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汇溪镇 | 隶属:临海市 |
行政代码:331082103 | 代码前6位:331082 |
行政区域:浙江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76 | 邮政编码:318000 |
车牌代码:浙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7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西溪与两头门溪汇合。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名单,汇溪镇上榜。
2021年12月,汇溪镇被命名为2021年浙江省卫生乡镇。
基本介绍:
汇溪镇于2002年建镇,地处临海市中北部,距市区仅14公里,距甬台温高速公路临海北道口仅3.4公里,34省道横贯全镇。镇域面积57平方公里,山林5.76万亩,人口2.13万,常住人口数为1.1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下辖15个行政村,23个党支部,其中村级党支部15个,全镇共有党员数821人,是一个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镇。镇内生态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古建产业丰富,培养的古建工匠有2000余名(住建部颁发的中国古建名匠,浙江省共20名,汇溪镇有13名。)自建镇至今,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省级生态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台州市平安乡镇”等荣誉称号。今年,成功
历史沿革:
北宋属延寿乡大东里,南宋延寿乡分庙善里、千山里和延祚里;元时分属五都、六都大部、六十八都部分;清雍正四年起分属延寿乡岩潭庄大部、重晖乡西溪庄、静安乡五谨庄部分。
民国时期分属东塍区龙山乡、西溪乡、岩西乡部分;建国初期,分属大石区孔丘乡、高塘乡,大田区西溪乡、岩西乡;1953年,高塘乡分为高山乡与仙人桥乡,隶属大石区;1956年高山、孔丘、仙人桥合并为孔丘乡,隶属大石区,西溪乡与岩西乡部分合并为两头门
两头门村原来街的两头各建有台门,故名两头门。又因西溪与黄肚溪在此会合,别名双加溪。解放初是两头门乡驻地;1956年属两头门高级社;1958年属两头门生…[详细]
因驻地村得名。解放初为岩西乡牌前村;1956年与江根等村合组成牌前高级合作社;1958年为牌前生产队;1961年建立牌前大队;1984年3月改称牌前行…[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古代此地有河流,船筏到此为终点得名。建国初称江根村,属岩西乡;1956年并入牌前合作社,改属两头门乡;1958年改称江根生产队,属两头门管理区;19…[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临海陇洲章氏宗谱》载,(明末)“天下大乱,为避战乱,处士海游人章廷可携六子入山,惟恐不深,寻至陇洲结庐而居”。古名陇洲,因村地形四周高而中间低,取“…[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边龙潭坑两岸各有一巨岩,形如两个桥墩。传说仙人曾在此造桥,因鸡鸣而停工,留下两个桥墩,后人称之仙人桥。建国初期称仙人桥村,属高塘乡,后改属仙人桥乡;…[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北接天台、三门两县得名。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黄支罗、坑岙、高塘、贝树等4个行政村合并成立天门村。…[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18年8月行政村调整时由山下岩村、山河村、安坑村三村合并,取三村首字得名。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山河村、山下岩村、安坑村等3个行政村合并…[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良坑、芝鱼坑、箬坑村三村合并,因三村围绕山峰毛海尖山得名。2018年行政村调整时由良坑、芝鱼坑、箬坑村合并而成。…[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池氏始祖以好善乐施而名,《民国临海县志》作单家洋。嘉庆元年(1796)《临海池氏宗谱》载:“康熙年间,二十九世祖崇法公相地,筑室置产于善家洋”。建国…[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双贤村、炉洋村、留山村三村合并,寓意将三村贤人聚拢起来,故名。2018年由双贤村、炉洋村、留山村三村合并而成。…[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18年桐岩辽村、岭脚村、小坑村、瓦窑山村四村合并,四村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取汇合在一起之意。2018年行政村调整时由桐岩辽村、岭脚村、小坑村、瓦窑山…[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龙角溪贯穿全村得名。2018年行政村调整时由下曼村、姜岙村合并而成。…[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背靠丰稔山,中有一条山涧水脉称倒樭龙,寓意此地为盘龙隐居之地得名。2018年8月行政村调整时由原枫林村和黄泥坦村两村合并而成。…[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时称鹿岙,《鹿何墓志》载:“既归,隐居鹿岙”;《鹿祖烈圹志》载:“葬于所居之鹿岙山”;后因村边溪名西溪,村以溪改名。建国初称西溪村,属西溪乡;195…[详细]
村三面环溪,村民引五支水灌溉农田,故村名为五浚头,后减字为浚头。建国初称浚头村,属两头门乡;1956年建立浚头高级合作社;1958年称浚头生产队,属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