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处鮀济河冲积平原,明朝初期,有先民胡氏迁于此搭寮,因处海湾冲积沙,故名沙寮,随后有吴等6格姓氏陆续迁此改称沙浦,故名。[详细] |
因辖区内有夏趾古庙,故名。[详细] |
南宋初期(1127年),通商口岸埠头,口岸有桥,因过桥进入乡便是桥头社,以桥附近为意而取名“桥头”,故名。[详细] |
由鮀东居委分为4个居委,以原鮀东各片名称命名各居委,木坑为原鮀东木坑片,故名。[详细] |
因原有云露社,故名。[详细] |
嘉靖年间(1522~1566),翁万达奏旨官民同居,自此周边村落始迁入城,人称蓬洲所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动,蓬洲村先后属澄海县、汕头市郊区、升平区管辖,设蓬洲大队、乡政府、居委会。1997年蓬洲体改,分拆为东、西、南、北四个社区居委会,地理位置在蓬洲东面,故名。[详细] |
嘉靖年间(1522~1566),翁万达奏旨官民同居,自此周边村落始迁入城,人称蓬洲所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动,蓬洲村先后属澄海县、汕头市郊区、升平区管辖,设蓬洲大队、乡政府、居委会。1997年蓬洲体改,分拆为东、西、南、北四个社区居委会,地理位置在蓬洲南面,故名。[详细] |
嘉靖年间(1522~1566),翁万达奏旨官民同居,自此周边村落始迁入城,人称蓬洲所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动,蓬洲村先后属澄海县、汕头市郊区、升平区管辖,设蓬洲大队、乡政府、居委会。1997年蓬洲体改,分拆为东、西、南、北四个社区居委会,地理位置在蓬洲西面,故名。[详细] |
嘉靖年间(1522~1566),翁万达奏旨官民同居,自此周边村落始迁入城,人称蓬洲所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动,蓬洲村先后属澄海县、汕头市郊区、升平区管辖,设蓬洲大队、乡政府、居委会。1997年蓬洲体改,分拆为东、西、南、北四个社区居委会,地理位置在蓬洲北面,故名。[详细] |
取自“安居乐业”中的“乐业”,因辖区内有乐业园,故名。[详细] |
因村址西部靠连山,形如袋,故名山兜。[详细] |
元朝初期,先民蔡氏从潮安县沙溪高厦乡迁到举登定居创村,后有翁、陈、董、郭、倪等姓也陆续到此定居,村民以捕捞为生。汪洋大海,为识方位,村中树一高杆悬挂灯笼,既作航标又是祭祀“天恩公”之用,故名“古灯”。村中翁姓万达于明嘉靖年间,官拜兵部尚书,赐大司马,部分村民随之赴任,部分村民也迁往蓬洲所城内。村中蔡氏也有部分迁往他乡谋生。至清朝中期,蔡新(福建漳浦人)官拜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巡察潮汕时,奏请为蔡氏建祖祠,并取村名为举登。[详细] |
因溪东据历史记载在鮀浦之东,近鮀济河,故名。[详细] |
因村址置於大头埔垅之上,其地质多黄沙土,故得名金沙陇(又名大头西陇),后改为金陇,故名。[详细] |
宋代建炎元年(1127)前后,由于村前有一停泊船只的小港口,位于出海末端,故称“港尾”。“尾”与“美”谐音,1986年1月改名为“港美”,故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