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箐镇 | 隶属:越西县 |
行政代码:513434109 | 代码前6位:513434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34 | 邮政编码:616650 |
车牌代码:川W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5.2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南箐镇又名白泥湾,因境内南箐沟而得名,彝语为“乃址”,即由高地向下降落之意。
基本介绍:
南箐乡位于越西县南部,东现马拖乡接壤,南与喜德县相邻,西与冕宁县交界,北与大花、中所相连。中冕公路贯穿全乡。乡政府驻白泥村,距县城14公里,全乡辖设12个行政村、38个服务社,现有1839户、8357人。其中:彝族7411人、汉族946人,属彝、汉杂居乡。
全县幅员面积105.2平方公里,有农耕地5346.9亩,宜林地8790亩,森林面积9401亩。乡内有山地、河坝,与二半山为主,海拔最高3000米,年平均气温11.0度,年总降水量1250毫米,无霜期225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荞子、洋芋,经济作物有烤烟、万寿菊。优质干果有核桃、花椒。二00二年全乡GDP956万元,乡镇企业产值
历史沿革:
1951年,设南箐乡。
1953年,划归申则保自治区。
1956年,属中所。
1958年,属大瑞公社。
1961年,析置南箐乡。
1969年,乡改公社。
1991年,公社改乡。
2017年,撤销南箐乡,设立南箐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建于小相岭(即小相公岭山的简称)山腰上,故名。解放前称为小哨儿、小山,1960年成立小山大队,1980年后生产大队撤销,成立小山村,2009年更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沿河而建,人们居住在河坝河坎边,故名。解放前叫小哨儿,后成立河坎大队,1981年生产大队撤销,成立河坎村村民委员会。2021年3月4日,经越西县人…[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位于大山南面的山脚,故名,故名。1957年至1959年间,叫拉火公社。1960年,成立白泥大队。1961年,改名为南山大队。1981年,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清朝时在这里烧泥,烧成的泥呈白色,故名。以前此地被称为白泥湾。1960年,建立白泥大队。1980年后建立白泥村村委会。2021年3月4日,经越西县人…[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位于河边,为表示村民团结,特取名叫团河村,寓意为生活在河边团结友善的人民,故名,故名。1960年至1963年间,叫团河大队。1964年,撤销生产…[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后,新华,寓意过上幸福新生活,因当地群众渴望过上幸福新生活,故名。1961年分为西龙和黄龙两个大队。1974年合并为新华大队。1978年改为新华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位于山脚的南面,新建的村落,故名。以前被称为阿什子八嘎。1958年,成立南新大队。1980年,生产大队撤销,建立南新村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村庄周围有许多核桃树,南林,彝语译为核桃树树林,故名。解放前称为黑林子,1967年后叫南林大队,1981年生产大队撤销,成立南林村村民委员会。20…[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盛产火麻,达布,彝语意为火麻,故名。2021年3月4日,经越西县人民政府审批,将易地搬迁至南箐镇新华村的原申果乡沙苦村安置点、丰收村安置点、达布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