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井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井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明代前邵姓建村,故以姓氏得名邵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邵村”。
据因地处黄河故道,故称河道,后因杨姓居多改称杨河道,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河道”。
据村落形成于明弘治十六年(1521),从山西洪洞迁来王、刘、丁三户,靠近王尉村而居,随着人口的繁衍,并多以加工麻绳为副业,故取名为绳王尉,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绳王尉”。
据因地处黄河故道岸南而得名“河道”村,清末,随着李姓人口增多,亦称李河道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东河道”。
据原村既西冯村,南北走向的一条大街,俗称南北拐,因都是姓赵,又称赵拐。后由于黄河发大水把村庄冲毁,搬迁现址,俗称前后拐,演变为后拐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后赵拐、前赵拐”。
原村名江村,以方位得名东江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东江村”。
据明洪武年间,王姓始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位于张王尉东沙土岗上,故名王岗王尉。后简称王岗,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王岗王尉”。
传此村四周地势较高,形似元宝,故起名元宝村。后演变为元卜,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元卜”。
据李氏祖碑记载,李姓始祖于明末崇祯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距大冯较近,而得小冯,后以方位更名为西冯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西冯村”。
据明前既有“王尉”。明初高姓先祖从山西迁此故名高王尉,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高王尉”。
传原村名江村,后因丁姓居多,故名丁江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江村”。
传齐姓迁此建村,故以姓氏得名齐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齐村”。
据原名北奶头,因清代一位将军不满朝廷的对内残暴和对外屈膝投降政策而举兵反抗,遭朝廷缉拿躲入,百姓为保护这位爱国将军,决定改变村名,以迷惑追捕官兵,又因黄河故道,故改称海头。后以方位称北海头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海头”。
据井店得名并形成于隋唐时期,隋唐之前,有一井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起火店,名“井家老店”,而后世出土的“墓志铭”记载,井店确有井姓人家在此居住,井店因此得名。井店北街以方位得名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井店”。
据王姓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王庄迁来,当时以犁掩地为界,故原名犁掩村,村落在现址南。三世时弟兄5人,老四在村北另行建屋居住,因离梨园较近,故名梨园村。至明崇祯年间,其余弟兄4人迁至南街,老庄荒废,因村落在大梨园村西且人口较少,又名西梨园沿用至今。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西梨园”。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