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厂村 | 隶属:雪野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8218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车牌代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大厂村位于莱城西北40公里、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地处山区,北面隔齐长城与章丘市接壤,东面与娘娘庙村相邻,村南是远近闻名的“黄巢”山,村西是北峪村。耕地面积1229亩,446户,1256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王姓由淄川迁此,此地林木茂密,早有人居住,村民以烧木炭为生,曾名大木厂,后简化为大厂。
抗日战争初期,大厂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管辖;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划大区为小区,以区辖村,大厂村属莱北雪野区;1945年10月,三县合并,复称莱芜县;1951年3月,莱芜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雪野区为十二区,大厂村隶属十二区:1955年10月,莱芜县又恢复地名区,大厂村隶属雪野区;1958年3月,撤区划乡,大厂村属上游乡;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大厂村划归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为上游办事处,大厂村隶属大厂乡;1985年11月,上游办事处分为上游、雪野、鹿野三个乡(镇),大厂村隶属上游镇;2001年,撤乡并镇后,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合并为雪野镇,大石厂村隶属雪野镇。
大厂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1982年前还是县里有名的“三靠村”,花钱靠救济,吃粮靠统销,吃水靠外村。特别是水,在那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大厂人年年盼水,望眼欲穿。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在大山中生存、发展,祖祖辈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清同治九年经过17年的艰辛劳动,在村外打出了40余米深的一眼井,昼夜出水仅20-30担,井台上被井绳磨出了40余条深沟,最深的达5厘米,刻下了大厂人的血泪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旱后,大厂村人离乡背井,徒步要饭去东北的就有100余户。到了20世纪50年代村里的青年小伙子和姑娘们组成了互助组、专业队打井,结果一口井也没打出来。姑娘们忍受不了干渴的煎熬,含泪远嫁他方,小伙子也纷纷到外地闯荡走了,只留下一个个“愚公移山”的动人故事。庄稼需要水、人畜需要水,水成了山里人的金豆子,0子。过去谁到这村要饭,能有人施舍干粮,但却没有人舀给一口水,不是大厂人小气,是这里的水比金子还贵。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连大厂村人都不愿提起的故事:大厂村缺水,只能靠冬天积雪化水,夏天备盆接水。有一天,乌云密布,一阵凉风引来几声雷鸣,村里有个张老汉,他喜不自禁,忙把盛水盆剩下的一瓢水舀来将磨盘刷了一遍,只等下雨接水了,谁知道雷声遁去,太阳从云缝里溜了出来。唉,水没接着反搭上了一瓢水,于是在人们笑料堆里又多了一个歇后语“张老汉刷磨——赔了本”。
1982年,经过反复勘察,在村南6华里的大山沟里确定了开井位,在国家的支援下,打了井,开挖了6里长的水道,埋上了水泥管,将泉水、井水引至村南的蓄水池内,再用铁管送到村。当年10月1日,群众吃上了自来水。为此,村里连续放电影两晚上,以表庆祝,并刻石碑纪念:“千年盼水眼欲穿,如今清水流门前,新旧对比两重天,铭记党恩永向前”。1993年冬,在村西又打深井一眼,井深297米,水量32立方/小时。1994年春完成配套工程,总投资20万元,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畜用水问题。
大厂村在治山、治水、修路的同时,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工业兴村的路子。1986年初,经多方联系,考察,村里决定建鞭炮厂,采用集、帮、凑的办法筹措资金,即:党员干部带头集一点,不到10天,全村集资13000多元;市扶贫工作组、镇党委、乡镇企业局帮一点;“借桥过河”凑一点。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建,6月份鞭炮厂破土动工,投资15万元,奋战120天,当年创产值10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1987年又进行了扩建,厂房达72间,安排剩余劳动力140名。该厂生产的齐鲁“长城”牌鞭炮,带着它那特有的芳香在泰安、新泰、泗水、莱城等地爆响,1987年产值达到52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到2002年,大厂鞭炮厂建厂17年来,一直注重产品质量,严抓安全生产,未发生过一次事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厂村人杰地灵,这里的山水养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其中有团中央“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德利,他在担任大厂村团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广大青年团员治山治水,受到广大村民的称赞。此外,还培养出了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大厂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