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镇 江孜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江孜镇是日喀则的重要城镇,位于北纬28°55′,东经89°36′,地处年楚河中游北岸,海拔4040米,城镇规模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1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江孜历史悠久,曾是后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繁华的城镇,是拉萨与亚东、日喀则等地间的交通枢纽。清朝曾在这里驻兵五百,保卫边防。原西藏地方政府曾在此设江孜宗。1959年,这里成为江孜县和江孜地区专员公署的治所。1964年江孜专区并入日喀则专区,江孜县也从此改隶日喀则。拉萨到日喀则间的沿江直达公路开通以来,江孜的往来车辆虽有所减少,但它至今仍是一处要津,南通亚东,西至日喀则,东接山南,北连拉萨。 江孜镇生产的卡垫、地毯、氆氇、戒指、耳环、酥油茶碗等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已达30多个品种,尤以江孜地毯驰名中外。1974年春天,“江孜卡垫”第一次参加了广州交易会,以精美的工艺和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格受到各国朋友的赞誉。从此,“江孜卡垫”以“中国西藏地毯”的牌号进入了国际市场,远销美、德、瑞士等国家。江孜也被誉为“地毯之乡”。江孜卡垫色彩鲜艳,图案美观,富有民族特点,产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专门到江孜卡垫厂选购,以图绝对正宗。江孜的魅力主要在于有著名的江孜保卫战抗英战场遗址、白居寺及十万佛塔、帕拉庄园旧址、年楚河畔田园风光。 |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互助乡、幸福乡合并为纳如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70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桑顶、沙麻、吐如岗、吐如、恰却、日括、出龙、仲佐、日贡、布多、恰巴10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青稞、豌豆、油菜为主,畜牧业以牧养牛、羊为主。1986年国家投资新建了幸福、桑顶两个水库。1994年10月被评为自治区教育先进集体。 |
江孜县辖乡。1987年撤区并乡时,由五星、红光、红旗3个乡合并为卡麦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35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唐麦、杰麦、曲、良比、玉、朗卡、加比、普夏、嘎益、那吴、麻加11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农业以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为主,畜牧养牦牛、羊。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陶瓷、奶渣为主,其中陶瓷加工业在自治区享有盛誉。1990年11月被自治区评为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先进集体。1992年8月被自治区评为乡镇企业先进集体。1995年香港人方文雄投资25万元新建了卡麦方文雄小学。 |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跃进、新生、卡堆3个乡合并为卡堆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270平方公里,人口0.5万,通公路。辖增麻、凯扬、加措、卡堆、沙拉、嘎雪、玉卓、年普、白定、扣吴10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有农畜产品加工业。1990年11月和1992年8月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先进集体。1991年11月被评为自治区粮食生产先进集体。1995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乡镇之星。 |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藏改、楚古两乡合并为藏改乡。位于县城北,距县城20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亚比、藏改、达尔、杂吾普、楚古、夏尔岗、其吴7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农业以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为主,牧业以牧养牛、羊为主。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1986年12月和1991年11月被自治区绿化委员会评为林业先进集体。 |
日朗意为山沟里面,故名。1960年设日朗乡,属年堆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撤区设乡,将原日朗乡与原龙马区纳如乡的一村、二村合并,设置日朗乡。 直属江孜县。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建设乡和龙马乡的朗村合并为日朗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县城30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0.1万。有公路通拉萨和县城。辖卡尔、索庆、其米、松树、朗村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种植青稞、油菜等,牧养牦牛、羊等。 |
达孜意为虎峰,故名。1960年设乡。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直属江孜县。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达孜区改为达孜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加那、苦乐、吉彩、达比、达孜堆、达孜麦、恰久、仁庆岗8个村委会。为农业乡,农业以青稞、小麦、豌豆、油菜为主。 |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热索、乃沙两乡合并为热索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0.3万。318国道过境,乡村公路42.5公里。辖帮日、乃沙、德林、孜吴、春琼、贡斯、努康7个村委会。为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牧养牦牛、黄牛、羊。工副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村办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1995年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乡。 |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斯布、重孜、昌布3个乡合并为重孜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255平方公里,人口0.4万。距县城20公里。面积255平方公里,人口0.4万。318国道横贯乡境。辖达杰、五唯、罗定、康庆、仁德、央白、番穷、恰古、白沙9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为主。民族手工业、乡镇企业比较发达。1990年11月和1992年12月两次荣获“自治区农业先进乡”称号。 |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卡姆、龙马2个乡合并为龙马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190平方公里,人口0.2万。318国道过境。辖恰旺、加热、达龙、塔旺孜、卡林、楚热、宗卓、沙拉、西堆、龙马、追康、卓庆12个村委会。工副业有农畜产品加工和矿泉水开发。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羊等。国家援藏62个工程项目之一的满拉枢纽工程和年发电量2000千瓦的强旺电厂在境内。 |
加克西意为铁口袋,故名。1960年设加克西乡。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直属江孜县。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建加克西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地处偏远山区,距县城90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0.1万。乡村公路长达38公里。辖夏吾、强、多凯3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羊等。。 |
紫金意为尖锐,故名。1960设乡。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撤区并乡中将紫金乡、麦松乡合并设置紫金乡。 直属江孜县。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团结、紫金两乡合并为紫金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城7公里。面积190平方公里,人口0.3万。318国道横贯乡境。辖紫金夏、紫金奴、格西、夏普、诺堆、冲沙、帮玉7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民族手工业以氆氇生产为主。。 |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东方红、光明2个乡合并为江热乡。位于县府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0.3万。318国道过境。辖扎雄、仁林、江热、玉、让岗、热旦岗、加冲雄、培贵、拉陆、班久伦布、扎西岗11个村委会。属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牧业牧养牦牛、黄牛、羊。境内有保存完好的旧西藏封建庄园帕拉庄园,具有较高的西藏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1994年12月自治区定为全区社会主义教育基地。。 |
年堆意为年楚河上游。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原东风、燎原2个乡合并为年堆乡。乡村公路20公里,318国道过境。辖杂益、达热、诺榜果、懂布、卓沙、索盖、曲乃8个村委会。属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牧养牦牛、羊等。。 |
康卓意为雪海,故名。1960年设雪海乡。 1970年改称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雪海乡更名为康卓乡,直属江孜县。 江孜县辖乡。1987年2月撤区并乡时,建康卓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0.2万,通公路。辖查龙、卓帕尔、卓普、康麦、岗古、纳如、吉定7个村委会。为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牧养牛、羊。为全县畜种改良基地。1992年2月被评为自治区牧业先进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