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茶卡镇 | 隶属:乌兰县 |
行政代码:632821101 | 代码前6位:6328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7 | 邮政编码:817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100人 |
人口密度:11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8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茶卡”系藏语,意为“盐池”,该镇地处茶卡盐湖北畔,故名。
荣誉排行: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茶卡镇(茶卡羊)榜上有名。
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命名茶卡镇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1年4月,茶卡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茶卡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认定茶卡镇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乌兰茶卡羊)。
2016年12月,茶卡镇入选为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
2016年10月,茶卡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基本介绍:
茶卡镇位于县境东端,距县府驻地74千米。人口0.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面积10平方千米。辖区内无村(牧)居委会,驻有茶卡盐厂等企事业单位。1958年设县级茶卡工委,隶海西州,1959年隶属茶卡公社,1963年恢复茶卡区,1972年撤销茶卡区公所归茶卡公社,1985年设立茶卡镇。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为青海蒙古左翼盟和硕特部北左来旗驻牧地。
清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将西宁通判移驻茶卡。
民国四年(1915年),茶卡盐池设督运站,经办运输及销售。
1958年,成立茶卡工作委员会,隶属海西州。
1959年,茶卡工作委员会改为乌兰县后驻茶卡。
1960年,乌兰县迁往希里沟后设茶卡区。
1985年9月,茶卡区从巴音乡分出,设茶卡镇。
2002年,将巴音乡并入茶卡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茶卡”系藏语,意为“盐池”;蒙古语称“达布逊淖尔”,意为青白色湖,故名。2003年成立茶卡社区居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草场中生长“沙柳滩”这种植被而命名。巴里河滩是“沙柳滩”的意思。1988年命名为茶卡镇巴里河滩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艾里沟是“黄色崖坎”的意思,以所在地名而命名。1988年为茶卡镇夏艾里沟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乌兰哈达是“红色岩石”的意思,以所在地名而命名。1988年使用茶卡镇乌兰哈达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到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那仁村中的那仁是“太阳”的意思。故而得名。1988年命名为茶卡镇那仁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塔拉是“平原”的意思,故名。1988年以后使用茶卡镇塔拉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扎布寺是“两座山中间夹层谷的”的意思,故得名为扎布寺村村民委员会。1988年使用茶卡镇扎布寺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本村临近茶卡盐湖,故而得名。1961年成立了人民公社,1988年更名为巴音乡,2002年又更名为茶卡镇茶卡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巴音是“富饶”的意思,故名。1961年成立了人民公社,1988年更名为茶卡镇巴音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