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杨姓人自建德县西乡杨溪(即今洋溪)迁来现杨村桥集镇之地聚居,遂称其地为杨村。里人在村东派溪上重建了处于官家大道上因山洪水毁的石桥,人们便称名为杨村桥,即意由杨村人所建的桥。因其系官家大道上的桥,遂以地名指向明确,又因要与建德县南乡大洋之杨村有别,后便改村名为杨村桥。 |
明初,方姓从淳安迁此。因其地势水源充沛多塘,寓“续先人未竟之绪”之意,称名绪塘。村以驻地得名。 |
隋唐之际,此地即为后来的杭(州)严(州)徽(州)官家大道上的节点地方。据此驿道边古有文昌阁,来往官员经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行叩拜礼。以在官道之旁而得称。 |
古时此地称何村。元顺帝时黄姓迁于此;明咸化年间盛姓自江苏吴县迁来;康熙七年叶姓自安徽歙县迁来,三姓共村,故名黄盛叶家。简称黄盛。村以驻地简称得名。 |
村庄在古杭徽大道旁,故名。元初,有鲁姓居此,取名鲁边。后鲁姓凋零,洪姓自淳安县锦溪迁来,以谐音衍变成路边。 |
最初徐姓在此居住,村前有一条大墈,以障山水、护村庄,故名。后徐姓衰落,隐将村洪姓迁来。村名仍旧。 |
2007年并村时,以原两个村同处于一个小流域内,取梓溪的“梓”字及源中最大聚落点“松源”的“源”字,取新村名为梓源。 |
元初,杨姓人自本县洋溪迁来聚居,在东面位于杭(州)严(州)徽(州)官家大道必经的派溪上重建了因山洪水毁的舆梁。乡人以该桥为杨村人所建而习称杨村桥,渐渐地把杨村也叫作了杨村桥。 |
长宁溪以溪流曲似盘龙旧称龙溪,沈家五世孙沈良辅发起建桥,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建成,以跨于龙溪之上而名为龙溪桥。2007年合并村后,借桥的古名命名。 |
早年,村民在地下挖出一块石碑,上有“上官”字样,疑为原住民之姓。后将“上官”讹为“上山”。村因此而得名。2007年建制村规模调整时,原上山、樟头两村合并而成,仍以“上山”为新村之名。 |
以原岭脚、里何源两村合并组建成,两村各取一字成新村名。 |
《邵氏宗谱》载:明洪武四年,邵姓由淳安查岭迁往此地,由“查岭”谐音而称长林村,又因本村建过长宁社坛,故改村名为长宁,寓长久安宁之意。村以驻地得名。 |
地处旧时龙山乡长宁溪的源头,长宁溪古时也称龙溪,以其地理特征并结合古地名,命名为龙源。 |
因村距原严州府城(今梅城)十华里,于此处置铺递节点,故名十里铺;又以位于新安江畔,可资停泊,故也称十里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