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姓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王庄迁来,当时以犁掩地为界,故原名犁掩村,村落在现址南。三世时弟兄5人,老四在村北另行建屋居住,因离梨园较近,故名梨园村。至明崇祯年间,其余弟兄4人迁至南街,老庄荒废,因村落在大梨园村东且人口较少,称东梨园,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东梨园”。 |
据传说宋代曾在此长期屯兵,某年有一太尉奉旨来此慰问将士,为了纪念取村名为王尉村,后此处形成一集市,称小集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集”。 |
据井店得名并形成于隋唐时期,隋唐之前,有一井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起火店,名“井家老店”,而后世出土的“墓志铭”记载,井店确有井姓人家在此居住,井店因此得名。井店东街以方位得名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井店”。 |
由王庄、史街、焦街、卢街、张街5道街组成,各“街”都叫王尉,均以姓氏定名,1949年后划归一个行政村,故称西五村,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王王尉、史王尉、焦王尉、卢王尉、张王尉”。 |
据井店得名并形成于隋唐时期,隋唐之前,有一井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起火店,名“井家老店”,而后世出土的“墓志铭”记载,井店确有井姓人家在此居住,井店因此得名。井店南街以方位得名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井店”。 |
传明代前冯姓先祖在此建村,故名冯村,后以方位得名南冯村,演变为大冯,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南冯村”。 |
据村碑文记载,曾称南冯村。明代年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民以来改称赵家堂上,后简称堂上,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堂上村”。 |
据传位居古黄河残留大堤上,得名堤上。1982年更名为堤上,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堤上”。 |
据明前即有“王尉”。明初自山西洪洞迁来苏、李两家居此,称苏王尉和李王尉,后苏姓发展较快,两村连在一起,统一称为苏王尉,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苏王尉”。 |
明初张姓先祖从山西迁此定居,因靠近王尉村,以姓氏称故名张王尉,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张王尉”。 |
冯姓先祖在此建村。故名冯村,后以方位得名北冯,沿用至今。关帝庙碑文载:隋唐时隶属淄河县。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北冯村”。 |
明永乐年间王姓始祖王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小集王尉。至清朝雍正年间王连、王春、王秀三兄弟从小集王尉西头迁于新庄居住。当时没有村名,至清朝乾隆五年(1740)才命名为新庄王尉,后简称为新庄,沿用至今。 |
庙上村形成于明代,以前因离井店较近,又在井店以北,称小井店,因称谓不佳又更名为北冷店。据清代年间村内疙瘩庙香火逐渐旺盛,村名演变为庙上,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庙上”。 |
据因地处黄河故道(白沙河)南岸而得名河道村。因方位又称西河道,清末,随着杜姓人口的增多,亦称杜河道村,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西河道”。 |
据张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村,因距后拐较近,故名张柺,名称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张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