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榆次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榆次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8年7月,榆次解放后,城乡分为12个区。

1950年3月,12个区合并为6个区,城关区为其中之一。

1956年5月,东北关办事处成立,属榆次市。

1960年5月,改为北关人民公社,后并入城市人民公社。

1963年7月,属城镇人民公社。

1984年2月,恢复北关街道办事处建制,属榆次市。

1979年,在北关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增设大庆街道办事处,属城镇人民公社。

1984年2月,在大庆街道的基础上新设锦纶街道,属榆次市。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1984年,成立新华街道,属榆次市。

辖新华街、榆和东、榆和街、新东街、直隶庄、大东关、化工、源涡8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2002年10月,居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辖桥东、榆和、榆和东、新东、晋化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1956年,设立西南街道办事处,属榆次市。

辖8个居民委员会。

1958年,属榆次市。

1960年,街道改公社,属城镇公社。

1984年,撤销城镇公社,成立西南街街道,属榆次市,辖任家巷、南寺街、阁东街、阁西街、西门街、大乘寺街、东大街、东门街、富户街9个居民委员会,属榆次市。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2002年10月,居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辖俞家街、新集街、清虚阁、龙王庙、城隍庙、花园共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4年,清虚阁社区更名思凤社区。

1974年,成立郭家堡街道,辖榆清、液压、六九、路西街、七五、郭家堡、太铁7个居民委员会。

1978年,更名路西街道,属城镇公社。

1984年,撤销城镇公社,成立路西街道,属榆次市,辖郭家堡、太铁、路西、六九、七五、液压、榆清、柳南、柳北9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2002年10月,居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辖榆液、晋榆、晋星、晋百纺、晋纺机、五二五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1960年5月,经纬人民公社成立,属榆次市。

1961年3月,并入城市人民公社。

1963年7月,属城市人民公社。

1964年11月,属城镇人民公社。

1984年2月,撤销城镇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成立经纬街道,属榆次市。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1984年,成立安宁街道,属榆次市,辖六0、五八、新运处、纺配、安宁5个居民委员会。

1990年,增设康乐街、康复街、校园、编组场、堡子5个居民委员会。

1997年,增设南都东、南都西、北郊西、鸣李4个居民委员会。

1997年末,辖14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2002年10月,居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康乐、安新、轻院巷、纺配、北郊西、鸣李、堡子、电力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3年9月,增设安宁社区。

2005年12月,增设顺驰社区。

年末,辖10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成立新建街道,属榆次市,辖二O三、道北西街、花园、新建东、新建西、省建五公司、正太街、菜园街8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2002年10月,居民委员会改制,撤销8个居民委员会,成立选举新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华镇、柳东、柳西、液铁、佳地、晋商6社区居民委员会。

1956年,设立晋华街道,属榆次市。

1958年,属榆次市。

1960年5月,街道改公社,属城镇公社。

1984年2月,城镇公社改为晋华街道,属榆次市。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古代境内设有鸣谦乡,隶属榆次县,辖秋村、鸣李、王杜、砖井一带。

明清两代设砖井都、左付都、秋村都、鸣谦都,分别属领都在城一都、在城六都、南关四都。

1919年后,境内大部分属榆次县第五区,秋村、砖井一带属第四区。

1948年10月为第十区,区政府驻西沙沟。

1950年为第四区,区政府驻鸣谦。

1953年10月区政府改区公所,区下设乡,四区辖乡除东聂乡外,设有鸣谦、沛霖、西付、峪头、秋村、西沙沟、小西沟、大峪口8乡。

1954年撤销区的建置,境内设鸣谦乡、小西沟乡、大峪口乡。

1958年6月属榆次市。

同年11月成立鸣谦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12月设沛霖人民公社。

1963年4月,榆次市改县,属榆次县。

1971年7月榆次市、县分置,属榆次市。

1984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沛霖乡建置。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2001年2月撤乡并镇,鸣谦镇和沛霖乡合并成立乌金山镇,镇政府驻鸣谦。

古代境内曾设西营乡(《永乐大典》作西管乡),包括车辋、开白、南庄一带。

明清时境内设车辋都、德音都、开白一都、要村都、开白三都、圣许一都、圣许二都、南庄都、东阳都,分别属领都在城六都、南关一都、南关二都、南关四都。

1919年为第三区,上属榆次县。

1948年10月为第六区,区政府驻德音。

1950年为第三区。

1953年10月区下设东阳乡。

1954年2月撤销区的建制后,直接为县辖乡。

1956年扩大区划,正式成立东阳乡。

1958年6月上属榆次市,11月撤销东阳乡,所属区域归张庆曙光人民公社管辖。

1960年6月,在张庆人民公社潇河南区域增设东阳春光人民公社,机关驻东阳,下辖18个管理区。

1963年4月榆次市改县,属榆次县。

1983年9月属榆次市。

1984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建置,成立东阳乡。

同年8月改东阳镇,属榆次市。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古代境内设思凤乡,在榆城萍、蔺郊一带。

明和清前朝设榆城都,属在城二都;见子都,属领都在城四都;庆城都,属南关二都。

1919年为第二区,属榆次县。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榆次后,长凝一带同时隶属于榆次(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8年10月设为第一区,区政府驻西长凝。

1950年3月,扩大区的建制仍为第一区。

1953年10月,区政府改称区公所,区下设乡,现辖区范围设西长凝、上戈、东见子、蔺郊、紫坑、庆城、高家山、石槽头、北赵9个乡。

1954年2月区的建制撤销,9乡直属榆次县。

1956年4月,合并小乡为大乡,设西长凝、庆城、石槽头、高家山4个乡。

1958年6月榆次市、县合并后,属榆次市。

同年9月,撤销乡的建置,合并成立长凝红星人民公社,机关驻西长凝。

1959年成立石圪塔跃进人民公社,机关驻石圪塔。

1963年4月,榆次市改县,属榆次县。

1971年7月榆次市、县分设,县党政机关驻西长凝村。

1974年10月县党政机关迁榆次城内。

1983年9月,榆次县并入榆次市,属榆次市。

1984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建置,同年8月改长凝乡为长凝镇。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2001年3月长凝镇与石圪塔乡合并,成立新的长凝镇,人民政府驻西长凝村。

明代以前,在双村、福堂、张胡一带建有三教乡。

明清都里制时,境内建有福堂二都、福堂三都、杜堡都、张胡一都、张胡二都,其中福堂二都、福堂三都、杜堡都的领都为在城三都,张胡一都、张胡二都的领都为南关一都。

北田隶属于张胡三都二甲,也称后一甲。

清康熙年间建北田镇。

1919年撤销镇的建置,北田一带隶属榆次县第三区。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榆次后,北田一带同时隶属于榆次县(路东)抗日政府、民主政府。

1948年7月榆次解放,统一县置,仍为第三区,区政府驻北田。

1950年-1953年属第二区。

1953年10月区政府改称区公所,区辖北田乡。

1954年2月撤销区。

1956年4月扩大乡的建置,小乡合并。

1958年9月成立北田红旗人民公社,机关驻北田,隶属榆次市。

1963年榆次市改县,隶属榆次县。

1971年7月,榆次市、县分置,属榆次县。

1983年9月,榆次县并入榆次市,北田隶属榆次市。

1984年2月,北田人民公社改设北田乡。

8月乡改镇。

2000年1月隶属榆次区。

古代境内设有圣历乡和三徙乡。

明清两代设修文都、中郝一都、东白一都、东白二都、中郝二都、胡乔一都、胡乔二都,分属领都在城三都、在城四都、在城五都、南关四都。

1919年为第三区,直属榆次县。

1948年10月主要为第六区。

1950年为第二区和第三区。

1956年2月小乡合并为大乡,现境大部分属东阳乡,属榆次县。

1961年12月,设陈侃人民公社,驻陈侃村。

1963年4月,榆次市改县,属榆次县。

1971年7月榆次市、县分置,属榆次县。

1983年9月县并入市,属榆次市。

1984年2月改为陈侃乡,属榆次市。

2000年1月撤榆次市改设榆次区,2001年2月修文办事处和陈侃乡合并为修文镇,属榆次区。

古代境内设有龙门、来暮、三徙3乡,其中龙门乡辖王湖、聂村一带;来暮乡辖源涡一带;三徙乡辖王村、荣村一带。

元至正四年(1344年),南关设普润坊(南关东)、德惠坊(南关南)、市利坊(南关西)3坊。

明清时期,辖区范围内南关设一、二、三、四个领都,其他区域设源涡都、王湖一都、王湖二都、龙田都、左付都、秋村都、使张都、使赵都、西荣都,分别隶属领都在城二都、在城四都、在城五都、南关二都、南关三都。

1919年为第一区,直属榆次县。

1948年,榆次属第八区,区政府驻西聂村。

19设7个乡。

其六堡、使赵、近城3乡,上属第三区;东聂乡属第四区;南关、源涡、王胡3乡属城关区。

1953年10月区政府改为区公所。

1954年,撤销区建置,城关区及东关、王胡、源涡3乡划归榆次市。

1956年5月,县辖东聂乡和市辖源涡乡以及白草坡村并入王胡乡,六堡村划入使赵乡,属榆次市。

1958年9月撤乡建制,成立市区人民公社,机关驻新集街,上属榆次市。

1959年5月,成立郊区人民公社。

1964年苏家庄划出,归山庄头公社管辖,至此共辖24个大队。

1965年人民公社机关迁驻郭家堡。

1971年7月榆次市、县分设,属榆次市。

1983年8月郊区人民公社更名为郭家堡人民公社。

1984年2月,撤销公郭家堡人民公社改郭家堡乡。

2000年1月属榆次区。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