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喀什镇 | 隶属:伊宁县 |
行政代码:654021107 | 代码前6位:654021 |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99 | 邮政编码:835000 |
车牌代码:新D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65.3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79万人 |
人口密度: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境内两山相对如眉,故名。以喀什河而得名。喀什,意为眉。
基本介绍:
喀什乡地处县境东南,乡机关所在地距县城63公里。东邻尼勒克县,南隔伊犁河与巩留县相望,西接萨木于孜乡,北靠阿布热勒山。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29公里,总面积365.3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6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3184户,17919人,其中男9203人,女8716人,非农业人口716人,未落户的常住人口602人。总人口中维吾尔族5751人,占32%;回族4809人,占27%;哈萨克族3125人,占17.4%;汉族2767人,占15.4%;东乡族1081人,占6%;撒拉族223人,壮族132人,余为乌孜别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族。乡机关驻图地于孜村。
喀什乡原为巩留县属地,1946
历史沿革:
原属巩留县。
1946年,划归伊宁县,此地设有千户长管理,俗称“喀什拜什于孜”(“喀什五个百户”之意)。
1950年,相继隶属于十四区、五区、六区。
1958年,成立十月公社,管辖今萨木于孜、喀什两乡。
1978年,更名喀什公社。
1980年,分设萨木于孜公社。
1984年,撤社建乡更名喀什乡。
2018年6月,撤乡设喀什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首任屯田百户长图地而得名。图地于孜,意为图地百户。图地由图尔地转变而来。本村原属十月公社一大队,1974年析置,定名图地于孜大队,1984年撤队,设…[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三十年(1715)筑喀什回城(怀顺城),故名。赛皮尔,“城墙”之意。赛皮尔村为回屯故地,新中国成立前设有百户长,1950年建政时命名为十四区二乡…[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内有一林木茂密的大园子而得名。喀拉巴格,“黑色的树林”之意。本村为“回屯”故地,新中国成立前设有“百户长”。1950年建政时命名为十四区(后继改称…[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石桥而得名,原名塔什科瑞克村,后由居民意愿改为石桥村。石桥,村中有座石桥之意。本村于1980年由喀拉巴格大队析置,命名塔什科瑞克大队(维吾尔语,石桥…[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拜石墩村是新疆伊犁州伊宁县喀什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其巴尔吐别克,哈萨克语,意为稀疏的灌木,故名。原属尼勒克县,1958年划归伊宁县,命名五大队。1972年更名拜什墩大队,1977年原大队一分为二,本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最早屯田户数而得名。托提温,“四个十户”之意。相传本世纪初,以尤努斯阿洪为首的4户维吾尔族最早来此定居。前身为“十月”公社红旗牧场,1976年牧场迁…[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加尔苏,哈萨克语,意为水旁崖坡的村庄,故名。建于1966年4月的“十月”公社红旗牧场(驻托提温村),1976年迁至现址,原场部以驻地为名改作大队。1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