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官桥镇 | 隶属:南安市 |
行政代码:350583118 | 代码前6位:350583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5 | 邮政编码:362000 |
车牌代码:闽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0.1万人 |
人口密度:84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22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官桥原称翁厝桥。晚唐翁承赞为闽王右谏议大夫,于此傍溪筑宅建桥,称翁厝桥。因翁系官宦出身,故习呼官桥,地名因此而得。
荣誉排行:
2024年5月,2024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榜单发布,官桥镇位列第416名。
2023年10月,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发布,官桥镇位列第496位。
2023年9月,2023年全国五百强镇名单发布,官桥镇位列第382。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官桥镇上榜。
2021年10月,官桥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538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官桥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官桥镇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官桥镇位列第807名。
2014年7月,官桥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官桥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南安市中南部,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02703人,海外侨亲10.2万人。04年度全镇出生率10.29‰,政策符合率96.58%;05年度前8个月出生率6.94‰,政策符合率97.18%。2004年度受表彰情况:先后荣获2004度福建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泉州市“爱国拥军”先进单位和南安市“双拥模范镇”、“预备役高炮团先进连队”、南安市“推进工业立市进程”总分评比第三名等荣誉称号。矿产资源:包括大理(青田)石、高岭土、花岗岩、蜡石等,并蕴藏丰富地下温泉资源,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2004年度经济指标完成情况:①工农
文化旅游: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清,福建省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20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
泉州十佳魅力乡村之一。内厝村建筑精致、道路纵横有序、各类基础设施完善,难以想象地将“乡村”和“都市”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个村庄身上,被誉为“乡村中的都市”。在内厝村,比干文化源
时代:宋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五塔岩石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上,建于宋朝,主体建筑为五塔岩寺,不过最有历史价值的当属造型优美、雕工精致的五座
历史沿革:
在宋为南安县唐兴乡兴集里、钦风里,元、明、清隶属三十三至三十七都。
民国年间分别置官桥镇、胜利乡。
1949年夏编为第十区,1958年成立红专人民公社,1961年为官桥区,下辖7个小公社,1965年撤区改为官桥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为官桥镇。
立新社区共有居民980户3801人。土地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东面以溪安路中线(篮桥)为界,西面以原324国道中心线为界,南面与晋江市内坑镇交界,北…[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篮桥社区,原称翁厝,因境内美丽而历史悠久的翁厝桥,故名。原为篮桥自然村,与前曾庄、后曾庄两个自然村合称官桥村,随着经济发展,顺应城镇改建需要,2000…[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曾庄社区,原为曾姓所居,明朝柯氏内迁定居村北,与村南相为前后村,故名。1958年官桥公社官桥大队曾庄生产组;1984年官桥乡曾庄大队;1985年改为官…[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金庄社区,取自辖区内主要街道“金庄街”,故名。成立于2000年5月28日,2001年拆、合原官桥大队时,由前曾庄自然村合并部分街道居民委员会组建而成。…[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霞光社区,系由原周厝村民委员会拆分而来,取迎接朝霞阳光之意。明清时期属南安三十五、三十六都;民国时期分为周厝保和毫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合并为周…[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金桥社区,该地曾有一桥,在夕阳下犹如金色,称金桥,因居民委员会位于金桥开发区,故名。于2003年设立。2013年搬迁。…[详细]
内厝社区位于官桥镇东南部,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内厝、梧茂、山后、落坑4个自然村,人口4782人。内厝社区党支部于2008年6月升格为内厝社区党…[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九溪村,因四面环山,山涧溪流繁多,各溪流在此地汇集而成大溪,逶迤而东,泻于龙潭,故名。元、明、清属三十五都;清朝末年为三十七都;民国时期为九溪保;中华…[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曙光村,原称内三乡,新中国成立后,寓光明到来之意,故名。元、明、清属三十七都;民国时期为东村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黄山乡;1961年成立曙光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洪岭村,因位于山岭上,祖先洪氏来此开发定居,故名。明清时期属泉州府三十五都;清朝末年为卅七都,民国时期属黄前保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黄山乡;1…[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盐田村,因当地田洋中有一咸水埔(温泉),故名。明清时期为三十五都;民国时期属黄前保,又称下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黄山乡;1958年归联山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黄山村,因山岭多系黄土,旧时水土流失严重,故名。明清时期属南安三十五都;民国时期分为黄前保和黄后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黄山乡;1958年成立联山…[详细]
东头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3.0公里处。村委会设东头,有东头、枫林头、溪尾后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村民2425户、8012人。聚落在虎岗山北麓丘…[详细]
泗溪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处。聚落在毫光山北部丘陵谷地,呈三角形分布。村委会设下溪边。有下溪边、顶溪边、吕村后、亭洋、林边、青屿、溪柄、堀斗…[详细]
成竹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曾厝,北依帮湖山和五峰山,双溪穿境而过,聚落分布在丘陵河谷间。由曾厝、上曾、下宁、四石柱、龟坝桥、岩前…[详细]
漳里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洪邦。有洪邦、漳洲寮、贞边3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官黄”公路两侧丘陵坡边。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1050、…[详细]
山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山头林。聚落在五峰山南麓,山溪纵贯境内河谷间。由山头林、新塘、仙枝、过坑4个自然村组成,有7个村民…[详细]
周厝村以驻地得名。明清属南安三十五、三十六都。民国分为周厝保和毫光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周厝乡,1958年拆分为周厝、下寮两个大队,1965年合并…[详细]
前梧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南4.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前梧。由前梧、山前、草厝田头、蔡庄、新村、东山6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730户、2…[详细]
新圩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聚落在南官公路与福厦公路交叉处,呈长方形。有新圩、社庄、布厝3个自然村。新圩自然村是侨乡之一,布厝自然村是革命老区…[详细]
塘上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村委会设塘上,东与晋江市交界。聚落在沿南官公路两侧分布,有塘上、益高店、后山、长安、大舍衙5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详细]
岭兜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义里,地处梅花岭南麓,西有五峰山、大帽山,东有石鸡山,山岭绵延起伏,南官公路穿过境内,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详细]
下洋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下洋,东、南、北三面与晋江市交界。有下洋、石泉、六角亭、后林埔、龙桥、龙头洋6个自然村,有16个村民小…[详细]
东星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9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田洋,东与晋江毗邻,聚落在鸭母山东南麓丘陵谷地,呈长方形分布。有旧圩、田洋、顶塘、重庄、三落5个自然村…[详细]
席里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9公里处。有后辽、下塘、中角、土桥、后山、街仔7个角落,10个村民小组,村民736户、2607人。前埔邱钟公路穿过境内。席里…[详细]
竹口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1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竹口,聚落在五塔岩南部丘陵山谷间,呈长方形分布。有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民415户、1536人。…[详细]
西庄村地处南安市与晋江市交界的官桥镇东北,面积5719亩,四个自然村,人口近三千人包括8个村民小组。省道324线贯穿村中而过,西庄工业区主要企业有近二…[详细]
和铺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顶乡,北隔黑山、连里寨与大霞美镇交界,下洋溪穿越其境。由顶乡、下尾后、石湖口、池亭、过溪、溪墘6个自然…[详细]
内都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8.4公里处。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村委会设在田芷,有田芷、内寮、洋庄3个自然村。聚落在连里寨、大帽山东麓,呈长带状分布,有3…[详细]
小小甘薯再平常不过,但在官桥镇曙光村,甘薯却成了一张闪亮的名片。2013年11月,“曙光甘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初审,正式进入为期3个月公告期。不出意外的话,今年2月,曙光村的
蔡振声(1913.6~1945.2)小名蔡龙田,南安县官桥镇漳里村人。1929年考入安海西隅师范学校,后在长埔村小学任教并兼办夜校,在师范学校就读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利用假期到农村组织农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