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天平路街道位于上海市中心西南,东起陕西南路、西至华山路、南到肇嘉浜路、北止淮海中路复兴中路,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8.8万。社区毗邻徐家汇商业中心。闻名全市的特色休闲街衡山路贯穿南北。建筑多为商务楼、花园洋房和高级住宅,环境幽静、交通便利,蕴含发展商机。天平路街道是一个党政机关、科研单位、重点中小学和幼儿园较为集中,居民知识层次较高的社区。0上海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和市监……[详细] |
湖南路街道新建于1991年6月(原湖南、新乐“拆两建一”)。街道位于徐汇区东北端,与长宁、静安、卢湾三区交界。东至陕西南路,西达兴国路,南临复兴中路,淮海中路,北接长乐路,华山路,面积1.72平方公里,有居委会16个,居民小组495个,居民19814户,户籍人口55234人,60岁以上14347人,其中90岁以上370人,百岁以上老人9人。有党总支5个,党支部30个,党员1957人,办事处设在复兴……[详细] |
斜桥南接土山湾,长约七八里的道路,得名斜土路,如今的斜土街道亦以得名。 [详细] |
肇嘉浜原为上海主干河道,东贯上海县城入黄浦江,西接蒲汇塘,蜿蜒10公里。两岸居民建桥若干,如大木桥、斜桥、天钥桥、慈云桥、打浦桥、枫林桥等。许多桥名都变成了后来的路名。这其中,枫林桥、枫林路几经演变,如今的枫林街道便以得名。 [详细] |
南宋隆兴年间,于长桥港建清和桥。上海立县后,此桥北联上海,南联华亭两县,民间又名长桥,地亦以此得名。 [详细] |
田林地区原是一片农田,分布着9个自然村。“六五”时期(1981年-1985年),田林地区成为上海市规划辟建的13个居住区之一,田林街道因田林新村而得名。 [详细] |
虹梅街道于徐汇区西部,东临桂林路,西到虹梅路,南至漕宝路及东兰、古美生活小区,北以蒲汇塘为界,面积3.33平方公里(不包括虹南村、星联村面积),专司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年末,有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423个,居民6984户,户籍人口21130人。其中男性11300人,女性9830人;60岁以上3246人,其中90岁以上36人。街道党工委下设综合经济党工委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详细] |
因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辖区南部开发建造的大型居住区“康健新村”而得名。 [详细] |
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上海县城西建农庄"瀼西草堂",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结庐守墓、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厍读"shè",意为村庄),后渐成集镇,得名“徐镇”。因地当肇嘉浜、李枞泾、蒲汇塘三条河流的会合处,故称"徐家汇"。现今的徐家汇街道,其名即由此而来。 [详细] |
凌云路街道东起老沪闵路、桂林南路、西至虹梅南路、南依淀浦河,北以沪闵路为界,面积3.58平方公里,现设28个居民委员会。一、人口分布情况街道现有居民2.93万户,户籍人口8.65万人,外来人口0.80万人,常住人口9万余人。60周岁以上老人15599人,占总人口比率为18.03%;残疾人1165人,占总人口比率为1.35%;已登记协保人员2313人,占总人口比率为2.67%;低保对象1260户,占……[详细] |
以古刹龙华寺得名。寺前有龙华塔,建于吴大帝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建殿,为龙华寺之始。龙华寺香火素盛,地面日就繁荣,到宋代称龙华村,元代至元年间设置邮驿为龙华铺,明代之时建为龙华镇。 [详细] |
原有曹湖庙(后改漕河庙),清康熙年间《松江府志》又作曹胡泾。有人认为,这三个名称的读音在上海方言里是很相近的,显然是以音近而演变过来。有人据此提出,今之漕河泾,即古之曹胡泾。 [详细] |
据明代弘治《上海县志》记载,称华泾为华泾铺,称乌泥泾为市。清初乌泥泾市毁于倭寇,华泾逐渐集聚成市,并有华泾港,得名华泾镇。华泾目前也是徐汇唯一的一个镇。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