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志》载,元至大间(1308-1311),象山教谕舒(木或)后裔自丹城迁此。明末,张姓祖自宁海迁入。原系滨海盐场,称盐场,后海岸北移,盐田改为农田,以谐音雅化为贤庠。意为培育贤能之地。 |
原系滨海盐场,称盐场,后海岸北移,盐田改农田,以谐音雅化为贤庠,意谓培育贤能之地。 |
因位于滨临象山港故名贤港村。 |
因位于贤庠最南部,故名贤南村。 |
村北一亭,传康王(宋高宗)逃难于此换上微服去黄避岙,因名着衣亭;另说农历八月十四珠山庙五尊菩萨抬至亭内换新袍行迎神会,故名着衣亭。村由亭得名。 |
因移居碶门头,故名碶头陈。 |
村民以晒盐为业,搭草厂而居,故名盐厂。 |
原名万家塘。清代,竹浦山和尚与村民争塘,讼事数年,村民获胜,遂改称官司塘。村以塘名。 |
因寨后山别称西山得名。 |
旁有校尉庙,方言“校尉”、“小蔚”同音,称小蔚庙,村由此得名。 |
因搭草厂而居,故名山厂。 |
以古寺常乐寺得名。 |
村北孤山,原系岛屿,岩石乌黑,形似乌贼,称乌贼山,亦名乌屿山,村以山名。 |
村后山草木茂盛多藜丛,远望青蓝如茵,故名青莱山,村以山名。 |
相传一农夫住山北,种瓜为生,瓜藤蔓至山南,一夜自山南归家迷路,幸摸着瓜藤方回,遂称山为摸瓜山,以山名村。后谐音木瓜,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