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从南京朱子巷迁至湟源,解放后,主要有马、张、李多种姓氏组成搬迁至小寺村后发展,1958年成立寺寨公社小寺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小寺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于1949年由湟源、申中、塔湾、下寺迁于华尖,后不断壮大,形成居民点,解放后被命名为铧尖村。 1958年人民公社化称铧尖大队,1983年体改为寺寨乡铧尖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解放前耕地面积很小,经济来源缺少,主要就是畜牧发展,后山有些松树林地,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区,解放后不断发展,1949年改为下寨公社,1983年体质改革改为下寨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解放前,本地为南山下较小的政治、经济中心,上有上寨,下有下寨,南山上满山的松柏林,是个美丽的地方,故称西扎湾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扎湾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西扎湾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以前以农牧业为主,草原广阔,所以称为草原村,1983年体制改革命名为草原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1959年,有湟源县大华、塔湾、湟中迁至长岭村,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居民点,因其地理特貌,称为俄博湾,后称长五岭,1961年成立长岭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为寺寨长岭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命名为长岭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在明清期间,本地有位蒙古贡家王爷,在此安营扎寨,共有上、下两寨,本村为扎寨之上寨营,后一直称为上寨,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为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上寨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于1927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后不断发展,1949年改为簸箕湾村,1958年人民公社簸箕湾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簸箕湾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于1930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搬迁至本地,以后不断发展,形成居民点,1958年成立大队寺寨乡人民公社乌图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乌图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于1928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主要有朱、马、卢、苏四种姓氏组成,后不断发展,成为前滩,又称(1960年)烽火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烽火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于1929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主要有王、薛、陈、马、李五种姓氏组成,后不断发展,成立村,1958年更名为马脊岭大队。 1983年体改为寺寨乡马脊岭村民委员会,1949年由寺寨乡管辖,名称沿用至今。 |
1936年本村主要姓氏以谈、张、刘、陈为主,居住有二三十人,1949年后为寺寨乡阳坡湾村,1958年成立了阳坡湾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由簸箕湾公社改为阳坡湾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
1924年只住刘氏一家,后从塔湾巴燕吉盖搬迁至本村,一姓陈为主,成立五岭大队,1958年成立为人民公社五岭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五岭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