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地处西藏西南部、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汇流处,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川为主,市区平均海拔3836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常住人口10万余人,常年流动人口6万余人,市辖10个乡、两个街道办事处。城市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现市区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日喀则,藏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隶属西藏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同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的批复》(国函[2014]79号):一、同意撤销日喀则地区和县级日喀则市,设立地级日喀则市。日喀则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桑珠孜区山东北路4号。二、日喀则市设立桑珠孜区,以原县级日喀则市的行政区域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行政区域。桑珠孜区人民政府驻城南街道吉林南路4号。 |
况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日喀则地区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总面积8113平方千米。总人口7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南木林镇,邮编:857000。行政区划代码:542322。区号:0892。拼音:NanmulinXian。
行政区划 南木林县辖1个镇、16个乡:南木林镇;达那乡、卡孜乡、多曲乡、秋木乡、土布加乡、查尔乡、索金乡、达孜乡、奴玛乡、热当乡、拉布普乡、甲措乡、芒热乡、普当乡、仁堆乡、艾玛乡。共有150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南木林,藏语意为“胜利”。作为地名具有“圣地”的含义。
南木林,吐蕃时期称扎西孜。后被称为湘巴(即后藏6个万户司之一)。清朝初设南木林宗。民主改革前,由噶厦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联合管辖。1960年1月25日,在合并南木林宗、乌郁宗、拉布宗、甲措宗以及7个溪卡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木林县人民政府。
2000年,南木林县辖1个镇、16个乡。总人口69214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南木林镇8449人、达那乡2380人、秋木乡2318人、卡孜乡5274人、多角乡4561人、艾玛乡8130人、茶尔乡2336人、土布加乡5190人、奴玛乡2995人、达孜乡3952人、索金乡3426人、芒热乡2881人、拉布普乡1833人、热当乡6823人、甲措乡4474人、普当乡2923人、仁堆乡1269人。
县域经济 2005年全县GDP预计实现21565万元,增长速度达15.5%。其中第一产业11553万元,第二产业3209万元,第三产业6803万元,三次产业比是53.6:14.9:31.5,人均GDP2850元;完成财政收入410万元,增长4.33%;农村经济总收入16593.1万元,比上年增加1855.8万元,增长12.6%;多经收入10681.6万元,比上年增加1683.1万元,增长18.7%;乡镇企业收入达206.4万元,比上年增加63.7万元,增长4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96元,比上年增加144.6万元,增长10%;其中现金收入757.3元,占纯收入的47.4%;劳务输出23833人次,比上年增加2323人次,劳务输出收入4381.8万元,比上年增加673.2万元;粮油总产5840.4万斤,比上年减597.8万斤;牲畜出栏率22.2%,总增率22%,牲畜死亡率控制在了1.14%一下。
社会事业 1、生态建设与保护日益加强。今年春季完成治沙生态林工程12000亩,补栽4500亩,雨季造林500亩,义务植树35.5万株,封山育林10万亩,城镇绿化72亩4公里,种草2.3亩。加强了天然植被的保护,禁止了乱挖草皮,乱伐灌木等现象。
2、扶贫济困工作迈出较大的一步。2005年县级领导、各部门、各乡镇共为扶贫事业捐款捐物折资达54.97万元,完成脱贫118户644人,巩固198户1018人,提高214户1186人,建房72户101间1999平方米。
3、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以“两基”攻坚为切入点,以“普九”目标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农牧区教育发展,开创了“两基”攻坚工作的新局面,“普九”的36项指标全部完成,10月27日,我们接受了区“普九”验收组的验收,并顺利通过验收,给地委、行署和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4、广播电视文化工作繁荣进步。按照把握方向、围绕中心、抓好队伍、有所作为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单位活动,着力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我县152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安装,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完成了“6+1”有线网络点4个、“4+3”有线网络点13个,自然村“1+1”广播电视工程15座。
名胜古迹 县内甘典果寺、热拉雍仲林寺、雄雄寺等较为著名。分属西藏各派。寺内佛像形象逼真,壁画瑰丽多彩,内容丰富。有多神传的佛祖灵塔2座,其中1座至今保存着一尊完好无损的佛祖遗体。横跨湘河南北两岸的铁索桥,修建于500多年前,颇具民族特色。 |
江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年楚河上游。总面积3800平方千米/3771平方千米。总人口61431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江孜县人民0驻江孜镇,邮编:857400。行政区划代码:542323。区号:0892
江孜县基本概况 江孜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年楚河上游。面积3771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称江孜地区为“年”。隶属日喀则,县府驻江孜。由于地处萨迦、日喀则、亚东关口通往拉萨的必经之地,土地富庶,所以很早以来即成为佛教徒、商贾、游人汇集之处。该县地处冈底斯山与喜玛拉雅山之间,地势南北高。年楚河两岸为峡谷地带,最高海拔为7191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温暖湿润,冬季干冷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名特产品主要有卡垫、地毯、挂毯和女式金丝帽等。帕拉庄园在其境内。江孜古城又是一座英雄城。1904年,江孜军民在这里谱写了-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英雄篇章。至今,宗山堡上仍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 江孜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从江孜向东可去拉萨、山南;向北可到日喀则;向西可经岗巴、定结直到定日;向南可经风光秀美、横穿喜玛拉雅山的亚东沟,直达边境口岸亚东。 江孜全名为“江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1904年英国“远征军”侵略此地时,该地军民进行英勇抵抗,故历史上有英雄城的称号。江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南去亚东,西去日喀则等地的交通要道。江孜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与不丹、锡金、印度等国通商的商品集散地。江孜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青棵、冬春小麦、油菜籽、豌豆等,素有“西藏粮仓”之称。此外江孜还素有“藏毯故乡”之称,主要产品有地毯、壁毯、藏被等。江孜卡垫闻名全国。江孜名胜除宗山、抗英炮台外,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存于一寺的白居寺和独具特色的江孜白塔。 自然地理 江孜县地处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南北高,中西部低,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年楚河两岸为峡谷地带,最高海拔为7191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江孜县地处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年楚河两岸为峡谷地带,最高海拔为7191米。 江孜县境内有年楚河经过,年楚河由日喀则地区康马涅如藏布江和江孜龙马河汇聚而成,流经康马等4县(市)后汇入雅鲁藏布江。 江孜县干湿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温暖湿润,冬季干冷,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189.8小时,年无霜期110天左右,年降水量291.1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风、霜、冰雹等。 江孜县已发现的主要矿种有金、硫磺、水晶、瓷土等。另外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 江孜县的经济结构以农为主,兼有畜牧业。江孜县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便利,为西藏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国水利先进县。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油菜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绵羊、山羊、驴、骡等。 白居寺,海拔3900米,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距拉萨南约230公里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处。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乐寺”。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历时10年竣工。有人说是1418年由克珠杰和热丹兖桑帕二人共-建的。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萨迦、格鲁、布敦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殿堂)。因而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该寺现有16个扎仓。主寺有三层,殿内挂满各种风格的“唐卡”,还有一尊近8米高的铜佛坐像。据史料记载,铸造这尊佛像,用去14吨黄铜。大殿二层东厢殿内,供有文殊菩萨和泥塑罗汉共20多尊,为明代艺术珍品。 白居寺旁,有“十万佛塔”白居塔。塔有九层,高达32米多,有108个门、77间佛殿、神龛和经堂,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殿堂内藏有十余万佛像,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堪称佛像博物馆。 历史沿革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称江孜地区为‘年’。清代为江孜宗,属前藏噶厦地方0管辖。‘年堆司雄仁母’——年堆是年楚河上游,司雄是金盆,仁母是长形,合起来就是年楚河上游的长形金盆。” “后来,拉萨王朝在宗山上建宫殿,宫殿建成后,有著名佛僧大加赞美,说这座宫殿是‘杰卡尔孜’。意为雄伟壮观的宫堡。简称‘杰滋’,演变为‘江孜’。” 用当地藏民的说法就是:江孜在西藏是块风水宝地。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 清代为江孜宗,属前藏噶厦地方0管辖。 1959年7月31日江孜县成立,划归江孜专署管辖。 1964年5月江孜、日喀则两专区合并,江孜县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 经济概况 近年来,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企业效益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龙头,确保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亿元,比2002年增长14.8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亿元,比2002年增长11.52%;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780元,比2002年增长8.6%。2002年,江孜县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优质青稞在前年种植3万亩的基础上,再推广面积12.2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2.52%;机耕机播面积达到24.6万亩,饲草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明显增加。 2002年,江孜县还加大了重点户、重点村养殖示范工作,重点扶持了150户,投资160万元,引进良种牛597头;农发项目也已经争取在江孜镇年堆乡、车仁乡、紫金乡、江热乡等乡镇,5个村进行良种奶牛养殖示范村建设,两年内,计划发展800户奶牛养殖重点户。 2002年,江孜县项目建设投资数量大、项目多,对经济发展和财政的贡献率较大。全县建设项目总投资1.99亿元,项目36个,比2002年增长了50%。2003年,项目建设创造了GDP达3133万元,占全县GDP的8.56%,实现税收120万元,为全县税收收入的25.64%。目前,进行的36个在建项目,共到位资金1.28亿元。 行政区划 江孜县辖1个镇、18个乡:江孜镇;纳如乡、卡堆乡、卡麦乡、日朗乡、达孜乡、藏改乡、热索乡、重孜乡、龙马乡、加克西乡、紫金乡、江热乡、康卓乡、年堆乡、金嘎乡、车仁乡、热龙乡、日星乡,151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 2000年,各乡镇人口:江孜镇10271人、纳入乡4114人、卡堆乡4820人、卡麦乡4822人、达孜乡2466人、藏改乡2471人、热索乡2984人、重孜乡4450人、紫金乡3473人、江热乡3896人、康卓乡2116人、日星乡2117人、金嘎乡2463人、甲克西乡578人、日朗乡974人、年堆乡2894人、车仁乡2593人、龙马乡1976人、热龙乡1953人。 |
定日县总面积13858.81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协格尔镇,邮编:858200。行政区划代码:542324。区号:0892。拼音:DingriXian。 该县属于喜马拉雅高山地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境内主要有喜马拉雅山和拉轨岗日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即在该县境内。
定日县基本概况定日县位于祖国西南边境,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东邻定结、萨迦两县;西接聂拉木县;北连昂仁县;东北靠拉孜县;南与尼泊尔王国接壤。经纬跨度在东经86.2°~87.7°,北纬27.8°~29.1°之间,全县平均海拔4300米,县域海拔平均高度为5000米,县域总面积1.4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96公里,南北宽约108公里,距日喀则244公里,边境线长187公里,318国道贯穿全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并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总人口为46349人。 关于“定日”称谓的来历,说法是“定日”藏语意为“定声小山”。传说一位喇嘛掷石,“定”的一声,落在该地,后来在该地小山上修建寺庙,即取名定日寺,故沿用“定日”为县名。 定日县境群山,属于喜玛拉雅山系,叠峦起伏,雪峰巍峨。在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乔乌雅峰)、马卡鲁峰。其中:位于我县曲当乡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界山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4.43米,为万山之首。它雄居地球之巅,昂首天外,俯视群山。我县还有加措拉山、加武拉山等众多高山。这些突兀峻立的山脉和高山构成了我县最壮丽的自然景观,是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理想去处。 近年以来,定日县加大对基础实施投资力度,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座崭新的定日县城出现在珠峰脚下。 进入定日县协嘎尔镇,映入眼帘的崭新建筑物,令人目不暇接,随处可见施工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到处都有当地群众积极参加工程建设的身影。截止目前,定日县全县13个乡(镇)、145个行政村通路,占行政村总数的79.7%。去年全县加大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实行了乡乡通电,已有三个乡实行了光缆通话。今年,定日县鲁鲁水电站,改扩建县政府职工周转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办公楼等项目相近开工,预计完成固定投资1.3亿元,这些目标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定日县的交通、能源、农业等基础实施条件,城市的中心地位和特色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的新增长点。 自然地理 定日县位于喜玛拉雅山脉中段地区,受自然地理因素制约,本县以高原山地为主。举世闻名的珠峰、卓奥友峰等立在南部地区,北部有拉轨岗日山系,朋曲河自西向东转南贯穿全境。本县地貌粗略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珠峰--卓奥友峰极高山地区,海拔6500~8812米;珠峰、卓奥友峰以及拉轨岗日山系的大片高山区,海拔4500~6500米;中部地区朋曲河一带的高原宽谷与盆地。 定日县境群山,属于喜玛拉雅山系,叠峦起伏,雪峰巍峨。在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乔乌雅峰)、马卡鲁峰。其中:位于该县曲当乡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界山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4.43米,为万山之首。它雄居地球之巅,昂首天外,俯视群山。该县还有加措拉山、加武拉山等众多高山。这些突兀峻立的山脉和高山构成了该县最壮丽的自然景观,是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理想去处。 全县河流密布,大小河流10余条。流径日喀则地区南部广大地域的第二条外流水系--朋曲河是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与拉轨岗日山之间的一条大河,发源于希夏帮玛峰北坡的野博加勒冰川,由西到南流径聂拉木县、定日、定结等三县,境内长度约为384公里,是日喀则境内的一条独立外流水系。境内其它河流还有鲁鲁河、协格尔河、扎嘎河、绒辖河等,除少有内流外,均属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靠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河水水温低,水质好。 定日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间达3393.3小时,日照百分率77%,太阳总辐射202.9千卡/cm2年。高原紫外线强烈,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7℃,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7.4℃;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24.8℃,极端最冷气温-27.7℃,年降水量为319mm,年最高降水量为474.3mm,最少降水量为104.9mm,降水量95%分布在6~10月份,年平均蒸发量2527.3mm,年平均风速为58.4m/s,全年相对无霜期为113天,绝对无霜期为0天。 历史沿革 关于“定日”称谓的来历,说法是“定日”藏语意为“定声小山”。传说一位喇嘛掷石,“定”的一声,落在该地,后来在该地小山上修建寺庙,即取名定日寺,故沿用“定日”为县名。 西藏吐蕃王朝时期,“定日”属“如拉”辖区范围。十三世纪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将西藏分为十三个万户辖治。“定日”十三万户之一“拉堆洛”万户所辖治,又称“洛定日”,意为拉堆南部万户。明朝帕木竹巴王朝时期,公元1358年“洛定日”始为帕木竹巴王朝辖治,就是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势力统治十三万户,帕木竹巴政权后期,“洛定日”又称“洛贡”,先后封建割据势力“贡塘巴”、“藏巴汗”所割据。公元1642年始“洛定日”为清朝西藏甘丹颇章政权统治,分为绒辖雪巴、定日宗、协格尔宗、协格尔曲德寺及所属贫溪卡。 西藏和平解放后,1956年2月中共日喀则分工委向协格尔、定日派出工作队。1959年5月成立定日工作队临时党委、定日军事管制委员会。1959年7月原协格尔宗、定日宗(岗嘎)、绒辖雪巴、协格尔曲德寺辖13个溪卡,全辖区合并,组建中共定日县县委会、定日县人民政府。 1960年6月,定日县人民政府成立,驻地设在协格尔乡的协格尔村。同年8月,县驻地迁至岗嘎村。1968年7月又迁回协格尔村。之后,协格尔建镇。 经济概况 今年以来,定日县加大对基础实施投资力度,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座崭新的定日县城出现在珠峰脚下。 进入定日县协嘎尔镇,映入眼帘的崭新建筑物,令人目不暇接,随处可见施工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到处都有当地群众积极参加工程建设的身影。截止目前,定日县全县13个乡(镇)、145个行政村通路,占行政村总数的79.7%。去年全县加大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实行了乡乡通电,已有三个乡实行了光缆通话。今年,定日县鲁鲁水电站,改扩建县政府职工周转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办公楼等项目相近开工,预计完成固定投资1.3亿元,这些目标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定日县的交通、能源、农业等基础实施条件,城市的中心地位和特色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的新增长点。 行政区划 定日县辖2个镇、11个乡:协格尔镇、岗嘎镇;曲当乡、扎西宗乡、克玛乡、绒辖乡、措果乡、曲洛乡、长所乡、尼辖乡、扎果乡、盆吉乡、加措乡。共有182个村委会。 风土人情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则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优美大方。“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卓”鼓舞粗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的“谐青”、定日的“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轻柔优美,萨嘎的“甲谐”豪放古朴,“羌姆”隆重、气势宏大。 甲谐 甲谐的汉语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种集体舞蹈。其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贺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时代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 甲谐的服饰都是用高级绸缎做成,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显示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演员所戴的是一种大而圆又有流苏的帽子,表演时不停的摇摆,就象狮子一样威武、雄壮。演员的裤子又大又肥,象裙子。甲谐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显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征。道具有长腰刀、马鞭、装在小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般可以连续跳一整天。 甲谐一般在每年的-年和重大节日时表演。 堆谐 所谓“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谐”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区人所跳的一种舞蹈称为“堆谐”。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曲夏镇的堆谐在后藏地区及全区享有盛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堆谐是扎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合一体缺一不可的综合性艺术。舞步多样变化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绪欢快,是格调较高的一种民间歌舞品种。其舞姿优美、洒脱,动作以两脚的踢和踏的舞步动作,故此堆谐也称“踢踏舞”。 同甲 “同甲”舞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一带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吉隆“同甲”舞,即“手镯舞”。特点主要是妇女手上戴的两个镯子,右手是尼式银镯,左手是象牙镯,银镯子和象牙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词大意突出了当时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歌颂和平、歌颂友谊四大方面的内容。细节上还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手镯舞又作为一种祈祷舞,每当-6月4日在查嘎达索寺进行演出。 果谐 “果谐”即“圆圈舞”,它是围着圆圈跳的一种舞蹈。该舞在后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 果谐是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旋律、歌词随着聚集的目的和内容而变化。一年一度的-年、望果节、婚礼等比较隆重的节日里人们围着炉火尽快地表演。 期马卓 斯马卓是民间腰鼓舞,是全区有名的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喀则市20多里的地方,有个叫司马章堆的村子,这里以跳斯马卓而出名,据说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传下了这种舞蹈。 司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种剧烈的跳跃式舞蹈,鼓点明快、节奏感强、气势恢弘、多彩多姿、豪迈奔放、催人奋进。同时,又是一种即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的一种舞蹈。舞蹈一开始,一个老头先出场,手里拿着一把捆着白哈达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身穿彩条衣服,腰系多皱短裙,挎着大鼓的小伙子们奔腾而出,羽锤齐动,鼓声震天,舞蹈就开始了。 期马卓表演时由各村村长带队进行演出,在每年的传统佳节和喜庆日子里或农闲时进行演出。 索 “索”流传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一带,萨迦索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是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采,而且是具有萨迦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萨迦索舞”是萨迦法王庆贺盛典和法王出访,以及迎接欢送外来贵宾用的一种最高礼节的舞蹈。 “萨迦索舞”特点是不用任何乐器,边唱边舞,独具一格,场面十分壮观。 羌姆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类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集诵经、音乐、舞蹈三合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在藏传佛教众多节日中,扎什伦布寺举行的“斯姆庆姆”跳神舞,最为隆重。 每年-八月举行跳神舞节,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跳神舞出场近80名僧人,身着古装,戴着佛教中各-神的面具进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态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乐奇妙无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铜羌姆”,其主要区别是用不同乐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号的节奏跳吉祥舞为开场。其后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六长寿等数十节不同的神舞。最后,装饰的宝马、宝象、宝牛身背珊瑚树、珍珠曼札、黄金塔、象牙等奇珍异宝出场,以回应开场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当作密宗仪式只在扎寺内举行,严禁俗人观看。随着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传播教义的需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决定每年-八月举行“斯姆庆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赏。 名胜古迹 1、举世无双的高峰群落 定日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举世瞩目的珠穆朗玛峰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由于受地势和独特的气候的影响,这里呈现出世界上最壮观的极高山景观,山体上部冰峰林产,无数冰川沿坡而下将山地刻蚀成各种顶特形态,使山地貌重更加险峻。在山体下部,冰水和冰川堆和地貌占据优势。在谷中的冰川,在差异消融作用下形成世界上最奇丽壮观的冰塔林景观。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实。是世界第一高峰,整个珠峰山体是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这里是一片奇丽的冰雕世界,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出一座座高达十米的冰塔,万芴朝天,千姿百态,晶莹剔透,蓝光闪耀,俨然是一方冰清玉洁,瑰丽无比的水晶世界。登上这一世界最高峰是各国登山队和探险家的最高目标,一睹珠峰雄姿也是国内外旅游都梦寐以求的愿望。 洛子峰,海拔8516米,为世界第四高峰,位于珠峰的南方。地形极其险峻,环境异常复杂,大小冰川密布,气候变幻莫测,所谓“山顶四季雪、山下四季春、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就是对该区域立体气候的形象概括。 卓奥友峰,又称“乔乌雅峰”,海拔8201米,是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山体高大,雄伟壮丽,宅恰如其各以宏伟的雄姿屹立在喜玛拉雅山脉的中部,珠峰的西北方。山峰周围雪峰林立,层峦迭嶂。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冰川粒雪补给充足,冰川下部两侧的山谷为陡峭岩壁,壁下为滚石区,时常有冰川消融而成的冰川湖。卓奥友峰是仅次于珠峰的登山胜地。 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地处喜玛拉雅山脉中段,珠峰的东南方,是世界第五高峰。峰体上部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发育有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锯齿型的陡崖和裂缝,冰崩十分频繁。山脚地势开阔,水源充足,森林茂密,春天各色杜鹃竞相天放、绚丽夺目。 2、趣味盎然的森林景观 在定日县境内有两大森林景区--绒辖景区和嘎玛景区,由于地势落差很大,从谷底最低点到最高点相对高差达6200米,山地森林生态垂直分异明显,由山地暖温带常缘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至高山亚寒带冰雪生态系统共有6个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特殊的地貌类型和多样的气候特征养育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因区内森林茂密,人为破坏较少,有些珍稀濒危物种还具有相当数量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喜马拉雅塔尔羊、长尾叶猴、雪豹、棕尾虹雉、黑鹇、藏雪鸡等。并盛产虫草、胡黄连、雪莲花、天麻等200多种名贵中草药。具有较大的研究利用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绒辖森林景区:位于绒辖河谷打章至中尼边界--聂鲁桥之间的谷地,其中曲嘎至聂鲁桥段森林景观最为优美。幽深葱郁的峡谷,清澈湍急的河水,飘然而落的飞瀑,古朴清雅的田园村舍,点缀于林缘的奇花异草和游嬉于丛林间的珍禽异兽等地貌、河流、人文与生态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的绝佳景区。 嘎玛森林景区:位于源自马卡鲁峰北侧冰川的嘎玛藏布(河)与其支流的谷地。所以与马卡鲁峰、珠峰、洛子峰东坡的登山黄地共同构成了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及探险旅游景区。 嘎玛山谷森林组建类型丰富多彩,有山地常缘、半常缘阔叶林、亚高山阴暗针叶林等,嘎玛山谷奇丽的景观久负胜名,有着世界“十大景观”的美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嘎玛山谷上游谷地比较开阔的林间与林缘,以及林线以上杜鹃所形成的大面积的高山灌丛群落,每年春天,各种杜鹃自低至高山依次开放,五颜六色遍染群山,成了名副其实的杜鹃谷。 3、各具特色的其它景区(点) 岗嘎镇(老定日)景区。岗嘎镇位于协格尔西南67公里的中尼友谊公路上,海拔4340米,从这里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脉大部分景点,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巍然耸立于盆地南缘,两侧有10多座1000米以上的群峰,在这里还可以看珠穆朗玛峰、拉布吉康雪山等世界名山。 长所沙丘景区。位于定日县东南40公里处,自然形式的星月型沙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珠峰保护区旅游多样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宁藏布盆地东侧还有大片草甸牧场,清澈小溪,温泉以及古朴的藏族村落和新建的藏族新村形成了一道极具吸引力的风景线。 仓达温泉:位于定日县岗嘎镇(老定日)西侧的山岗上,池内泉水恒量涌出,水温宜人,是沐浴、解乏、去病的上佳场所。如在此处过夜,有可能会给您一个意外的惊喜--珠峰和卓奥友峰在晨曦中向您微笑。 协格尔镇是珠峰保护区最大的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宗山顶上古老的城堡始建于13世纪的文朝,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山腰上的曲德寺始建于1645年,曾有几十座大殿佛堂,供奉于尊金铜佛像,收藏万部佛学典籍。 绒布寺: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010米,称之为世界上最高的寺庙。寺庙全名为扎绒布、多阿曲林寺,是属西藏宁玛派寺庙,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僧尼混居寺。绒布寺与珠峰中绒布冰川遥遥相望,也是到珠峰大本营旅游观光的必经之路,是富有藏民族特色的旅游圣地,体现了自然奇观与古老文明的和谐统一。绒布寺建于1901年,创寺人是第十世扎珠-阿旺旦增罗布(1866-1940)。 |
萨迦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部,东邻日喀则、白朗县,南接定结、岗巴县,西靠定日、拉孜县,北与谢通门县隔江相望。距日喀则150公里,县驻地位于东经88`03`,北纬28`54`,总面积8126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400米,县驻地海拔4316米。
自然地理 萨迦县的气候和高原的其它地方一样,有垂直分布的的特点,海拔高的地区比较寒冷,低的地区如吉定乡、扯休乡、雄玛乡气候和日喀则一样,比较温暖,自然条件比较好,是萨迦县重点产粮基地。有肥沃的盆地、川地,水支源也富丰、交通方便。其它7个乡除萨迦镇外,都属半农半牧区,农作物季节比日喀则晚15—20天,季节也稍迟。 年降雨量大约在150—300毫米左右,最大400毫米,最小100毫米,雨量比较集中的季节在六、七、八三个月。相对无霜期大约70—100天。年平均气温在5—6摄氏度,最高达27摄氏度,最低为零下20摄氏度。冬季多为西南风,干燥寒冷、风沙大、风力5级,最大9级,夏季风向多为东南和西南风,较温暖,属半干旱地带。 基本情况 萨迦县辖9乡2镇,132个行政村,337个自然村,全县面积8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504亩,草场面积725.33万亩,其中,可用面积708.46万亩,全县总人口44702人。其中:男22348人、女22354人。 三、萨迦寺 萨迦寺分南北两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南寺在重曲河南岸,建在平原地带。萨迦北寺始建于公元1073年,创建人为萨迦教派的创始人昆贡觉杰布。北寺最初只是作为萨迦教派的主寺而著称于世。可是到了公元13世纪,即当萨迦寺第四代法王萨班贡噶坚赞执事时期,北寺开始带有政治色彩。其时,蒙古王室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控制,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瑞写信邀请萨班到凉州会晤,萨班逐率其侄八思巴与恰那多吉前往。在这次会晤之中,萨班代表西藏地方势力与蒙古王室达成协议。从此,西藏归顺了(蒙古)元朝。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令其统管全国佛教事务并主持西藏地区的政务,1265年,八思巴由元大都回到萨迦,开始建西藏地方政权。北寺因之而成为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机关的所在地。在这种情况下,八思巴对北寺进行了扩建。 北寺规模宏大,建筑沿山砌筑,高低错落,连绵逶迤。虽然北寺建筑现已经毁尽无遗,但从其断壁残垣,仍可推知当年鼎盛之时的气派。据有关资料和图片介绍,北寺的主要建筑有“古隆神宫”等殿堂。 萨迦南寺兴建于公元1268年。这座城堡建筑,是由本钦释迦桑布根据八思巴旨意主持修建的。南寺总平面呈方型,占地约4.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城堡-有护城壕沟,沟中有水,类似护城河。城墙为圆形土筑墙,上有垛口马面,四角均设角楼,四面中部都建有高耸的敌楼。城内建筑为殿堂和僧舍。 “拉康钦莫”是南寺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原为回字形平面的大殿,据说可容纳一万名喇嘛念经。殿内有大柱四十根,中间的四根尤为粗壮。关于这些粗壮的柱子,萨迦地区有许多传说。最有趣的传说,要算“元朝皇帝赐柱”的故事了。故事说,当初八思巴在元大都任职,元朝皇帝知道他想回萨迦修建庙宇,便选了一根直经四尺的大柱赐给他。但是,那柱子太大了,根本无法运回。八思巴深为惋惜。谁知当他回到萨迦的时候,那根大柱竟然漂浮在重曲河上。这个传说生动的反映了皇帝忽必烈与国师八思巴之间的密切交往。 “欧珠拉康”在南寺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十一座萨迦法王的灵塔。在“欧珠拉康”的后殿,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历史题材的壁画,它记录了西藏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萨班与阔端的会晤。 由于萨迦寺曾为西藏地方政权所在地,寺内保存的历史文物十分众多,其珍贵者有,元代中央政权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印玺、冠戴、服饰,以及宋、元以来的佛像、法器、瓷器等。萨迦寺的藏书浩繁惊人,不仅有罕见的用金粉、朱砂抄录甘珠尔和贝叶经,还有上万卷有关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典籍。因此,萨迦寺又有“第二敦煌”的誉称。 旅游资源 萨迦县的旅游资源“萨迦寺”是旅游胜地,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他的宏伟建筑别具一格,凝聚着汉、蒙、藏族能工巧匠的血汗,使得“萨迦寺”的设计和建筑风格在西藏众如繁星的寺庙中独一无二,它是内地与西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萨迦寺珍藏着许多经卷、壁画等珍贵文物而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第二个敦煌。仅大神宝殿后壁是一个巨大的储藏文物之库,靠墙的三面书架长60米、高10米、宽1.9米,共有书仓464个,层层存放有佛教经典约8万多卷,创我国寺庙藏书之最。这些经典大部分是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和八思巴时期抄写的,用金汁、银汁、朱砂和黑汁物抄出的珍品。有一部分是我国最大的经典,长1.34米,宽1.09米,如将直立起来,要比一般的桌子还要大,搬动时需要4个喇嘛方可搬动。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贝叶经”,藏量多达20多部,系我国“贝叶经”保存最多的寺庙,萨迦寺的壁画也是一项艺术很高的珍品,而唐嘎比起壁画来更有艺术地位和研究价值,这套25幅的八思巴图,详尽记述了他一生具有的重要事件,每一组都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且注有简单的文字说明。萨迦寺宏伟壮丽的大殿四壁三丈半高的墙上,绘满了色彩绚丽的图画。那一幅幅记述宗教故事的圆轮壁画是世上罕见的,在主殿佛座下玻璃柜内,珍藏着元朝以来历代皇帝赠送的许多碗、瓶、佛像等宋元古瓷制品。 萨迦寺无论从宗教角度或是从我国历史角度上看,都有重要的地位,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做出过重大的贡献。萨迦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比较有名。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以来,国家先后拔出巨款进行维修扩建,2001年国家又拔出巨款进行维修扩建,工期三年,已动工。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现在已成为西藏重要的旅游圣地,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上万人次。萨迦寺曾先后被地区、自治区、中央分别评为:爱国爱教、尊纪守法、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先进寺庙的光荣称号。 社会发展 教育事业: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县委、政府特别重视,先后拔出了巨款,社会捐资对学校进行了扩建和新建,使萨迦县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民改前,萨迦只有一所私塾学校,而且供贵族子弟就读。民改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原来的一所小学,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一所县中学,11所乡中心小学,86所村办小学。在校学生6492名,师资队伍350名,其中:中级职称19名,助理级职称174名,原级124、未聘用人员18名,其它21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培养了一大批人才。2005年是我县的教育年,是“普九”攻坚年。将全县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农牧民群众再一次掀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等法律法规的高潮,加强宣传教育的战略和发展目标,宣传相关法律人人皆知,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为教育发展献技献策的良好局面。 文化事业:西藏素称“歌舞的海洋”,也是“文学的百花园”。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学,象那遍地生根。盛开在“世界屋脊”的帮锦花,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的西藏萨迦县人民不仅为开发祖国边疆,巩固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以自己非凡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风格的精神财富——萨迦文学,丰富了祖国文学宝库。 花团锦簇的萨迦文学,包括有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萨迦人民在没有自己文字的远古时代,就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传授生产和斗争的经验,表现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因此,在萨迦藏族民间所产生和继承、发展下来的口头文学,不仅成为藏族文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宗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 大量的民间故事,就是以口头流传为主,其中充满着奇情异彩。总之民间故事浩如烟海,惯穿整个历史长河,是萨迦地区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多棱镜,也是历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滋补和泉源。民间故事一般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有说有唱,独具特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萨迦县的藏族群众大多数能歌善舞,歌曲和音乐六弦琴伴随舞蹈,他们想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干什么唱什么,以一切社会生活为题材,人人创作,人人传唱,人人加工,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藏族优秀文化。萨迦县群众以灼热的感情,唱出了他们的生活、劳动爱情、斗争、悲欢以及美好理想的天地。特别是“萨迦索”民间歌舞别具一格,它的特点是整个舞蹈全过程不用任何乐器,现在每逢-5月15日这一天演员们穿着藏装,内穿白衬衣,外穿长袖外衣,脚穿靴子,头戴嘎夏帽子,女的佩戴宝古装帽子、项链边唱边舞,场面壮观。萨迦索民间舞蹈,起源于元朝萨迦王朝巴思巴时期。当时是对一些重大喜事,法王出访、欢送贵宾、庆祝大典等最大礼仪时期的一种舞蹈。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活动规范大小随着当年粮食产量高低,畜牧业发展的好坏而定,丰收之年跳的人数增多,欠收之年跳的人数减少。最大场面跳舞一次需4个组,每组24人,共96人,男女各一半,2名领头人。 “萨迦索”民间舞蹈,曾一度时间中断,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也吹到了后藏萨迦这块神圣的土地,萨迦县人民为了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幸福生活,歌颂大丰收,自发组织起来跳萨迦索舞蹈。2001年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日喀则地区举办的珠峰文化节活动期间,萨迦索民间舞蹈,以他独特的风采和世人见面,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古老的民间戏剧藏戏,也是萨迦县一支独具芳香的花朵。 《萨迦格言》、《水树格言》等等言诗集,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将深刻的道理寓于鲜明的形象之中,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萨迦县从1960年建立了县广播站和电影队,(转播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及本县重大节目,电影放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影片和生活体材影片。)1985年建立了电视台,1996年安装了闭路卫星接收机,2001年9月修建安装了调频广播台,9乡1镇分别安装了地面卫星接收广播、电视接收站(单收站)2000年至2002年,有92个村、建立了村级站。现在可直接转播中央广播电视台节目和全国有关省市广播电视节目,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从历史上,萨迦是西藏文化的发源地,有名的《萨迦格言》在西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藏族中广为流传,而且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作者萨班٠贡噶坚赞,他在格言中,对统治阶级专横、残暴本性进行了揭露:对自私、虚伪、贪婪行为进了讽刺和抨击,还对求知做学的经验以及待人处事的哲理,教诫人们要正直、坚定、谦虚、勤奋、苦学等等,在艺术上,《萨迦格言》突出的成就是运用极为丰富的比喻来说明主题。 2001年为了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决定在萨迦县投资巨款修建“宣传文化中心”,8月份左右竣工,这将大大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 广电事业:萨迦县从1960年建立了县广播站和电影队(转播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及本县重大节目,电影放映抗英战争、解放战争影片和生活题材影片)。1985年建立了电视台,1996年安装了有线电视,2001年9月修建了调频广播,2002年正式接收中央四套加密频道,9乡2镇分别安装了地面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站。目前全县13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部分自然村的单收站和“4+3”、“6+1”广电工程项目继续实施。县城通过有线电视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和全国有关省市电视节目,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医疗卫生事业:萨迦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快,从1960年由一所县卫生所,发展到现在的一所县医院,一所藏医院和原11个区的卫生所。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达93名。其中:国家正式干部44名,有中级称职的5名,初级10名、原级12名,乡村卫生员49名,控制了大型传染病的发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疫治疗。为萨迦县的群众身体健康,开展正常的生产劳动,提供了医疗保障。 |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中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总面积4505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曲下镇,邮编:858100。行政区划代码:542326。区号:0892。拼音:LaziXian。 拉孜县基本概况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处于东经87°24′-88°21′,北纬28°47′-29°37′之间,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拉孜县历史悠久,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国道318线即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贯穿拉孜南部,拉叶(拉孜——新疆叶城)公路即219国道由县辖查务乡驻地起始并与318国道相连,向西北可经阿里至新疆叶城,两条国道在本县境内总长122公里。县驻地区下镇东距日喀则市150公里,经日喀则至拉萨43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则西部大县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拉孜县辖九乡两镇(其中半农、半牧乡四个),10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纯牧业村10个),全县共有378个居民居住自然村和二十多个游牧落住点。拉孜县历来是西藏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自1980年中央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后,拉孜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粮油总产持续上升,同时,拉孜县也是自治区十个重点商品粮基础县之一,“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的十八个县之一,是西藏自治区西部农业与牧业生产的结合部。到2002年,拉孜县总人口为45395人,男女比例为1:1.01,城镇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7.92。拉孜县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藏族的聚居地,在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均为进藏,援藏干部职工及其家庭子女,藏汉人口比例为1:0.0015。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选派了大批内地干部进藏工作,这些干部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扩大了党的影响,宣传贯彻了党的政策,使汉、藏民族关系逐步改善,现在拉孜县藏汉人民空前团结,关系融洽和谐。 自然地理 拉孜县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照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雨水集中,干湿明显,冬春季少雨雪多大风的气候特点。五年气候可分为冬半年、夏半年、冬不太冷、夏不太热、日变化天、年变化小,春秋季气温升降缓慢,雨热同季,燥旱同季,冬春干燥且多大风,年平均气温为7.0。因高原奇异多变,气候、降雨量极不稳定,1980年降水量最多,达355.1毫米,1982年降水量最少,史有122.9毫米,全年降水百分之九十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年降水天数平均为70天,日最大降水量为36.5毫米,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极不降雨雪,全年最多风向为南风,多集中在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中旬,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最大风速曾达20米/秒,由于年日照时数高,风多风大,降水偏少,气候极为干燥,相对温度只有百分之四十,而空气温度仅为百分之十四。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早灾,霜灾、雹灾、虫灾、洪涝灾等,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见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灾害。旱灾为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因雨季到来晚,影响适时播种和庄稼幼苗生长,造成粮油减产,农民减收。冰雹和霜冻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平均每年受雹灾和霜灾面积约为2.3万亩,损失粮油300万斤至500万斤,对牧业生产威胁最严重的是春雪灾和冻寒。 资源状况 拉孜县属雅鲁藏布江流域。该江由县境内西南向江北斜贯于拉孜县北部长达114公里,因而形成了其两侧众多支流的拉孜县河流分布,全县有大小河道155条,总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有芒嘎河、热萨河、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和多雄藏布江等五条江河。境内有大小湖泊九处,其中以拉轨山娘顶湖面积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县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总径流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约20万千瓦。 县境内已考察可资提供能旅游景区有下列几处。 (一)芒普旅游区,区内不仅有名具建筑特色的佛教庙宇,而且有墓格林温泉,还有供人们小息的山间林长,草坪坎。特别是芒普乡秋古温泉,泉水清澈,温度适宜,疗效很好,九世班禅生前曾在该泉沐浴半月余。 (二)拉孜木扎山石窟,位于拉孜镇拉孜村以西,是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 (三)昌木钦墓地,该墓地位于本县曲玛乡,墓葬封土各异,气势状观。 (四)锡钦温泉,用该泉水洗浴,能治病洁身,并没有温水游泳池。 县境内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锡、铭、铁、金、铜、珠、砂等这些矿产主要分布于中尼公路沿线和拉孜镇附近等地,但因矿产诸景,品位均未探明,无法开采。 拉孜县珍稀动物资源有:灰颈鹤、獐子、水獭、岩羊、黄羊、黑颈鹤、雪鸡、野鸭、野驴、羊邻、狐狸、天鹅等,尤其是颈鹤极为珍贵,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在县境内栖息繁殖的有300多只,部分野生动物如獐子,黑颈鹤等具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植物资源主要有-杨、藏红柳、沙刺、银白杨、榆树、柏树、剌柴等。果木树极少,据统计,全县有苹果树300余棵,桃树1000余棵,核桃树10棵。此外,还有少许的红景天,雪莲花等药材滋补佳品。 土地资源:本县土地辽阔、面积大、人均拥有量多。全县土地总面积4382.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176000亩(其中,可灌地占57.4%,保灌地占38.4%)农村人均耕地2.63亩,草场总面积449.2方亩。 经济概况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拉孜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勤恳创业,努力发展经济,三十多年来,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牧业生产发展,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逐步得到改善,到二十世纪末,全县农牧民群众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拉孜县由于地理环境相对较好,土地广阔肥沃,灌溉便利,农业生产发达。特别是民改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对西藏的各项工作指示,狠抓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大搞水利,推广新式家具,改进耕制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实行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粮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粮油亩产从1951年的68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187公斤,1989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1.98万吨,其中油料作物总产0.13万吨,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800吨,粮油总产比1952年增长3.67倍,人均产量525公斤;到2000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8219万斤,本县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油料作物是油菜籽、蔬菜主要是萝卜、土豆、白菜、西红柿、黄瓜等。牧业是拉孜县第二大支柱产业,民主改革前发展缓慢,民改后,通过狠抓牧管理,调整畜群结构,畜种改良,疫病防治,草场建设,使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到1989年全县牲畜存栏达28.52万头(只、匹),比1952年增加近一倍,全年出栏牲畜总头数达5.63达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948.75吨,其中提供商品肉100吨,酥油72吨,山绵羊至产量78吨,山羊绒,牛绒15.4吨,山绵羊皮,牛皮7.3吨,全县人均占有牲畜7.6头(只)。本县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羊、鸡等。林业生产方面在解放前近年为零,解放后特别是自1980年后发展较快,到198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1万多亩,其中当年零星种植1685万株,年木材采伐量30立方米。经济林木树种主要是-杨,藏红柳、沙棘树,银白杨,榆树,剌柴等,果木树种有苹果树,桃树,核桃树等。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牧区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较1980年以前有长足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的劳力已占当时劳力总数的15%左右,副业总收入达300多万元。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44.37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9%,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354.95元。 民改前,拉孜县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手工业也十分落后,民改后,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发展,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企业2个,即粮油加工一个和械修造一个,职工人数达35人,全县工业产值为12.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1%,主要产品为糕点、青油、面粉等,特别是拉孜青油享誉后藏地区。民族手工业较为发达,主要从事藏腰刀加工,卡垫加工,氆氇,藏鞋等生产,原料自行采购,产品自由交换销售,尤其是拉孜腰刀,曾在1971年初选为广交会商品,先后荣获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优质产品奖行销国内外,被作为地方名牌特产赠送贵宾游人。 拉孜县属雅鲁藏布江流域。该江由县境内西南向江北斜贯于拉孜县北部长达114公里,因而形成了其两侧众多支流的拉孜县河流分布,全县有大小河道155条,总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有芒嘎河、热萨河、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和多雄藏布江等五条江河。境内有大小湖泊九处,其中以拉轨山娘顶湖面积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县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总径流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约20万千瓦。 行政区划 拉孜县辖2个镇、9个乡:拉孜镇、曲下镇;查务乡、芸普乡、扎西岗乡、锡钦乡、扎西宗乡、热萨乡、柳乡、曲玛乡、彭措林乡。共有105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 吐蕃王朝建立前后,拉孜为诸部落分据。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在这里设千户、百户。随后的帕莫竹巴、藏巴第司和噶厦政府等历届西藏地方政权均在此设置了拉孜和彭错林两个宗,以及柳、西嘎、扎西岗、若作四个溪卡。1713年起由扎什伦布喇章管理。1959年12月将两宗四溪合并成立拉孜县人民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1968年7月,县府从拉孜镇迁至曲下镇。 2000年,拉孜县辖2个镇、9个乡。总人口45895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曲下镇5166人、拉孜镇5416人、查务乡3393人、芒普乡3104人、扎西岗乡6153人、锡钦乡5717人、扎西宗乡2604人、热萨乡3304人、柳乡3362人、曲玛乡4155人、彭措林乡3521人。 |
昂仁县域介于东经87.14o-87.75o,北纬29.17o-31o之间,位于日喀则西偏北3o左右、雅鲁藏布江上游、岗底斯山脉中脊线上。东邻谢通门和拉孜两县,西接措勤和萨嘎两县,南靠聂拉木和定日两县,北依申扎县。拉(孜)普(兰)公路(219国道)横贯境域南部。县域平均海拔4513米,总面积3.962万平方公里,占日喀则地区总面积的21.78%。
县域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山脉占据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多,海拔4500米至6300米的山峰达80余座。全县地形可分为三个阶梯。海拔4600米以上,岩体裸露,多不生长植物,不少山体呈红、黄、蓝、白、紫等色;海拔4400米至4600米,山脉阳坡生长着爬地柏或少量草,阴坡则大面积覆盖着草科植被,河谷平原地多为草场,是本县的牧业基地,大型草场如贡久布草坝、措迈草坝、桑桑草坝等;海拔4400米以下,主要为本县农业生产基地,即六个农业乡所在地。因岗底斯山脉东西横贯,所以,县域地势中部较高,南、北部稍低。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分布着“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流经本县日吾其、多白、卡嘎三乡(镇),境内河段长252公里;多雄河,源于本县切热乡,流经桑桑、卡嘎、秋窝、达局四乡(镇),境内河段长396公里;梅曲河,穿流本县亚木、达局两乡,境内河段长108公里;除三条主要河流外,北部还分布着发源于岗底斯山呈南北走向的十余条小型河流,均属内陆河,汇入各湖泊中。本县湖泊也较多,大小共19个,如浪错、昂仁措、莫卧措、打加措、姆错丙尼、畜如措等,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昂仁大地。西藏著名的第三大湖----扎日南木措也有昂仁县一的部分,在本县宁果乡域内。 昂仁县气候严格受青藏高原大气候的制约,气候干寒,无霜期60---100天。基本可分为两个大气候带;即东南河谷地带,相对温暖、少风,呈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5℃,最热月(七月)均温12℃,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西北高山地带,为多风寒冷,呈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以下,年降雨量约300毫米,东南与西北气候的垂直变化较明显。昂仁县降水集中于6-9月份,这段时期几乎天天阴雨连绵,其余月份干旱少雨,风沙较多。 行政区划 昂仁县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全县下辖17个乡,其中半农半牧乡6个,纯牧业乡11个;即:亚木乡、达局乡、秋窝乡、卡嘎镇、多白乡、日吾其乡、桑桑镇、切热乡、雄巴乡、查孜乡、阿木雄乡、如萨乡、孔隆乡、宁果乡、措迈乡、达若乡、贡久布乡,乡镇下辖191个行政村,其中半农半牧村121个,纯牧业村70个;自然村482个。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昂仁县地域广阔,土地类型多样,有耕地、草原、林地、茺荒滩、湖泊、沼泽等。198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据卫星观测)41353358.3亩。其中耕地面积(包括饲草面积和园地面积)98516.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园地因分布零碎而未作统计;林地面积35亩;牧草地面积28635889.7亩,占总面积的69.2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017.8.8亩,占总面积的0.01%;交通用地7715.6亩,占总面积的0.02%;水域面积1505044亩,占总面积的3.64%;未利用土地面积11101139.7亩,占总面积的26.84%。 矿产资源 昂仁县目前发现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金、银、铅、锌、铁、铜、铬、硼、砷、硫、煤、石油等矿产。 水利资源 昂仁县的水资源来源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冰川水资源和大气降水。昂仁县境内河流密布,主要河流10余条,水面面积近万平方公里,河流总长度近1000公里。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多雄藏布、美曲藏布属印度洋水系,其余大小河流均流入境内或境外湖泊中,属内陆河。雅鲁藏布江横贯县域南部,流经日吾其、多白、卡嘎三乡镇,境内总长为120公里,河床平均宽约1公里,年均流量为155.5立方米/秒。其它主要河流:多雄河、美曲河。全县湖泊水域面积为15050440亩,湖泊储水量约为21亿立方米。畜如错面积最大为208平方公里。冰川水资源主要分布于县查孜、宁果乡,以高海拔冰川为主,(宁果:北面打果山脉,查孜:污卡拉地)另外,在与萨嘎、吉隆交界区域分布以高山为主的冰川山脉。 主要物产 农作物资源: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马铃薯、圆根、萝卜、春白菜等六种。 动物资源:我县有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0余种,爬行动物6种,两栖类1种。家养动物主要有牦牛、犏牛、马、驴、山羊、绵羊、猪、鸡等。这些动物大多是原始品种,长期以来自然选择起主导作用,适应高原环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水产资源:日喀则地区查明的鱼类有4种,其中裂腹鱼和亚科的条鱼鳅占多数。具有渔业价值的主要是雅鲁藏布江和多雄藏布江水系,其它外流水系和湖泊中也有较可观的蕴藏量。 植物资源:昂仁常见的主要树种有爬地松、桓树、杨树、贝母、党参、雪莲花、胡黄莲、当归、车前子、紫苑等约50种,这些药材产量高,既是常用的中草药,同时也是有特殊风格和用途的藏药的重要成份,不仅可满足我地区需要,还可供应西藏和其它省区,有的还畅销国外。 经济概况 经济支柱产业 昂仁县现已初步形成矿产业、建筑建材、农畜产品及民族手工业、旅游业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布局。昂仁县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据中国地质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有关地质矿产部门从民改以来调查结果表明,昂仁县有矿产2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铅、锌等8种,黑色金属有铁、铬等3种,非金属有砷、硫、硼、盐类等9种,另外还储一定藏量的大理石、煤、石油、地热等等。农畜产品加工潜力巨大,市场广阔,民族手工产品风格独特,享誉国内外;旅游业是昂仁的新兴产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文化将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昂仁县现已初步形成矿产业、建筑建材、农畜产品及民族手工业、旅游业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布局。 昂仁县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据中国地质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有关地质矿产部门从民改以来调查结果表明,昂仁县有矿产2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铅、锌等8种,黑色金属有铁、铬等3种,非金属有砷、硫、硼、盐类等9种,另外还储一定藏量的大理石、煤、石油、地热等等。 农畜产品加工潜力巨大,市场广阔,民族手工产品风格独特,享誉国内外;旅游业是昂仁的新兴产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文化将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
谢通门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日喀则地区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总面积13960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卡嘎镇吉丁,邮编:858900。行政区划代码:542328。区号:0892。拼音:XietongmenXian。 谢通门县基本概况 谢通门县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东邻南木林县和日喀则市,北接那曲地区申扎县,西邻昂仁县,南与萨迦县和拉孜县接壤。位于东经87°4′—89°1′,北纬29°18′—30°26′,县城距日喀则地区行署驻地83公里。 谢通门藏语意为“一见则喜”。相传莲花大师到此地后满意地笑了,因此而得名。 谢通门县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荞麦、油菜;畜牧业以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林业主要树种有杨、柳、桃、梨、苹果等。 工业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民族手工业。有编织卡垫、烧制陶罐、打制藏刀和民族建筑等。其中仁钦则乡牛古村烧制的陶罐质优价廉,远销日喀则、拉萨等地;卡嘎乡卡嘎村打制的藏刀闻名遐迩。 谢通门县拥有小型水利发电机4个,总装机容量1300千瓦。太阳能、地热资源尚未得到全面开发利用。森林等可再生能源缺乏,农牧区以牛、羊粪为主的传统能源仍占主导地位。 县城光缆通讯、移动通信、好易通业务和各乡卫星农话已开通,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通讯网络。电话总装机量达400余门,电话普及率达15.6%。 县城内有大小寺庙15座,僧尼180人,寺庙占地面积31656平方米。其中有名气的有通门扎西建白寺、仁钦则达那土丹寺、塔定日加寺和达木夏林克寺。 自然地理 谢通门县区域属高原山丘型,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区。 1、北部高原。位于岗底斯山脉南北,宽约80公里,东西长约100公里之间,约占全县面积的2/3,其间既有众多的山峰和系列浑园而平缓的山丘,也有地势相对平坦的草原,还夹着许多河谷平地,低处常年积水成湖。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谢通门县主要的牧业区。 2、南部谷地。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及其支流流经处。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如荣河、江公河、塘河等河谷地带。河谷地带宽4—7公里,长约40公里,平均海拔4100米左右。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壑纵横,水源充足,气候半湿润,是谢通门县主要农业区。 3、西部高原。位于达木夏西北部布曲藏布和洛足藏布,西南部美曲藏布。这一带的北部为一系列南北东西不规则走向的高山深谷,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气候干燥寒冷,为牧业区。南部有一些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气候半湿润,半温暖,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为农业区。 雪拉普岗日峰 亦称“雪拉普康日”,意为“雪拉沟雪山”。在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北,海拔6310米,为冈底斯山一峰。终年积雪。山麓有天然牧场,养有牦牛、绵羊、山羊等牲畜。 鸡约姆拉日峰 亦称“鸡约姆拉山”,意为“大母鹿神山”。在日喀则谢通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东,为冈底斯山一峰。有野驴、羚羊、早獭、狗熊、山猫等野生动物;产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 达琼东拉峰 亦称“达蒙东贡嘎”,意为“马凤面神山”。在谢通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东,为冈底斯山一峰。山麓有天然牧场,养有牦牛、绵羊、山羊等牲畜。有野驴、羚羊、黄羊、盘羊、獐子、猞猁、狗熊等野生动物,产虫草、贝母、大黄等珍贵药材。 查咱木部峰 亦称“展咱木部”,意为“紫石岩”。在日喀则谢通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海拔5712米,为冈底斯山脉一峰。山麓有天然牧场,养有牦牛、绵羊、山羊等。 一、河流 谢通门县区域内河流密布,较大的河流有布曲藏布河、绒河、达那普河(塘河)、娘热河、江公河、美久布河6条,河长约550公里,流域面积近9500平方公里,常年流水总量达12154万立方。众多的小河支流,大部份为季节性流水。 二、湖泊 谢通门县区域内湖泊较多,大小湖泊有十多个,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有4个,即里布底错湖、朗本雄湖、加热湖、车多湖。 1、里布底错湖。位于春哲攀西部20公里处,海拔4600米,约2.6平方公里,是一个雨水、雪水混合补给类型的湖泊,湖中鱼较多。 2、朗本雄湖。位于仁钦乡牛古村东部山顶上,海拔4400米,湖泊面积1.7平方公里。 3、加热湖。位于纳当乡加热山中间,海拔4550米,湖泊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一个雨、雪、冰混合补给类型的湖。 4、车多湖。位于南木切乡车多村附近,旱时小,雨季大,属季节性湖,海拔4300米,面积1.3平方公里。 谢通门由于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及受西南季风、西风南支流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北部严寒干燥,南部、西部半温暖半湿润。明显特点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气压低,氧气含量较少。全县年平均温度6.35度,1月平均温度一8度,7月平均温度15度左右,极端最高气温27.6度。农作物生长期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的有9个月左右(2月至11月中旬)。由于7月云雨增多影响升温,因此,6月份最热。 县年均日照数在2980—3120小时之间,降雨量350mm/年,降雨多集中在6—9月,北部牧区迟于南部,西部农区降雨多在夜间。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冬春多大风,年蒸发量达2400mm。 自然灾害 谢通门县为雅鲁藏布江流域高原气温和半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高,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差异较大。北部牧区主要灾害有沙尘暴、雪、冰、雹及鼠害等灾害,南部、西部农区主要灾害是干旱、洪灾、霜冻、冰雹等。1998年和2002年,县境内先后发生了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在区、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黑龙江省的大力援助下,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和“一加强、两促进”三大历史任务,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和社会局势持续稳定等历史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使通门的发展硕果累累,神韵频添。 谢通门县2005年县生产总值为1827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304万元,占62%;第二产业3282万元,占18%;第三产业3646万元,占20%。粮油总产3312万斤,年末牲畜存栏37.9万头(只匹),县级财政收入420万元。农牧民群众人均收入2120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04万元。 1、农业:全县有耕地面积68000亩,主要种植青棵、小麦、豌豆、油菜、荞麦。2005年,全县粮经饲比例为67:18:15,科技推广面达94%,全县农业产值达10765.38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 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到2005年,全县新修建大小水渠5条,维修水渠325条。长23.7万米。维修大小水塘72座,防洪坝133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0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7%,其中保灌面积占71%。 2、牧业:全县草原面积约为2109.17万亩,平均每头牲畜占有利用草场面积24.1亩。草场类型多为高山荒漠化草场、高原宽谷草场等,牧草种类较多,营养比较丰富,适合发展牲畜。 2005年,全县牧业产值达7167.74万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6.5%,牧业内部结构以当地原有的畜种为主,以草原家畜为主,主要畜种有牦牛、黄牛、马、驴、绵羊、山羊、犏牛、各类家禽等。全县牲畜存栏数为38.7万头只,出栏率为31.9%,商品率为35%,肉类总产1760吨,奶类总产2735.81吨,毛绒产量148.61吨,皮张产量89424张。 为解决草畜矛盾,2005年,全县新围栏草场5.5万亩,人工种草2581亩,建设牲畜暖圈7300平方米,并进行了草原灭鼠、灭虫、除杂草、牲畜W号病及各类疫病防治工作。 3、林业及生态建设:由于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天然林地较少,通过“一江两河”的开发,谢通门县林业有了长足发展。现有林草地面积67464.8公顷,其中防护林700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0.092%。2005年,谢通门县大搞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完成植树造林16018.5亩,建立雅江自然保护区2.67亩,建立苗圃220亩,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工作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奖励。 4、工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现状: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及社会原因,谢通门县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电力工业年产值仅50余万元。乡镇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主要以民族手工业为主,有打制藏刀、编织卡垫、烧制陶罐、建筑业等,其中卡嘎郎玛藏刀曾经被国家轻工业授予“优质产品奖”,闻名区内外。 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27余家,从业人员429人,多种经营人员达9257余人,乡镇企业收入1413万元,多种经营收入达3230万元。 行政区划 谢通门县辖1个镇、18个乡:卡嘎镇;通门乡、荣玛乡、塔丁乡、达那普乡、南木切乡、仁钦则乡、达木夏乡、美巴切钦乡、青都乡、切琼乡、纳当乡、措布西乡、娘热乡、则许乡、春哲乡、查布乡、达那答乡、列巴乡。共有109个村委会。 |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南岸、年楚河中游。总面积2489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洛江镇,邮编:857300。行政区划代码:542329。区号:0892。 白朗县基本概况 白朗县地处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主要支流——年楚河中游,日江公路中段,是自治区商品粮油基地县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县,也是“一江两河”流域重点工程县。县城北距日喀则市49公里,南距江孜45公里,日江公路横穿县城,交通便利。全县总面积为2759平方公里,现辖11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平均海拔4200米,县城驻地海拔3890米,现有耕地面积1803万亩,草场面积378万亩。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1798人。 自然地理 白朗县地处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主要支流——年楚河中游,属高山河谷宽谷地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4200米,县城驻地海拔3890米,现有耕地面积1803万亩,草场面积378万亩。 白朗县属高山河谷宽谷地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山峰有雅昂杰、波东拉、卡萨等。 境内河流均属雅鲁藏布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年楚河和天曲河,两河在境内总长度约200公里。年楚河流量一般为30~40立方米/秒。天曲河每年除6月中旬至9月底外均为季节性河流。全县有输引年楚河水灌溉渠50多条。 白朗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干温季分明,夏季雨水较多,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自然灾害主要为干旱、霜冻、冰雹、风沙、泥石流等。 自然资源主要为野生动植物。如野驴、野耗牛、狐狸、鹤、狼、豹等。药用植物主要有大黄、贝母、虫草等。白郎县位于藏南河谷农业区中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发展潜力较大,1982年被列为西藏商品粮基地县。1990年又被列入西藏“一江两河”中部地区经济开发县之一。白朗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籽等。主要饲养耗牛、偏牛、黄牛、马、驴、山羊、绵羊、猪等。渔业资源较为丰富,经济林木以核桃为主。 历史沿革 白朗,藏语意为“两姓氏名”,传说13世纪西藏著名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敦炯曾在此一起念过经,后来取二人姓名首字合称巴朗,后演变为白朗。 1960年合并白朗宗、杜穷宗、旺丹宗成立白朗县,隶属江孜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江孜、日喀则地区合并后,白朗县归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县政府驻地原设觉洛村,1970年迁至洛布穷孜村。现驻嘎东镇。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1798人。 经济概况 2002年,白朗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295.74万元,比2001年增长11.61%,农林牧总产值12442.8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510万元,比前年增长6.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6.96元,比2001年增长8.38%。 农牧业 现有9个农业乡,2个牧业乡。2002年,白朗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5765亩,占总播面积的75.1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521亩,占总播面积的12.97%,比前年增加3835.5亩,退耕还草151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85%。200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520.86万斤,蔬菜产量6528.67吨,比2001年增长53.03%,2002年末牲畜存栏25.14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和出栏率分别达到28013%和29093%,仔畜成活59103头(只、匹)。 大棚蔬菜是白朗县的龙头产业,也是白朗县农业产业中的特色产品。白朗县的大棚蔬菜从98年开始,在济南市的大力援助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年底,蔬菜大棚发展到1270个,占地面积635亩,全年收入在400万元左右。此外,今年以来,以嘎东镇糌粑加工为特色的产业模式,在白朗县又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重要形式。 乡镇企业 2002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25个,企业实现总产值3745.36万元,多种经营收入3767.9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35.06%和46.24%。 商业 2002年,全县个体私营户年营业额达1356万元。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全县新登记注册的企业8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1户。 邮电通讯业 县城有邮电局1所,工作人员4个;电信局1所,工作人员3个,固定电话用户共795户。 财税、金融 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260万元,完成各项税收220万元。现有县支行1个。 风土人情 藏语为跑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现在许多地方举行,但仍以江孜为最。过去江孜达玛节于每年-4月19日左右举行。有赛马、比试骑术、角力等活动,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动。 现在的达玛节时间多在农闲的6月份举行。届时,农牧民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节日内容有赛马、赛牦牛、射箭、足球、篮球、拔河、负重、民兵实弹射击、专业和群众性文艺演出等活动。赛马的少男,骑着不配鞍的打扮漂亮的剽悍骏马,策马扬鞭,风驰电掣,争雄斗胆,展现英姿,看后使人叫绝。同时还要进行物资交流,从各地来的国营、集体、个体商户以及农牧民,把大量商品投放市场,进行出售和交换,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已真正起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 行政区划 白朗县辖1个镇、10个乡。总人口40111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洛江镇6479人、东喜乡1181人、者下乡1856人、嘎普乡1973人、旺丹乡3819人、玛乡4515人、曲奴乡3135人、杜琼乡3009人、强堆乡2346人、巴扎乡5004人、嘎东乡6794人。 |
仁布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总面积2122.82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德吉林镇强钦村,邮编:857200。行政区划代码:542330。区号:0892。拼音:RenbuXian。
仁布县基本概况 仁布县位于西藏西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崖谷地,介于东经89°45″——90°22″,北纬29°02″——29°30″之间。东倚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南邻江孜县,西靠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北与拉萨市尼木县隔江相望。 仁布县全县面积3140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险拔。地势东北、东南高,西北低,全县平均海拔3950米,县驻地德吉林镇海拔3780米。雅鲁藏布江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发源于境内那钦康萨雪山的门曲河南北贯穿境内三乡一镇,在仁布乡白林村汇入雅江。仁布县属南温带半旱高原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无霜期120天左右,气候干燥,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95%,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仁布”藏语语意为“多宝、聚宝”的意思,境内物产丰富,尤其以矿产资源蕴藏丰富而著名,已探明的有铬铁、玉石、铅锌、黄金、花岗岩、大理石等,仁布玉以其独特的光泽和品质享誉区内外,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仁布县珍惜野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有獐子、水獭、旱獭、狼、狐狸、黄羊等动物物种和贝母、紫云英、紫胡、当归、天南星等中草药以及萤花杜鹃、爬地柏、高山柳等特有植物资源。 仁布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354年前属卓万户管辖,1356年,帕竹政权时期,设立仁布宗。1642年归属噶厦政府管辖。西藏和平解放后,1956年,成立仁布党委,民主改革时间,1959年,相继成立仁布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仁布县委员会和仁布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孜专区;设置了7个行政区,1964年,仁布县划属日喀则专区管辖,基层设置了26个乡。2000年,仁布县区划分8乡1镇,79个行政村,据2001年统计,全县总人口30971人,其中藏族30868人。农牧区总人口30492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改革的春风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仁布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特色产业的经济发展路子,全县耕地总面积57000亩,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牧业以养殖牛、羊为主,第三产业以仁布乡建筑公司为龙头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02年,全县粮油总产量11680.33吨,年末牲畜存栏190887头(只、匹),国内生产总值7160万元,农牧民收入1601.16元,地方财政收入150万元。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6所,在校学生31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巩固率77.76%“普九”教育已全面实施,现有各级医疗机构10所,合作医疗已完成,参与人口占总人口的74.8%,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89%,县城通讯光缆和移动电话已全面普及。 仁布县属后藏地区,位于前后藏交界区域,具有以后藏为主的前后藏并存的人情风俗,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主要传统节日有错拉节、春式节、基曲节和望果节等。 自然地理 仁布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沟整纵横、河流密布,地势东北、东南高,西北偏低。全县平均海拔3950米左右。东部5个乡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西部5个乡平均海拔在3760米左右,地势平缓。 仁布县境内最高峰党姆峰海拔6112米。 雅鲁藏布江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发源于境内那钦康萨雪山的门曲河南北贯穿境内三乡一镇,在仁布乡白林村汇入雅江。 仁布县属南温带半旱高原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无霜期120天左右,气候干燥,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95%,年降水量451.5毫米。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仁布”藏语语意为“多宝、聚宝”的意思,境内物产丰富,尤其以矿产资源蕴藏丰富而著名,已探明的有铬铁、玉石、铅锌、黄金、花岗岩、大理石等,仁布玉以其独特的光泽和品质享誉区内外,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仁布县珍惜野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有獐子、水獭、旱獭、狼、狐狸、黄羊等动物物种和贝母、紫云英、紫胡、当归、天南星等中草药以及萤花杜鹃、爬地柏、高山柳等特有植物资源。 风俗人情 望果节源于古代,盛于近代,是祈盼丰收而举行的活动。虽然各地的望果繁简不一,但其形式和内涵大同小异。开镰之前农事稍闲时,全村男女着上新装和僧侣一道列队转游庄稼地。队伍由持柱香、经幡、经书、宝伞、宝瓶、手鼓、锣钹、法号、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后面。队伍按东南西北方向转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进的途中不断地吹号、摇鼓、诵经、挥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来吧,吉祥也来吧),烧香敬供村神,祈求丰收。转完了庄稼地便在荫凉处,进餐饮酒。过后进行赛马、赛牦牛、唱藏戏、跳舞等娱乐项目。整个活动气氛热烈、庄重、祥和。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改革的春风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仁布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特色产业的经济发展路子,全县耕地总面积57000亩,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牧业以养殖牛、羊为主,第三产业以仁布乡建筑公司为龙头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02年,全县粮油总产量11680.33吨,年末牲畜存栏190887头(只、匹),国内生产总值7160万元,农牧民收入1601.16元,地方财政收入150万元。 行政区划 仁布县辖1个镇、8个乡:德吉林镇(驻德吉林村);康雄乡、切娃乡、母乡、仁布乡、然巴乡、帕当乡、普松乡、查巴乡。共有79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仁布,藏语意为“聚宝、多宝”。 仁布,公元1354年前属羊卓万户管辖。帕竹政权建立后,于公元1356年建立仁布宗。地扼前后藏的咽喉要道。1642年5世0建立噶厦政府,仁布宗隶属噶厦政府管辖。1960年8月成立仁布县人民政府,隶属江孜专区。1964年5月划归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 仁布县辖10个乡,79个村委会:德吉林乡、查巴乡、茶乡、姆乡、帕当乡、普松乡、切瓦乡、然巴乡、仁布乡、康雄乡。 2000年,仁布县辖1个镇、8个乡。总人口28255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德吉林镇4784人、切娃乡3268人、母乡3268人、仁布乡2609人、查巴乡4012人、然巴乡1887人、帕当乡3172人、普松乡1817人、康雄乡3438人。 |
康马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总面积5400平方千米/6176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康马镇,邮编:857500。行政区划代码:542331。区号:0892。 康马县基本概况 康马,藏语意为“红房子”,原属西藏噶厦政府江孜宗管辖。1960年康巴县成立,隶属江孜专区。1964年,日喀则、江孜两专区合并,康马县归日喀则地区管辖。 康马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距日喀则市140公里,是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边境县。境外与不丹王国接壤,边境线长78公里,境内与亚东,白朗、江孜、浪卡子四县相邻。全县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海拔最低的乡4100米,最高的乡4500米。县域内山大沟深,高山占总面积一半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80毫米,年平均温度4摄氏度,冬春多风,风力在5级左右。湖泊有冲巴湖、色木湖、白湖、美龙湖;河流有江如河、涅如河、康如河,均属年楚河流域;矿产有金、银、铜、铁等。耕地面积4.7万亩,可利用草场488万亩,绿色植被覆盖率7%。全县辖8乡1镇、48个村民委员会、160多个自然村、人口3529户20036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94%,大部分农牧民群众信教。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为8243万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净收入为145万元,同比增长83%,首次突破百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901元,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672万元,同比增长71%。 农牧区经济。农村经济总收入4741万元。工业总产值124.9万元;乡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28家,产值308万元;个体工商户220户。粮油总产2350.28万斤;牲畜年载畜量33.61万头,年末存栏24.15万头,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以上。 基础设施。全县有水库4座,水塘99个,水渠350条,防洪堤坝228公里,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基本能保证农牧业的正常生产;公路通车253公里,乡(镇)、村基本通车;电站1座,装机容量1000千瓦,农网改造58.85公里,6个乡(镇)通电;6个乡(镇)通电话,4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城实现了闭路电视。 教育卫生事业。全县有1所中学、9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教学点。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100%、中学91%;适龄儿童入学率98.78%,中小学在校生3441人,毕业生升学率小学100%、中学83.42%;“普六”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普九”义务教育进展顺利,基础教育名列地区、自治区前茅。农牧科枝推广站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名。“一甲”医院1所,医务人员33人,住院床位20张。乡级卫生所9个,防疫站所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7.08‰。 自然地理 该县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属雅鲁藏布江河各地形,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高差仅在300~400米之间。全县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西起阿里地区普兰县的纳木那尼峰,东到亚东——帕里的卓木拉日峰,绵延近千公里,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等海拔高度大于8000米的山峰耸立其间。喜马拉雅山脉主脊和北坡基本上都分布在日喀则地区境内,雪线大约在海拔5200—5500米。 湖泊有冲巴湖、色木湖、白湖、美龙湖;河流有江如河、涅如河、康如河,均属年楚河流域。 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铁、铅等金属以及花岗岩、大理石、硫磺、硝、云母等非金属。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野驴、盘羊、黄羊、狐狸、水獭、岩羊、樟子、猪荆、雪鸡、野鸭、贝母、雪莲花、雪山一枝篙、三棵针、次大黄、当归、黄连、兰石革等百余种。 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铁、铅等金属以及花岗岩、大理石、硫磺、硝、云母等非金属。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野驴、盘羊、黄羊、狐狸、水獭、岩羊、樟子、猪荆、雪鸡、野鸭、贝母、雪莲花、雪山一枝篙、三棵针、次大黄、当归、黄连、兰石革等百余种。 历史沿革 康马,藏语意为“红房子”。 康马,原属西藏噶厦政府江孜宗管辖。1960年,江孜县辖两个区被划出成立康马县,隶属江孜地区。1964年江孜、日喀则两专区合并,康马县遂归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 风土人情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则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优美大方。“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卓”鼓舞粗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的“谐青”、定日的“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轻柔优美,萨嘎的“甲谐”豪放古朴,“羌姆”隆重、气势宏大。 甲谐 甲谐的汉语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种集体舞蹈。其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贺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时代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 甲谐的服饰都是用高级绸缎做成,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显示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演员所戴的是一种大而圆又有流苏的帽子,表演时不停的摇摆,就象狮子一样威武、雄壮。演员的裤子又大又肥,象裙子。甲谐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显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征。道具有长腰刀、马鞭、装在小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般可以连续跳一整天。 甲谐一般在每年的-年和重大节日时表演。 堆谐 所谓“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谐”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区人所跳的一种舞蹈称为“堆谐”。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曲夏镇的堆谐在后藏地区及全区享有盛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堆谐是扎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合一体缺一不可的综合性艺术。舞步多样变化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绪欢快,是格调较高的一种民间歌舞品种。其舞姿优美、洒脱,动作以两脚的踢和踏的舞步动作,故此堆谐也称“踢踏舞”。 同甲 “同甲”舞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一带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吉隆“同甲”舞,即“手镯舞”。特点主要是妇女手上戴的两个镯子,右手是尼式银镯,左手是象牙镯,银镯子和象牙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词大意突出了当时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歌颂和平、歌颂友谊四大方面的内容。细节上还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手镯舞又作为一种祈祷舞,每当-6月4日在查嘎达索寺进行演出。 果谐 “果谐”即“圆圈舞”,它是围着圆圈跳的一种舞蹈。该舞在后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 果谐是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旋律、歌词随着聚集的目的和内容而变化。一年一度的-年、望果节、婚礼等比较隆重的节日里人们围着炉火尽快地表演。 期马卓 斯马卓是民间腰鼓舞,是全区有名的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喀则市20多里的地方,有个叫司马章堆的村子,这里以跳斯马卓而出名,据说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传下了这种舞蹈。 司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种剧烈的跳跃式舞蹈,鼓点明快、节奏感强、气势恢弘、多彩多姿、豪迈奔放、催人奋进。同时,又是一种即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的一种舞蹈。舞蹈一开始,一个老头先出场,手里拿着一把捆着白哈达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身穿彩条衣服,腰系多皱短裙,挎着大鼓的小伙子们奔腾而出,羽锤齐动,鼓声震天,舞蹈就开始了。 期马卓表演时由各村村长带队进行演出,在每年的传统佳节和喜庆日子里或农闲时进行演出。 索 “索”流传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一带,萨迦索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是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采,而且是具有萨迦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萨迦索舞”是萨迦法王庆贺盛典和法王出访,以及迎接欢送外来贵宾用的一种最高礼节的舞蹈。 “萨迦索舞”特点是不用任何乐器,边唱边舞,独具一格,场面十分壮观。 羌姆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类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集诵经、音乐、舞蹈三合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在藏传佛教众多节日中,扎什伦布寺举行的“斯姆庆姆”跳神舞,最为隆重。 每年-八月举行跳神舞节,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跳神舞出场近80名僧人,身着古装,戴着佛教中各-神的面具进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态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乐奇妙无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铜羌姆”,其主要区别是用不同乐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号的节奏跳吉祥舞为开场。其后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六长寿等数十节不同的神舞。最后,装饰的宝马、宝象、宝牛身背珊瑚树、珍珠曼札、黄金塔、象牙等奇珍异宝出场,以回应开场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当作密宗仪式只在扎寺内举行,严禁俗人观看。随着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传播教义的需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决定每年-八月举行“斯姆庆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赏。 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为8243万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净收入为145万元,同比增长83%,首次突破百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901元,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672万元,同比增长71%。 农牧区经济 农村经济总收入4741万元。工业总产值124.9万元;乡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28家,产值308万元;个体工商户220户。粮油总产2350.28万斤;牲畜年载畜量33.61万头,年末存栏24.15万头,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以上。 基础设施 全县有水库4座,水塘99个,水渠350条,防洪堤坝228公里,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基本能保证农牧业的正常生产;公路通车253公里,乡(镇)、村基本通车;电站1座,装机容量1000千瓦,农网改造58.85公里,6个乡(镇)通电;6个乡(镇)通电话,4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城实现了闭路电视。 教育卫生事业 全县有1所中学、9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教学点。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100%、中学91%;适龄儿童入学率98.78%,中小学在校生3441人,毕业生升学率小学100%、中学83.42%;“普六”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普九”义务教育进展顺利,基础教育名列地区、自治区前茅。农牧科枝推广站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名。“一甲”医院1所,医务人员33人,住院床位20张。乡级卫生所9个,防疫站所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7.08‰。 行政区划 康马县辖1个镇、8个乡:康马镇;南尼乡、少岗乡、康如乡、雄章乡、萨玛达乡、嘎拉乡、涅如堆乡、涅如麦乡。共有48个村委会。 康马镇 总人口2737人。 南尼乡 总人口2135人。 少岗乡 总人口2245人。 康如乡 总人口1823人。 雄章乡 总人口1853人。 萨马达乡 总人口1838人。 拉乡 总人口3168人。 涅如堆乡 总人口2068人。 涅如麦乡 总人口1634人。 |
定结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总面积5816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江嘎镇,邮编:857900。行政区划代码:542332。区号:0892。拼音:DingjieXian。 定结县基本概况 定结县位于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是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之一。面积5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草场面积2.3万亩,林地面积约44万亩。总人口1.6万人。辖11个乡(县辖乡9个、区辖乡2个),81个村民委员会。 定结藏语意为"水底长出"。公元1354年帕竹政权统治时期,推行卡制时建宗。清代隶属前藏噶厦政府管辖。1959年民主改革时,旧宗址成为定结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1960年1月合并旧西藏的定结宗、康巴宗和金龙卡(1959年前隶属班禅堪布会议厅管辖)以及孔马地区,建立了定结县人民政府。1962年从定结县划出岗巴区和塔杰区成立岗巴县。同年定结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定结村迁到江嘎。隶属日喀则地区行政公署管辖至今。 该县属喜马拉雅山北麓湖盆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部是以错姆折林为中心的高原湖盆区,平均海拔4500左右,地形较炙宽阔平坦。中西部是以叶如藏布和金龙河为两条主线的河谷区。南部是喜马拉雅山支脉脊背高寒区,海拔在4700米以上,多为冰川和雪山。西南部是陈塘峡谷区,地处喜马拉雅山主脊南翼,该峡谷地势差异大,平均海拔2500米,多为原始森林。属高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除陈塘林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干湿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燥少雨,多大风,气候条件差。年日照时数3326小时,年无霜期100天左右,陈塘区年无霜期约为200天左右,年降水里236.2毫米。常风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雪灾、风灾、冰雹、霜灾、山洪等。 已知的主要矿种有硼、食盐、瓷土、泥炭等。野生动物有羚羊、羚、喜马拉雅塔尔羊、盘羊、长尾猴、班羚、雪豹、熊猴、小熊猫、金猫、林麝、马麝、黑熊、豹猫、赤鹿、岩羊等。野生植物资源有长蕊木兰、水青树、锡金海棠、藏延龄草、胡黄连、桃儿七、天麻、参三七、雪莲花等。 定结属半农半牧县。牧业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豌豆、鸡爪谷、玉米、荞麦、大豆。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驴、绵羊、山羊。林业主要集中在陈塘地带。 工业以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为主。产品主要有卡垫、氆氇、藏毯、藏被、围腰、陶制品。另有小型面粉、糌粑、菜籽油的加工。 公路建设始于1962年,至1989年全县共有3条主要公路:一条通过萨加县至日喀则市;一条通过定日县至樟木口岸;另一条通过岗巴县至亚东县。 江嘎,处于自然形成的冲积扇上,海拔4300米,常住人口1000多人。1987年制定了县驻地地建设总体规划,现已初具规模。学校、医院、银行、商店、邮电、自来水供应、太阳能浴室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陈塘地带,1988年被西藏自治区列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范围,成为研究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遗产的重要基地。 自然地理 定结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地处东经87°30′~88°37′,北纬27°80′~28°75′。东连岗巴县,西临定日县,北与萨迦县接壤,南与尼泊尔和锡金两国毗邻,边境线长达165公里。 全县属沿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原山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以多布扎湖为中心的高原湖盆地区,海拔4500米左右,地形较为宽阔平坦,以经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中西部是以叶如藏布河和金龙河为两条主线的河谷地区,海拔4300~4400米,沿河两岸的村落、人口、耕地、草场较为集中,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南部是喜马拉雅山支脉脊背上的高寒地区,海拔在4700米以上,多为冰川和雪山,有10多个小冰湖,属纯牧业区。西南部是陈塘峡谷区,地处喜马拉雅山主脊南翼,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高原的重要通道,该峡谷地势差异大,平均海拔2500米,并有林地面积约44万亩。 定结县属沿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原山区,南部是喜马拉雅山支脉脊背上的高寒地区,海拔在4700米以上,多为冰川和雪山。 定结县境内有叶如藏布河和金龙河两条主要河流,分别发源于岗巴县和本县的金龙普,年流量分别在5~50、3~25立方米/秒之间;另有嘎马藏布和日屋藏布两条支流,均汇入朋曲河流向尼泊尔境内。还有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的多布扎咸水湖(水来源于多布榨藏布等小河流)和定结季节性淡水湖。全县河流总长度约250公里,河网密度0.033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 定结县属高原内陆干燥气候。除西南部的陈塘林区受印度洋气候的影响,气候温和、夏秋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四季不太分明,日照充足、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多大风、气候恶劣。 四季温差小,冬冷夏不热。年平均气温2℃。一月份平均气温-8℃。极端最低气温平均-27℃。七月份平均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平均18℃。 全县主要农牧区年平均日照3326小时,相对无霜期100天左右。牧草生长期短。农作物靠提前播种延长生长期,后期易受霜灾影响。陈塘林区的相对无霜期200天左右。 年降水量236.2毫米,且85%以上集中在6月中旬~9月上旬。极端年最大降雨量约350毫米。 风力资源得天独厚,年平均大风达230天,平均风速18~20米/秒,可供大、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工作。 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年总辐射为200千卡以上/平方厘米,提供了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取暖的有利条件。 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灌溉方便,且流速快、落差大,多处可建中小型水电站。大面积的荒山、荒滩和荒坡有待开发,有的可建设成种树种草基地,有的可变为良田。 主要珍贵动物资源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羚羊、鬣羚、喜马拉雅塔尔羊、盘羊、长尾猴、斑羚、雪豹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熊猴、小熊猫、金猫、林麝、马麝、喜马拉雅麝等;国家三类保护动物黑熊、豹猫、赤麂和岩羊等。 主要珍贵植物资源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长蕊木兰、水青树、锡金海棠、西藏延龄草、胡黄莲、桃几七、天麻、参三七、雪莲花等。还有约20万亩原始森林有待开发利用。县境内还有硼砂、食盐、瓷土、泥炭等矿产资源。 风土人情 逛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以前,每年-5月1日至15日这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游玩,逐步成为林卡节。 日喀则林卡节在每年阳历6月1日。6月初的日喀则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绿草茵茵,枝叶嫩绿,农区的大忙时节基本过去,确实是人们去享受、去体验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大好时节。现已成为人民群众、机关干部、职工和孩子们同过“六一”儿童节的快乐节日。 节日前,人们就要去林卡选择地方,并尽早搭好帐篷和准备好必要用具。过去主要在年楚河畔的贡觉林卡,现在又新辟了一些地方。节日里,学校要组织学生举旗、列队、敲锣打鼓到林卡,并举行少先队活动仪式,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儿节目,给节日增添无限乐趣。专业文工团、民间藏戏队也要登台表演。 林卡里,帐篷林立,人流如潮,欢歌曼舞,热闹非凡。一家老小围在一起,饮酒玩耍,唱歌跳舞,自娱自乐的情形到处可见。林卡节人们一般要尽情玩耍、游乐一个星期。 经济概况 经济总量 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38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1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51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21.68元。 农牧业 农作物品种主要有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土豆等,一年一熟,4-5月份播种,9月份收获。在陈塘林区800亩山坡地上也种鸡爪谷、玉米、小麦、荞麦、青稞、大豆、蔬菜等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定结县是日喀则地区高海拔农业县之一,年播种面积3.675万亩。以人工条播和点播为主,亦有少部分撒播,靠引用河水和山泉自流灌溉,耕作方式落后,管理粗放,陈塘仍保持有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习惯。 2005年,全县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为3.67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573万亩,占总播面积的7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73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0%,比上年增加0.068万亩;饲草料播种面积为0.36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10%,比上年增加0.122万亩;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为70:20:10。全县有总草场面积528.6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68.16万亩,已利用草场面积277.48万亩,农牧民人均占有牲畜13.03头(只、匹)。牲畜的繁殖靠自然0,适龄母畜一般每年生一胎,春季4-5月份接羔(犊)。 我县的林业主要集中在陈塘森林地带,加上连接到-的灌木林地和半农半牧区的小面积人工造林,估计可达几十万亩。森林覆盖率约为3-5%。按照历史习惯,居住林区和林区边缘的群众仅根据需要每年采伐少量自用材,少量进入市场销售,整个林区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1988年被西藏自治区列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成为研究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遗产的重要基地。2002年,全县零星植树9.18万株。2005年全县植树造林总面积达2061亩,造林成活率达到了85%。完成初始登记人工国有林299.67公顷,人工集体林12.8公顷,人工个体林6.6公顷,退耕还林300公顷,天然林5630公顷,天然灌木林146369公顷,总共初始登记152618.07公顷。 工业 以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为代表,品种有:卡垫、氆氇、藏毯、藏被、围腰、围裙、泥土制陶等。从业人员较为普遍,一般制品仅限于自用,极少量进入市场作为商品流通。面粉和糌粑加工以水磨为多,油菜籽的加工也多用土办法。 固定资产 2005年实施项目共计43个,其中:续建项目6个,投资2755.49万元;新开工项目37个,投资8650.99万元。2005年开工项目中当年竣工35个,完成投资3647.6万元;当年开工跨年度项目2个,总投资3431.06万元,年内可完成投资1600万元;续建项目6个全部竣工,完成投资2755.49万元。截止9月底,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7938.09万元,预计年底可实现固定资产8003.09万元。 财税收入、农牧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截止2005年9月底,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5万元,完成自定目标的100%,完成地区指标的10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元,同比增长260元。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工商企业 至2005年底,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367户,新增27户,新增从业人员98人,新增注册资金100万元,实现增加值168万元,完成日喀则地区指标的112%。 2002年全县分别有邮政、电信局各一个,全县电话装机容量达1600门,电话机安装437门,其中:国内外长途电话328门,IC电话机4门,全年实现邮政、电信业务收入达31.8万元。近年来电信、邮政、移动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座机、手机、好易通等已经普及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家庭。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历史上,我县有古都、日屋、萨尔三个边贸互市点,1963年旧历8月15日,三个边贸互市点集中到日屋,由此形成了民间自发的日屋边境贸易市场,据此,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日屋被确定为国家二级口岸,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未开放,我县为口岸市场建设发展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现有门面35间,帐篷30多顶的日屋边境贸易市场。中尼双方边民进入市场以物易物,自由等价交换,对活跃边境经济,方便边民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此边贸在每年的5--10月份进行,交易盛期为7--9月份,来此经商的国内外商人达3000多人,且一年一度的“夏尔巴民俗艺术节”云集在此的国内外商人多达7000人以上,大大地繁荣了定结县的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定结县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人们在此交易的商品有羊毛、盐、砖茶、大米、面粉、青稞、卡垫、马匹、羊只、犏牛、玉米、芒稼、酥油、木材、日用百货等90多种商品在日屋进行互市贸易,中方边民进入市场的产品有:活山羊、粮油、食盐、棉布、球鞋、暧水瓶等日用品和一些土特产品,尼方商人入境交换的主要产品有:犏牛、酥油、化纤、布料、装饰品和民族用品等,每年交易数量上千吨,成交额达120万元以上,每年为县财政创收达30万元左右,占年度财政收入的20%以上,日屋边境互市贸易的发展对我县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行政区划 定结县辖3个镇、7个乡:江嘎镇、日屋镇、陈塘镇;郭加乡、萨尔乡、琼孜乡、定结乡、确布乡、多布扎乡、扎西岗乡。共有81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定结,藏语意为“水底长出”。 定结,帕竹政权统治时期建宗。清代隶属前藏噶厦政府管辖。1959年民主改革时,旧宗址成为定结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1960年1月合并旧西藏的定结宗、康巴宗和金龙溪卡(1959年前隶属班禅堪布会议厅管辖)以及孔马地区,建立了定结县人民政府。1962年从定结县划出岗巴区和塔杰区成立岗巴县。同年,定结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定结村迁到江嘎镇,隶属日喀则地区行政公署管辖至今。 定结县辖11个乡(县辖乡9个、区辖乡2个),81个村委会:陈塘区;江嘎乡、萨尔乡、日屋乡、琼孜乡、定结乡、多布扎乡、扎西岗乡、确布乡、郭加乡。 2000年,定结县辖3个镇、7个乡。总人口17691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江嘎镇2748人、日屋镇976人、陈塘镇1591人、郭加乡1268人、萨尔乡2143人、琼结乡2422人、定结乡1555人、多布扎乡1541人、扎西岗乡1908人、确布乡1539人。 |
仲巴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西部、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冈底斯山之间。总面积43594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拉让乡*,邮编:858800。行政区划代码:542333。区号:0892。拼音:ZhongbaXian。
仲巴县基本概况 仲巴县位于东经82°-84.76°、北纬29.15°-31.8°,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日喀则地区的最西端,喜玛拉山以北,马泉河两岸,西衔阿里普兰县,北靠阿里地区革吉、改则县,东邻阿里地区措勤县和日喀则地区萨噶县,南与尼泊尔王国接壤。雅鲁藏布江发源于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现正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仲巴县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马。 雅江源区域内已发现动物达60种以上,有喜马拉雅早獭、灰尾兔、野牦牛、藏野驴、藏狐、藏羚羊和沙丘上栖息赤麻鸭、黑颈鹤、斑头雁及河里生长的无鳞鱼和占世界种类90%以上的裂腹鱼等高原特有兽种和世界上的珍稀动物。 目前有县书店、电影管理站、电影院、邮政电信、商业外贸、金融、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部门。1964年创办第一所小学,至今有小学3所。有各科技人员140多人,主要为畜牧兽防人员。共有卫生机构13个。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可覆盖县驻地。 自然地理 仲巴县南北长294公里,东西宽254公里;国土总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约占日喀则地区总面积的1/4。县驻地海拔4772米,境内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 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岗底斯山的群峰林立,也有雅江源的雄伟壮观,更有南北两区的丰盛草原。 仲巴县境内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隆格尔等,山峦起伏。 喜马拉雅山 在青藏高原南缘,是一条长大的国际性山脉。位于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一线以南,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邻国境内。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巴峰,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迦巴瓦峰,长约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它由四条平行的东西向山脉组成,自北而南为:藏南分水岭、大喜马拉雅、小喜马拉雅、西瓦里克丘陵。在我国境内的,一般称为大喜马拉雅山。主脊海拔平均7000米以上,高于8000米的山峰有10座。 冈底斯山 冈底斯山,藏语意为“众水之源”,汉语亦称“冈底斯里”、“阿褥山”。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位于阿里的普兰和日喀则的仲巴、昂仁、南木林等县境内。东接念青唐古拉山,南接喜马拉雅山,北联昆仑山脉,平均海拔约6000米。是内陆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冈底斯山又名“凯拉斯”,意为“雪山”。自古以来是中亚和东南亚各地人们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 仲巴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境内主要河流有柴曲、促贡藏布、当却藏布(仲巴境内称马泉河)、来乌藏布、毕多藏布、江曲藏布等。湖泊有昂拉仁错、帕龙错、塔若错、森里错、麦穷错。著名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水系当却藏布就发源于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冰川。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的河流,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有“极地天河”之称。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海拔5590米的杰巴央宗冰川。 热不杰措 亦称“热不肩湖”、“塔木龙湖”,意为“极盛湖”。在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海拔4931米,面积9平方公里。系淡水湖,周围有天然牧场。 达巴绒曲 亦称“达娃龙曲”、“达巴茶曲”,意为“泥滩谷河”。在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东。河内产裸鲤鱼、裸裂尻鱼。流域内有良好的天然牧场,牧有牦牛、犏牛及藏系绵羊。 柴曲 亦称“擦曲”、“扎曲”,又称“擦曲藏布”、“柴河”,意为“盐河”或“碱河”。在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雅鲁藏布江交流。河内产裸裂尻鱼。两岸有天然牧场,牧有牦牛、犏牛及藏系绵羊。 仲巴县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大、日照充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不超过20℃,最低气温在-40℃,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年无霜期为11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280毫米。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境内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有干旱、风沙、暴风雪、鼠害等。 2008年8月25日21时22分,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6.8级地震。一个多小时内,又在次发生4次4级以上余震。 风土人情 -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日喀则地区既过-12月1日的“农民年”,又过-1月1日的-年。 过年从-12月29日开始。按习俗,要举行“古恰”活动,即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屋内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这天特别注重对传说中的水神和灶神居住的厨房进行清扫和装饰。房内多种用具洗得干干净净,摆放整整齐齐。在墙上,用面粉画上八祥图徽,表示人寿粮丰,洋溢出祥和的节日气氛。入夜,先举行驱鬼仪式,然后全家人欢聚一起吃“古突”(古即九,突即面羹,是由面疙瘩、羊肉、萝卜、奶渣、人参果等料做成的)。按规矩,主妇给每人添九次。为了助兴和欢乐,人们还把辣椒、白石子、木炭、白羊毛等包进面团内,并用生面作成日、月、佛家三宝、歪脖子等形状,看谁吃到这些东西。吃着包有辣椒的,表示此人尖刻,白石子表示心肠好,木炭表示心黑,吃着白羊毛的表示性格温和,日、月、佛家三宝表示光明正大,歪脖子表示懒惰等。吃到这些东西都要即席吐出,引得哄堂大笑,妙趣横生。 大年三十,佛堂等装饰一新,五谷斗(卓索切玛)装满糌粑、麦粒、人参果等食品,插上麦穗,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鲁古)供奉在佛堂前,表示吉祥。根据各家经济条件,在佛堂前摆好各种食品。 初一早上三、四点钟,要喝青稞煮酒。由家庭主妇将青稞酒、糌粑、奶渣、人参果等拌合的煮酒,送到各人被窝前让人喝,喝了再睡。这一天背水妇女起得很早,认为取开井水吉利。早上开始,一家人还要聚在一起,献“卓索切玛”,互相道贺新年,并吃羊头、灌羊肠、风干羊肉、油炸肉饼、麦粥等藏餐。近年,部分城镇居民也时兴摆上炒菜、好酒,丰富餐桌,调剂口味。这天一般不外出,不干活,不打扫。更不能摔坏东西,尽快玩耍,乐在其中。这天如有“折嘎”(说唱艺人)上门说唱,一定要赏酒物,认为吉利。 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人们喜气洋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萨尔桑”(新年好)。客人进家门,先敬“切玛”,后敬酥油茶、甜茶、青稞酒。尔后可各据所好,玩藏牌、跳绳等等。有些村子的男女青年唱对歌,跳“堆谐”舞,初三起举行跑马射箭、演藏戏等文体活动。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仲巴县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全县GDP达9324万元,牧民人均收入达2300元。年末牲畜存栏73.8万头(只匹)。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3850万元,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包括3所完小、5个教学点、1所希望小学、1所流动帐篷小学、1所戴帽中学,教师55名,学龄儿童2430名,在校生人数达173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67%和89%。现有电话用户319户。全县有2所医院,8个合作医疗点,群众享受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全面得到扩大。部分乡镇安装了电视接收站,“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中。援藏工作开局良好,受援工作进展顺利。当前仲巴县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巴县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提出了草原畜牧业、矿产业、旅游业和边贸经济为四大优势产业。其中草原畜牧业和边贸经济是全县的两大现实优势: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达4900万亩,理论饲养牲畜可达到200万头(只匹),现实际饲养达100多万头(只匹),近年年末牲畜存栏都在70多万头(只匹)以上,畜牧业是仲巴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仲巴县与尼泊尔王国传统的较活跃的边贸市点达5个,每年出售活畜都在10万头(只匹)以上,另外还兼售建材、百货等,总交易额均4000万元以上。矿产业和旅游业为仲巴县的两大潜在优势;经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锂、硼沙、砂金、铬铁矿等,品位比较高,还有较丰富的原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219国道线横穿全县境内400余公里,是通往著名的阿里神山、圣湖的必经之道。仲巴县还蕴藏着雅江源头自然保护区、达荣温泉、天然溶洞等旅游资源。 行政区划 仲巴县辖1个镇、12个乡:帕羊镇;琼果乡、扎东乡、亚热乡、布多乡、偏吉乡、纳久乡、吉拉乡、霍尔巴乡、吉玛乡、仁多乡、隆格尔乡、帕玛乡。共有59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仲巴,藏语意为“野牛之地”。 仲巴,1951年以前称珠珠宗,属阿里噶本管辖。1960年设仲巴县,由阿里专署管辖。1962年9月,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署管辖。建县时机关驻岗久,1964年3月迁扎东。由于当地沙害严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将县址由扎东搬迁到扎东偏西20千米的马泉河与柴河汇合处刮那古塘。1990年8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县址迁至托吉。县府现驻拉让乡。 仲巴县辖3个区,13个乡(拉让乡、亚热乡、琼果乡、布多乡、帕羊乡、偏吉乡、纳久乡、霍尔巴乡、吉拉乡、隆嘎尔乡、吉玛乡、帕玛乡、仁多乡),59个村委会。 2000年,仲巴县辖1个镇、12个乡。总人口17860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帕羊镇1851人、琼果乡1225人、拉让乡1342人、亚热乡1094人、布多乡451人、偏吉乡1543人、纳久乡1044人、吉拉乡679人、霍尔巴乡1085人、吉玛乡1493人、隆嘎尔乡2510人、帕江乡1867人、仁多乡1676人。 |
亚东县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为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之一。面积42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森林面积24万亩。距日喀则市390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580公里。从总体上来看,亚东县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水源充沛,物产丰富,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美誉。
下司马镇地处山沟,依山傍水。社会服务设施齐全。帕里镇海拔4360米,以"世界最高镇"而著称。居民住宅与下司马镇风格迥异,为石头结构的平房。 亚东是半农半牧县。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春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等。畜牧业主要有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猪等。主要经济林有苹果、李子等。森林覆盖率约为3.8%。木材蓄积量380万立方米。 在亚东县境内不仅存在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很大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一泉两寺,一湖一山,一草一林”即康布温泉、东嘎寺、嘎居寺、多庆湖、卓林拉日雪山、帕里草原、下亚东原始森林。 行政区划 亚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总面积4306平方千米。行政区划 YadongXian 542334 857600 县人民政府驻下司马镇下司马居委会 亚东县辖2个镇、5个乡:下司马镇、帕里镇;上亚东乡、下亚东乡、康布乡、堆纳乡、吉汝乡。共有25个村委会(居委会)。 帕里镇 总人口2272人。 下司马镇 总人口2783人。 堆纳乡 总人口2399人。 吉汝乡 总人口768人。 康布乡 总人口992人。 上亚东乡 总人口1454人。 自然地理 亚东县属喜马拉雅山高山地貌。平均海拔3500米,北部宽高,南部窄低。亚东总体地貌为一山沟。堆纳乡和帕里镇之间有一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山麓冲击平原。 卓木拉日雪山 卓木拉日雪山位于帕里镇,距县城50公里。山高约7400米,是早古生代地层和喜玛拉雅山花岗岩所组成的断块山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山口。由于卓木拉日雪山山脉横通于县境内的中部,从而导致亚东县北高南低的地势,还自然将县划分为两个迥然不同的地貌单元。卓木拉日雪山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是探险旅游和科学考察旅游的好去处。 亚东县境内大小湖泊有34个,其中较大的是多庆湖,位于亚东县堆纳乡,距亚东县60公里。其总水面积达150多万亩,天然无污染的鱼蕴藏量在1500吨以上,还有措纳湖、切措湖、洞坎湖、郭热湖、林西湖、孔明湖等,把亚东点缀得更美。 因悬殊的海拔高度,以帕为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气候。北部海拔均在4300米以上,生长期约150天,霜期280天。降水量为410毫米。南部海拔大幅度下降,平均海拔为2800米,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生长期210天,霜期160天,年降水量873毫米。 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水、暴风雪、泥石流、滑坡、干旱、冰雹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水晶、泥炭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小熊猫、金钱豹、长尾叶猴、孟加拉虎、獐子、鹿、野驴、猞猁、熊、水獭、狐狸、黑颈鹤、黄白鸭等。 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落叶松、乔松、桦、铁杉、红豆杉、云杉、冷杉、柏、白杨、-杨及黄连、天麻、虫草、雪莲花、续断、七叶一支花、党参、贝母、木耳、蘑菇、杜鹃、野玫瑰、野百合、迎春花、石榴花、山葡萄等。 历史沿革 亚东,系藏语,意为漩谷,急流深谷,又称卓木。 亚东,历史上曾隶属于帕里宗、而亚东只是卓木山谷里的一个小山村。1888年英军入侵西藏,亚东遂被英帝国强行辟为商埠。 1960年6月亚东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江孜地区专署。 1964年5月江孜地区与日喀则地区合并,亚东划归日喀则地区至今。县府驻下司马。 风土人情 亚东,藏名桌木,意为险峻谷,位于喜玛拉雅山南坡。亚东地势北高南低,全县自帕里向南延伸,呈北宽南窄的条形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与西藏其它地方不同的丧葬习俗——火葬。据当地的人讲,由于亚东群山环抱,很少有秃骛下来,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选用火葬。火葬,在亚东藏族中是一种高级的葬法,由于葬法在群众心目中地位很高,所以其仪式也比较隆重。现根据所见所闻对亚东丧葬的过程做一简要介绍。 一、尸体的处置 人一断气,主家马上派人通知亲属及近邻,同时要派一位直系亲属去自己信仰的寺院占卜算卦,确定火葬的日辰,死者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待人求卦回来后,方能确定。下一步就准备对尸体进行处理,与主家关系比较密切的近邻就用温水(温水中有藏红花等藏药〕。替死者擦洗一遍,然后在死者的眼耳、鼻等隙中塞满鲜稣油,把死者的两手、两脚交迭在一起,捆成胎儿形,从头到脚,不许有裸露肌肤之处,然后装到棺材里头(棺材是木材做的正方形),把棺材放到堂屋的地板上,堂屋本身摆满酥油灯,在这三天当中,有喇嘛白天黑夜的进行诵经,尸体的处置就是这样。 二、具体过程 火葬者的遗体,一般在家停放三天,头两天主家守护死者,到了要火化的前一天晚上,全村各户至少来一人,大家在死者家-一夜,表情十分严肃认真,只是默默喝酒、喝茶。清晨四点左右,大家就开始早餐,七点左右,主家给死者敬献哈达,然后全村各户要来人给死者敬献哈达,献完哈达,四个年轻力壮的人抬起棺材往火葬场走,亲属把死者送出大门。 到了火葬场,可看到一座石块垒成的塔状建筑物,将死者从塔口放置在摞好的“井”字形柴禾上,转好头向,-在死者头前的平地上画八卦图,点燃火,边烧边念经,火葬也同时开始,烧完之后丧葬也告一段落,即干净、又不上坟扫墓,只是根据自家情况念大、中、小经。三天之后,死者直系亲属派人去收拾烧后的骨灰,打开塔门,依据骨灰上留下的脚迹,可推断死者的转世,如:骨灰上留下狗爪印,即说明死者转世为狗,以此类推。至此,火葬仪式全部结束。 经济概况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而亚东县的旅游业还是一块处女地。旅游资源客体的存在,为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旅游的六大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让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行业,如:观光农业、花卉种植、林果采摘以及家庭旅馆,农家乐等个体经营模式,整合资源发展旅游村,旅游乡、加大亚东旅游企业厂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树立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旅游带来的实惠,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无形的增加了百姓们收入,也促进了区内、区外的友好往来,让世界各国人们都了解亚东,同时亚东也走向世界。 亚东的特产丰富而且独特,尤其是亚东的鲑鱼、木耳、毛线都是亚东独有的,加之亚东的草药、野菜、还有牛肉干(帕里牦牛)、酥油更是繁多,这些方面进行加工、包装销售出去,不仅给游人带来方便,同时增加百姓收入。 旅游资源 (一)名胜古迹:帕里镇位于亚东县中部,海拔4360米,有世界商城之称,扼守着亚江峡谷,俯瞰孟加拉平原,自古为我藏南军事重镇,1990年5月,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此发现古墓群5处及尚存文物和流散文物数件。其中吐蕃王朝的墓葬群共4处,共计86座。分别称为: ①嘎列山墓群:(位于帕草原东北著名的“神女峰”、卓木拉日雪山脚的嘎列山南麓,共有53座墓葬,3条祭祀坑) ②达热牧点墓群:(位于帕里草原上,东西两列山脉夹峙,南距帕里镇8公里,共有13座墓群) ③萨都村墓群:(位于帕里镇压南10公里处的山坡台地丘,台地居高临下,面临亚东峡谷,拉亚公路从台地上穿过) ④帕里镇墓群:(共有6座,分布在以帕里镇为中心的南北各约1。5公里的草原上,均为土石堆砌) 这批墓葬群的发现能与史籍记载相印证。由于帕里吐蕃墓群位于西藏最南部的边境地区。因此,比腹心地区所发现的吐蕃墓群而言,其意义和价值更加重要。对于研究古代吐蕃王朝统一缰域提供了宝贵资料。 |
吉隆镇位于吉隆县城南部73公里处,海拔2600米,属林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千余人。中国稀有树种红豆杉、喜马拉雅长叶松、长叶云杉等多种珍惜植物种类就分布在这里,有世界植物博物馆之称。天麻、贝母、黄莲等80多种药材广为分布,还有雪豹、金钱豹、黑熊、长尾叶猴、恒河猴、马鹿、岩羊、豹猫等生物出没,勘称生物的王国。
2015年尼泊尔地震之后,樟木镇被迫封闭,现如今吉隆镇已经成为中尼之间最重要的边境贸易城镇,发展建设迅速。
吉隆镇自古就是西藏与尼泊尔交往通商要道,1961年设立海关,作为开放口岸,1978年吉隆镇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边境贸易较为活跃。镇内有尼泊尔建筑风格的千年古寺——帕巴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