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景阳镇 | 隶属:大通县 |
行政代码:630121106 | 代码前6位:6301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4万人 |
人口密度:25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六百多年以前此川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水肥草茂,且地处娘娘山之西南,故为景阳。
荣誉排行:
2019年7月,景阳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基本介绍:
景阳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蒙古等民族。面积54平方千米。辖后山、甘树湾、苏家堡、山城、土关、什家、大寺、小寺、寺沟、大寨、小寨11个村委会。1954年建苏家堡乡,1956年改为景阳乡,1958年为景阳公社,1984年改为景阳乡。
历史沿革:
1952年,设苏家堡乡。
1956年,撤销苏家堡乡和新政乡合并为景阳乡。
1958年,将景阳、碳门、清平3个乡合并为景阳公社。
1961年,又划分为景阳、清平、碳门3个公社。
1966年,景阳公社与碳门公社合并为景阳公社。
1984年,又分为景阳乡和岗冲回族乡。
2001年,景阳乡与岗冲乡合并成立景阳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该社区位于景阳镇苏家堡村8号,办公地点在景阳镇政府院内,而得名。景阳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沿用至今,办公地点在景阳镇政府院内,居民分…[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此地有藏族居住,过着半农半牧生活,有米纳圆觉寺,寺院较大,取名大寺;清乾隆二十二(1757)年有民众从湟中海子沟迁到大寺居住;清光绪二十一(…[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末年(1398),陆续迁来甘、李民等居住,逐渐发展成一庄,因村内有一小寺院,故名小寺。1955年2月由互助县划归大通八区新政乡管辖;1956年与…[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传说,六百多年前,景阳川是藏族住扎的圈窝子,甘树湾有个藏族千户王爷居住,又处于景阳川转湾处,称此地为千户湾。明永乐初期,迁来李土司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浑水沟、台台、毛连沟汉族迁来居住,因居住地在山,故名后山,后称后山村。1955年以前,土关沟为新政乡管辖,后沟为苏家堡乡管辖,后湾为浑水乡管辖,…[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宋朝在本村以北的小湾子里筑城一座,驻扎官兵,因在山头上,取名山城。又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从南京一带迁至西宁南川水磨落户,后迁到景阳大寺,后来…[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青海地方史略》和《李氏六门家谱序》载:元朝末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以州归府降明,授世袭指挥使,封地上川口、米拉沟等地称东李土司,李南哥之子李英曾任西宁…[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末年(1398),从南京等地迁来马、谢姓等农户居住,沟内以米纳圆觉寺得村名寺沟,后称寺沟村。1955年由互助划归大通八区新政乡;1956年划归景…[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始建于公元1314年,以姓得村名,本村以苏大夫家的庄廓为据,取名苏家堡,后称苏家堡村。1955年2月由互助县划归大通八区苏家堡乡;1956年与新政乡合…[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年间(1368-1644),互助红崖子沟会宁寺的寺主土关沙娃囊索带一部份喇嘛迁到此处,在此地修建寺院,称北会宁寺,寺院周围的土地均属寺院,种地佃户…[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始建于元末明初,据传,山城、小寨、大寨、长宁一带都是宋朝官兵驻扎的营盘,大寨因驻扎的人多堡子大,故取名大寨。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起陆续迁来人家…[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大寨、小寨、山城、长宁一带都是宋代官兵扎驻的营盘,而小寨村小人少,故取名小寨。1955年2月由互助县划归大通八区新政乡管辖;1956年与苏家堡乡…[详细]
哈门村共栽植旱柳、新疆杨、垂榆等乔木1万多株,榆叶梅、丁香等灌木3千多墩(丛)。 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艺汇演、农业科普知识宣传,“文明村镇”…[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李氏家谱》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有李氏、鲍氏等从南京来此居住,由于居住在金娥山下被水冲刷成的沟内,故而取名金冲沟,后演变为金冲村。19…[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中叶此地是少数民族游牧区,后有居民从陕西、山西等地迁来兰姓居住,因村为大路旁的小村庄,取名兰冲。1955年2月由互助县划归大通硖门乡,为兰冲行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地处三山环抱的三条沟内,泉水清澈甘甜,人称龙泉,村由此得名。1955年2月由互助县划归大通县硖门乡;1958年划归景阳人民公社为龙泉大队;1961年…[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在道光末年(1850),有顾氏从金冲搬迁到此居住,因住在金冲沟内第一个泉的上面,故名泉头,后称泉头村。1955年2月由互助县划归大通县硖门乡19…[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二十一(1895)年,湟中多巴、扎麻隆回族迁此地,因村处在山岗下面的一个小村庄而取名岗冲,后分上下两庄,此村因在上部,故名上岗冲村。1955年2…[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位于上岗冲的下部,故名下岗冲。1954年前属互助县三区,硖门回族乡;1955年2月划归大通八区,为硖门回族乡三行政村;1958年合并于景阳公社管辖;1…[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光绪二十一年末(1895),从湟中南川迁来回族在此居住,因村地在清平柴家堡和此村的交界岭中间而取名中岭,后称中岭村。1954年属互助三区硖门回族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