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曾分置厚堂、联湖二行政村,后并为“联合”行政村,属壶镇镇;1956年掀起办农业高级合作社高潮始得今名。 分17村民组。 1961年称高潮大队,属壶镇公社;1984年改为高潮村民委员会,驻地高潮村,属壶镇镇,沿用至今。 |
1950年分置工兴、联盟2个行政村。 1961年并称工联大队,属壶镇公社;1983年改为工联村民委员会,驻地工联村,属壶镇镇,沿用至今。 |
解放初为东兴、福兴2行政村,属壶镇镇。 1961年合并为农兴大队,属壶镇公社。 1983年改为农兴村民委员会,驻地农兴村,属壶镇镇,沿用至今。 |
1950年置尚义、太平、中兴3行政村,属壶镇镇。 1961年合并称中兴大队,属壶镇镇公社。 1983年改为中兴村民委员会,驻地中兴村,属壶镇镇至今。 |
解放后为临溪行政村,属壶镇镇。 1961年柴出建立新和大队属壶镇公社。 1983年改为新和村民委员会属壶镇镇,驻地新和村,沿用至今。 |
解放初为临溪行政村属壶镇镇,1961年拆出建立新范大队属壶镇公社,1983年改为新范村民委员会属壶镇镇,村委会驻地新范村,沿用至今。 |
解放后为大路街、溪沿店二村,属壶镇镇。 1961年合并建立大队,为表示群众参加新的体制形式,取名新民大队,属壶镇公社。 1983年改为新民村民委员会,驻地新民村,属壶镇镇,沿用至今。 |
解放后为湖川行政村,属雅湖乡;1956年属三联乡;1958年为湖川生产队,属三联管理区;1961年为湖川大队,属三联公社;1984年建立湖川村民委员会,驻地湖川村,属三联乡;1992年改属壶镇镇。 |
据《应氏宗谱》载,明中叶,太学生应彝甫先从县城仁和坊迁应前屋。 又有应虹迁至应庄上道坛。 继有思甫、继儒等迁入。 至清初,仁和坊继盛迁应庄楼下。 后又有正家、正学等也因遭兵燹,就居壶镇应所便业。 解放后为应庄行政村。 解放后为应庄行政村,属雅湖乡;1956年属三联乡;1958年为生产队,属三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应庄大队,属三联公社;1984年为村民委员会,驻地应庄村,属三联乡;1992年因撤扩并,改属壶镇镇至今。 |
解放初为姓汪行政村,属漳溪乡;1956年属三合乡;1958年为姓汪生产队,属三合管理区;1961年建立姓汪大队,属三合公社;1981年属浣溪公社;1984年为姓汪村民委员会,驻地姓汪村,属浣溪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壶镇镇至今。 |
光绪《缙云县志》载,原分二村,即分“上蔡”和“下蔡”。 民国以后即属一个行政村。 村民上有胡、周、郑、麻等多姓。 解放后为南顿行政村,属赤岩乡;1956年属三联乡;1958年为生产队,属三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南顿大队,属三联公社;1984年为南顿村民委员会,驻地南顿村,属三联乡;1992年因撤扩并,属壶镇镇。 |
新中国成立初为沈宅行政村,属漳漳溪乡;1956年属三合乡;1958年称沈宅生产队,属三合管理区;1961年建立沈宅大队,属三合公社;1981年属浣溪公社;1984年为沈宅村名委员会,驻地沈宅村,属浣溪乡;1992年5月改属壶镇镇。 |
解放后为前岙行政村,属白陇乡;1956年为光明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白麓乡;1958年前岙与前宅两村合并,为有利于团结生产队,1961年改称团结大队,属白六公社;1984年团结村民委员会,属白六乡;1992年因撤扩并,村委会驻地团结村,改属壶镇镇。 |
解放后为坑沿行政村,属上王乡;1956年属三联乡;1958年为坑沿生产队,属三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坑沿大队,属三联公社;1984年为村民委员会,属三联乡;1992年因撤扩并,改属壶镇镇。 村委会驻地坑沿村,沿用至今。 |
解放后为苍山行政村,属上王乡;1956年属三联乡;1958年为苍山生产队,属三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苍山大队,属三联公社;1984年为村民委员会,驻地苍山村,属三联乡;1992年因撤扩并改属壶镇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