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广南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广南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莲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距州府文山167公里,距省会昆明458公里。原那伦乡并入莲城镇,东邻杨柳井,西与旧莫、者兔乡交界,南连董堡乡,北与坝美镇和广西西林县弄汪乡接壤,土地面积691.4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44.1米,森林覆盖率50.3%以上。全镇辖7个社区14个村委会,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蒙古七种民族。2005年末,共24683户87355人,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30617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500万元,人均有粮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2元;全镇村小组通路率达84%,实现人畜饮水困难人口消号,通电率88%。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镇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富民兴镇为目标,树立不是第一就是落后的执政理念,敢为人先,争当第一,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落实三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四个重点(大干基础、力调结构、服务个私、确保稳定),实施“五大战略”(项目带动、工业强镇、名城经济、打工经济、科教兴镇),打造“六个基地”(矿冶业基地、林浆纸基地、烤烟基地、畜牧业基地、茶叶基地、蔬菜基地),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平安和谐莲城。

  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构想: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向莲花圈及圈外三个层次辐射的经济发展模式——塑造“莲花之心”,装扮“花瓣之艳”,打造“荷叶之绿”。

在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人民纯朴、勤劳,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世代和睦相处,这就是广南县八宝镇,八宝距州府文山200公里,距县城80公里,国土面积60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248个自然村、27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蒙古、仡佬等九个民族。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66691人,其中农业人口64500人。是广南县人口第一大镇,是壮族文化发育较早的地区之一。  八宝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河谷、丘陵兼面有之,海拨在1100—1300米之间,山脉呈东西走向。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八宝河、龙谭河、板幕河等大小河流25条,其中以发源于木媄湖的八宝河最为闻名,除可满足农业灌溉外,还可以开发建设五级电站,装机容量达1万多千瓦。八宝河沿河风景秀丽,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八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1100cm,无霜期335天以上,年平均日照1865小时,相对湿度70—80%,具有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蕴含了八宝米、蔬菜、茶叶、八角、金银花等产品优良的内在品质,使其与八宝风景名胜一起名声远扬。
南屏镇位于广南县东南部,地处东径105011,北纬23050之间,总面积378平方公里。东与富宁县睦伦乡和本县八宝镇接壤,南与黑支果乡毗邻,西与曙光乡相连,北与董堡乡连接和与杨柳井乡隔河相望。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马街村委会,距县城100公里。323国道线横贯镇域境内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就在南屏这块古老、文明、神奇的土地上。  全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24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等6种民族,共8023户,40595人。其中汉族26983人,占总人口的66%;壮族1064人,占3%;苗族7298人,占18%;彝族4884人,占12%;其他民族366人,占0.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

  全镇平均海拨1300米,年平均气温16.7℃,降雨量为1273毫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梯形倾斜状。镇内有76%的地方是石灰岩溶山区,总耕地面积30963亩,其中田3482亩,有效灌溉面积2014亩。有林业用地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3.6%。

  南屏镇属广南县的农业大镇之一,全镇粮食以玉米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大豆、杂粮等。主要经济作物有三七、八角、花生、油菜、蔬菜、生姜、六谷等,金银花种植达到4万余亩的发展规模,药材产业正得到前所未有发展状况。

广南县珠街镇概况 地理位置:珠街镇地处东经105°14′,北纬23°45′,位于广南县西南部,距广南县城48公里,东邻曙光乡,南接篆角乡,北靠旧莫乡,西连那洒镇。国道323线与省道西西线在此交汇,在建中的衡昆高速公路也将跨镇而过,形成了一个较为便利的交通网络,成为广南县西部区域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中心集镇之一。珠街镇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镇多为喀斯特岩溶高寒冷凉山区,西南高,东北低,镇内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1650米,平均海拔1700米,海拔高居全县之首,年平均气温14.6℃,年降雨量114.8毫米,年霜期3个月左右,政区人口:全镇辖珠街、树科、老卧、小阿章、里吉、尼录、放羊7个村民委,123个自然村,156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五种民族,总人口36102人,6832户。经济综述: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661万元,其中农业2282万元,工业56万元,服务业54万元,其它行业912万元;财政收入51.27万元,财政支出578.8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413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20万元,粮食总产量1014.55公斤,人均有粮270公斤,人均纯收入715元。
那洒镇位于广南县南部,距县城约65公里。东与本县珠街镇、篆角乡相连,南邻西畴县鸡街乡,西与砚山县阿猛镇、蚌蛾乡相连,北与本县五珠乡、旧莫乡接壤,总面积488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灌木丛生,高山岩石裸露,土地瘦薄。最高海拔2029米(维莫小太阳),最低海拔1150米(龙汪洞)。年平均气温16.1℃,一年中,旱雨两季分明,旱季始于9月至次年4月;雨季为5月至9月,雨量集中于6月至7月。每年无霜期300天左右。  经济状况  “九.五”以来,那洒镇经济呈持续、健康发展状态。到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实现5988万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838元,比上年增长64元,增长率8.2%,粮食总产量1298.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有粮264公斤,比上年增长6公斤,完成财政收入59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2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  资源条件  林业方面:以云南松和杉木居多,森林覆盖率24.5%,经济林果以油桐、油茶而著称,还有竹子八角等。  农作物方面:盛产水稻、包谷、薯类、大豆、花生、甘蔗、小麦,辣子、生姜、六谷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畜牧业方面:2003年大牲畜存栏19559头,牧业产品收入962万元,生猪存栏23434头,羊夏收栏2013只,多年来,那洒一直以实施好商品猪、牛基地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羊、家禽。  水资源方面:昔布水库容水量140万立方米,能灌溉农田3800亩,大里铺水库容水量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00亩。贵马河水资源丰富,流经本镇3个村民委,沿线是冬季农业开发区域,适宜种植热带作物。  矿资源方面:那洒有稹⑻唷⒚獭⑻⑽瓤蟛试纯煽ⅲ涣碛幸肆只纳?7.1万亩等待开发利用,。  劳动力资源:那洒镇剩余劳动力比较丰富,至2000年未全镇尚有劳动力27761人。  风土人情  那洒镇是广南县二十个乡镇中的五大乡镇之一,属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大镇。全镇辖11个村民委195个自然村256个生产合作社、10322户、48513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等8种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49%,壮族占总人口的31%、苗族占总人口的11.79%、瑶族占总人口的2.1%、彝族占总人口的6.1%、其它民族占总人口的0.01%。
【地理位置】  珠琳镇位于广南县西部,距县城67公里。地处广南、砚山、邱北三县交界处,东临旧莫乡,南与五珠乡和砚山县阿猛镇交界,西与砚山县阿基乡和邱北县天星乡相连,北接者兔乡。全镇总面积496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038毫米。  【政区人口】
  全镇辖珠琳、以兔、白泥塘、吊井、西吉、西基德、新寨、羊街、阿卡黑、中寨、阿哈11个村委会、176个村小组,共12319户62095人,其中农业人口60509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4 %。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5.9‰。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6种民族,其中汉族27760人,壮族16286人,苗族10949人,彝族6002人,回族1008人,瑶族90人。  【经济综述】  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471万元,粮食总产量1.94万吨,财政收入586.6万元,人均有粮328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  【领导干部】  -:谭正勇(~8), (9~);人大主席:高志洪(壮,~8),侯朝云(苗,9~);镇长: ;副-:  ,田国林(壮);侯朝云(苗,~8),陈富忠(9~);纪委-:侯朝云(苗,~8),陈富忠(9~);纪委副-:乐荣琼(女,壮,9~);副镇长:王志海(~8),陈富忠(~8),乐荣琼(女,壮,~8),王朝义(壮),彭声伟(9~),姚流涛(9~),马达恋(女,回族,9~),林杰平(壮);人武部长:周贵云。  【农业生产】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烤烟、杂交玉米、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载、水稻旱育稀植、优质辣椒为重点,依靠科技、面向市场,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粮食总产量1941.3万公斤。杂交玉米播种22158亩,水稻旱育完成512亩,稀植大田完成9216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完成4721亩,优质辣椒完成21745亩,优质花生完成8127亩,电脑农业完成22273亩,稻鱼工程完成51亩,无公害蔬菜完成1146亩。良种推广、玉米宽窄行种植、土肥推广、地膜覆盖栽培等科技推广措施广泛被群众所接受。
坝美镇位于广南县北部,距县城29公里,西畴至西林公路穿境而过,是广西、贵州通往广南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也是广南至罗平、昆明的又一捷径。东与广西西林县接壤,南、西连接莲城镇,北与底圩乡相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05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224毫米。全镇总面积888平方公里,辖阿科、革乍、那洞、者卡、青石、普南、董幕、者烈、八达、者歪、者孟、洛里、底先、同应、堂上15个村民委员会,147个自然村,211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等6民族,12271户58964人,少数民族人口51545人,占总人口的87.4%。2005年末,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6646万元,比2001年12646万元增长31.63%;粮经比例由“九五”期末的65:35调整到40:60;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0437万元,比2001年14641万元增长39.6%;地方财政收入53万元;人均有粮276千克,人均纯收入986元。世外桃源坝美是云贵高原民族生态旅游带普者黑—八宝小桂林—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世外桃源坝美—黄果树瀑布—罗平油菜花的重点景区。
地理位置:
  董堡乡位于广南县中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广南县城25公里。东与杨柳井乡相连,西与旧莫乡接界,南与南屏镇、曙光乡毗邻,北与莲城镇接壤。全乡国土面积221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270米,平均气温16.6℃,年均降雨1149毫米。全乡山区面积占99﹪。 资源概况:
  董堡乡以农业、林业、畜牧为三大支柱产业。
  一、农业:  耕地面积17038亩,2004年,推广杂交玉米5000亩,其中样板地800亩。优质辣椒150亩,优质油菜100亩,水稻7000亩,优质花生300亩,优质小杂豆3000亩。董堡是烤烟种植较佳适宜地区之一,2004年种植烤烟4000亩,收购烟叶10869担,完成销售收入487.73万元,实现税收97.44万元。中上等烟比例占85%。  二、林业:  林业用地12798.7公顷,其中林地7366.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9.5﹪。其中特种用途林687.4公顷,用材林1502.5公顷,薪炭林274.9公顷,经济林593.6公顷,竹林1.2公顷,宜林荒山1251.8公顷,全乡活立木蓄积量277510立方米。全乡主要树种为云南松,面积为4782.9公顷。有桐果8000亩,八角2500亩,板栗1000亩,金银花7700亩。  三、畜牧业:  2004年大牲畜存栏7782头,出栏2132头,牛肉产量203吨,生猪存栏21072头,出栏18140头,猪肉产量1324吨。家禽存栏60268只,出栏65948只。董堡乡喂养的牛、生猪、家禽采用了传统的养殖方法, 是一种优质的绿色食品。
旧莫乡位于广南县中部,东与莲城镇、董堡乡接壤,南连曙光乡、珠街镇、那洒镇;西至五珠乡、珠琳镇,北与者兔乡、那伦乡相邻。东西横距42公里,南北纵距48公里,土地总面积527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威龙村的靛塘2010米,最低海拔昔板村的拖派1050米,一般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乡政府所在地海拔为1150米。东南部岩溶地貌十分突出,西北部属丘陵、河谷、坝区。为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日照数1860小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广南县主要烤烟种植区和优质稻生产基地之一。  全乡辖旧莫、威龙、猫街、里卡、底基、龙瓜、里洋、昔板、板茂、西洛、板榔11个村委会193个村民小组,共有11904户57694人口,居住着壮、汉、苗、瑶、彝等五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4%。  旧莫乡风光秀丽,人文景观较多,民族文化气息浓厚,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旅游开发价值巨大;乡内土地肥沃,藏金含宝,矿产含量较高,矿种颇多,主要有金矿、铝土矿等;辖区河流交纵,水能资源丰富,宜开发水电项目。  目前主要开发项目有:一是以浓郁民族文化和奇特景观为依托,搞好旅游项目的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品牌,计划安排在昔板生态示范村;二是对辖区内矿产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主要放在猫街老寨弯和底基革夺;三是充分利用水利条件,综合开发利用水能资源。
杨柳井乡座落在美丽的西洋江畔,距广南县城39公里,全乡国土面积458平方公里,广八油路穿境而过,下辖10个村委会128个自然村159个村小组,2004年总人口36747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六种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主产水稻和玉米,以烤烟为支柱,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冬农开发为辅。200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60.3万元,财政收入222.6万元,人均有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666元。呈现出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乡镜内最高海拔1741米,最低海拔640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其历史文化悠久,是通往两广一带的交通要道。辖区内有六郎城(北宋杨六郎故居)、阿用清代侬土司遗址、雍正年间司马卢夫人兴建的阿用大桥、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略者修建的西洋大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低蕴和保护价值。  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其中木利锑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目前已在开采之中,尚有洒拉冲金矿、西洋煤矿及卫湾锰矿尚待开发。境内西洋江和阿用河呈八字型分布,归于板蚌乡合流,属珠江上游。流域内水流量和落差较大,占全县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蕴藏量的50%以上。已建好投产的西洋电站、下石龙电站、木利电站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证。  杨柳井盛产首乌、龙胆草等名贵中药;现有八角、茶叶、油桐、油茶等经济林木上万亩,所产茶叶品质上乘,为饮中佳品。境内还有几万亩宜林荒山、草地为大规模种、养殖业提供发展之所。旅游开发的处女地-西洋江亚热带河谷风光,山清水秀、薄雾缭绕,景色迷人;北宋杨家将与农智高天子决战旧址,地势险要,高达数百米的半岩上有“九困西洋”的杨家洞,有深不可测的天生桥旧址,皆是追溯历史、寻幽访胜和探险的好去处。  这里土地宽广、资源丰富,环境宽松、开放步伐紧凑。纯朴的人民热情欢迎您的到来,您能在这片热土上寻到古朴秀丽的风景和蕴藏的无限商机。来吧!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展宏图。
一、板蚌乡基本情况
  板蚌乡位于广南县境内,东与富宁县花甲乡接壤,南接本县八宝镇,西接邻杨柳井乡,北毗邻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全乡总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800人,共有板蚌、木艾、永怀、麻栗、平老5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等民族共同生活。地势西北偏高,东南偏低是广南县平均海拔最低的乡镇,平均海拔为832米。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气候,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为21摄氏度。由于板蚌乡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庄重,绚丽多彩,“田园风光”式的板蚌也被外人称为“鱼米之乡”。 二、 板蚌乡存在的资源优势
  (一)水利资源  因西洋江、阿用河、八宝河流经板蚌并在此处汇合,其属珠江上游水系。所以板蚌乡河水资源十分充沛,全年无枯水季节,水利灌溉方便,目前投资近2个亿的板蚌电站正在板蚌西洋江段修建,预计到2007年建成送电。以此将水利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二)林业资源  板蚌乡森林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乡域内拥有14.7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为33.1%,现有经济林:油桐8000亩,衫树林3000,亩,油茶600亩,八角5000亩,水果甘蔗200亩,其它水果类350亩。  (三)农作物资源  板蚌乡气候炎热,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目前存在的农作物主要有:甘蔗、油茶、八角、黄果、香蕉、橘子等。特别是板蚌的水果甘蔗深受外地人的青睐,人们对板蚌的水果甘蔗称赞不绝。这几年来,板蚌的水果甘蔗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市场销售畅通,由此成为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一种途径。  (四)民族文化资源  板蚌乡居住有壮、苗、瑶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这意味着我乡境内存在着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浓厚是我乡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亮点。特别是这几年来,我乡民间艺术文化发展比较盛行,目前由人民群众自筹自建的有:民间沙戏队、狮子队、山歌对唱队、壮族舞蹈、苗族舞蹈、瑶族舞蹈等他们能够善歌善舞,经常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样、内容健康、反映改革开发以来的时代发展和农村生活的文体活动。  (五)畜牧资源  畜牧业是我乡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2004年全乡生猪存栏11477头,出栏4830头,大生畜存栏11005头,出栏1341头。比上年1237头增加0.82%,家禽存栏37083只,出栏45400只,比上年增加0.9%,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为195元。
一、基本概况
  曙光乡位于广南县南部,距县城74公里,“323”国道横穿境内15公里,1995年,乡机关驻地由交通闭塞的鸡街搬迁至国道线旁的空山。全乡国土面积29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东连南屏镇,南接黑支果乡,西邻珠街镇,北与董堡、旧莫交界,平均海拔1506米,属高寒山区,年均气温15.9℃,年降雨量1110毫米。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117个自然村,130个村民小组,5596户29308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白7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2004年末,人均有粮303公斤,人均纯收入736元。衡昆高速公路横穿境内16.4公里,距乡机关驻地空山2公里,并开有出口至空山,它建成后,将对曙光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自然资源概况
  1、农业资源:曙光乡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兼有亚热带、南温带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有发展农、林、牧、渔及多种经济作物的优势条件。全乡国土面积296平方公里,其中农耕地23941亩。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以稻谷、包谷、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三七、蔬菜、八角、核桃、梨子;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素有“商品猪生产基地”之称。  2、矿产资源:曙光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境内已发现矿产达24种,矿点80个,其中铁、锑、锌、锰、铜、铝、石灰岩、高岭土为曙光乡优势矿种,特别有1500万吨的高岭土亟待开发。主要分布于田房、马堡、鸡街、空山等地。
  3、林业资源:根据调查,乡域有林地9.1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71%,宜林荒山荒地20余万亩。现种有经济林木:油桐7500亩,八角8000亩,金银花3500亩,板栗2000亩,核桃20000亩,杉木50000亩,其它经济林3500亩。  4、生物资源:曙光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使全乡有多样性气候,因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不乏珍异品种。  5、水利资源:现有波么水库一座,库容 1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00亩。其它4条小河流仅沿河边有少部分农田受益。  6、人力资源:曙光乡民风淳朴,劳动力充足,素质良好,每年共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者5000余人,实现经济收入600万元。  7、交通条件:“323”国道由西向东横穿境内15公里,全乡6个村委会已通简易公路、通电,其中:102个村民小组已通公路,117个村民小组已通电。
[地理位置]
  黑支果乡位于广南县东南部,国土面积482平方千米,东与南屏镇相连,南与麻栗坡县新寨、马街乡、富宁县木央乡交界,西接篆角乡,北与曙光乡毗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6.1℃,年均降雨量1113毫米。[政区人口]  全乡辖12个村委会,284个村小组,269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仡佬七种民族。总人口户4988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208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4%。领导干部  乡-:周启骏;人大主席:吴万明;乡长:牛祖权(8月止)、鄢龙飞(9月起);副-:牛祖权(8月止)、鄢龙飞(9月起)、陈荣银、卢高云(8月止)、陆贤轶(9月起);副乡长:李家文(8月止)、付录标(8月止)、周林、郑维银、季波、李海兵(9月起)、李智勇(9月起)。[经济综述]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308万元;粮食总产量14560吨,农林经济总收入5074.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80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69万元,财政支出110.32万元。人均有粮280公斤,人均纯收入748元,年内人口净增51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农业]全乡耕地面积42231.3亩,年内农作物播种面积 亩。粮食生产与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趋于合理,杂交水稻出库15078千克,种植面积9539亩,完成混栽面积3853亩,水稻旱育秧面积592亩,稀植大田面积9046亩,杂交玉米出库3290千克。种植面积1645亩,完成1076亩无公害蔬菜,小杂豆种植8715亩,冬农开发进一步迈向规模化、粮经比例趋于合理。[林业]  以财源建设为重点,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苗圃基地50亩,育苗250万余株,植树造林33500亩。全年扶育油桐1万亩,八角6250亩,新值漾濞核桃3000亩;植杆桉3000亩,以花果大箐原始森林为重点,认真做好林木管护工作,把好林木采伐关,年内共建沼气池 口,新增节能灶 口,森林覆盖率 。[畜牧业]  畜牧业发展主要是从优化畜种,科学饲养上下功夫,巩固和加强木堡,牛穿鼻、采山坪、木丹4个养牛示范村和牡宜中寨、马稍、营盘两个仔猪培育示范村。
【地理位置】  篆角乡位于广南县南部,距县城73千米总面积207平方千米。东邻黑支果乡,南与麻栗坡县、马街乡、西畴县鸡街乡接壤,西连那洒镇,北接珠街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省道“西西公路”跨境而过。最高海拔1974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250米。平均气温16.7℃,平均降雨量1110毫米。年日照时数1860.7小时,无霜期337天。【政区人口】  全乡辖阿渺、大坪、布标、干坝、坝熬、下寨、红岩7个村民委员会,102个村小组,108个自然村5187户24577人。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5种民族,其中:汉族 2811户13303人,占总人口的 54.13% ;壮族1174户5608人,占总人口的22.82%;苗族898户4132人,占总人口的16.18%;彝族289户1471人,占总人口的5.99%;蒙古族15户6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8人,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13‰。【经济综述】
  全乡经济总收入3823万元,其中,农业1822万元,林业319万元,畜牧业1040万元,鱼业1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0万元,工业总产值478万元。粮食总产量723.3万千克,财政收入25.62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675万元,农民人均有粮298千克,同比增长1%;人均纯收入582元,同比增长8.2%。
五珠乡距文山州府所在地85公里,距广南县城92公里,国土面积257平方公里,海拔1400-1600米,全乡共辖五珠、九克、老厂、红石岩、石盆、六良箐6个村民委,9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6种民族,现有人口27606人,5574户,农民平均耕地面积0.82亩,农民人均有粮254公斤,人均纯收入646元。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紧紧围绕基本解决温饱的“五有”(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有钱花)目标,狠抓“改土、治水、通路、办电”等各项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明显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755.1万公斤,比1995年的353.2万公斤增长401.9公斤,增长113.7%;农民人均纯收入646元,  比1995年的414元增长232元,增长56%,人均有粮254公斤,比1995甑?18公斤增长36公斤,增长16.5%,通过10年的努力,五珠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管从纵向或是横向比,五珠乡的差距还很大,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还很深,脱贫致富任重而道远。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