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文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文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1975年撤销冷水区设立冷水、陈集人民公社后,陈集人民公社机关驻地设在陈集管理区光明大队第一生产小队东侧。其时,陈集人民公社党委为不侵占生产队农田,决定将公社机关迁到文家集西南1千米处、无人居住的沙滩地带。1976年春季公社机关和社直各单位便开始在此地建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里已建成1千米多长的街道,成为陈集公社党、政、财、文中心。1981年陈集公社更名为文集公社后,人们将此街称为“文集街”。1982年正式设立文集街道居民委员会。
此地是荆山余脉伸向汉江边的一座小山,因汉江沿此山边由西北而东南流,故名沿山。
相传明朝时期,此地刘姓人家族出了个大官,并在此修建刘府大庙。庙旁形成集市,名“大庙集”,行政村以大庙集命名。
1935年7月,汉江特大洪水将这里胡姓居民的部分农田冲刷成深潭,并形成一条长约1.5千米,宽约百米的水道。人们称“胡家港”,又称“胡港”,行政村用此名。
1935年7月汉江特大洪水将这里原为魏姓家庭的田地冲刷成深潭,聚积着大水,形成了大湖,人们称这个“湖”为魏家湖。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简称魏湖。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此村以“群喜”二字命名群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群喜”之名一至沿用至今。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时,希望群众齐心合力高好生产,因此以“齐心”二字命名齐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齐心”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元年一名叫文世昌的居民最早在此地从事经商,开有三个行铺(粮行、勤行、肉行),是大财主,文氏家庭占有一条街,文家集由此得名,又称“文集”,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民国时期,此处沿汉江(又名襄河)岸边住有许多居民。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取“沿河”之名,成立沿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沿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这里修建有一座供尼姑修行、居住的寺庙,名青林庵。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命名青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青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1950年农业生产合作化时,以“青星”二字命名青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青星”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年间此处建了一座桥梁,当地民俗认为新建的桥梁第一个过桥者必亡,称为“祭桥”,于是人们会让牲畜第一个过桥。当这座桥建成后人们赶了一匹马从桥上过,用马“祭桥”,得名“马桥”。
此处在清朝建有一座供奉王氏祖先的庙,名王家庙。清朝末年,在王家庙北边、西边、南边逐渐形成缝双日赶集的交易市场,以王家集得名王集村。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此村以“幸福”二字命名“幸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幸福”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钟祥县农业合作化时,这里由韦家湖、汤家湖、罗家湖、周家湖、魏家台等村落组建成立了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之意命名同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