个村叫雍胜村),因这里出现过响马,清康熙二年被皇帝知道后,要除去这个村。由于居民怕连累自己,趁薛与雪不分的口音,把薛庄改为雪庄。
明朝永乐年间,有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姓和武姓两户人家,在此处一大柳树旁边定居。传此处为薛仁贵救唐王故地,河南岸大柳树远近知晓,人们就把村名叫成了“南柳”。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