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遂昌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遂昌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定遂昌为4乡24都,今妙高境为建德乡一都(含四隅)、二都(金岸)及资忠乡三都(大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遂昌设5乡22都,今妙高境为县城一都和东乡二都、三都;宣统三年(1911),实行地方自治,县设10个自治区,今妙高境属城区;1928年推行村里制,建东、南、西、北、中5个里及航川、南屏、西成、拱宸、向云、襟溪6个联合村。

1930年4月,村里改乡镇,属第一区。

1934年推行保甲制,镇、乡以下设保、甲。

东、南、西、北、中镇合并,建妙高镇。

1940年10月霜月乡并入。

1949年5月,遂昌解放,妙高镇改称妙高乡属城关区。

1950年8月霜月乡析出。

1952年9月复为妙高镇。

1956年3月霜月乡又并入,4月更名为城关镇。

1958年9月称城关生产大队,11月三仁畲族乡6个自然村划入,改称妙高生产大队。

1959年分设城关镇和城关公社。

1961年复设城关区。

1963年4月城关公社并入城关镇,属城关区。

1980年4月城关镇从城关区划出,归县直属。

1981年10月城关镇更名为妙高镇。

1992年5月三川、成屏2乡并入,仍名妙高镇,辖20个居委会、50个村。

2010年12月,进行村规模调整,调整后共辖7个社区、27个村。

2011年12月撤销妙高镇建制,改设妙高街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资忠乡四、五、六、七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属东乡五、六、七都及四都部分;宣统三年(1911)5月属资忠区。

1928年6月属资忠区。

1934年12月设云峰乡,属第二区。

1939年5月属蕉川区。

1940年10月属城区。

1950年8月属城关区。

1952年6月属社后区。

1956年3月螺岩乡及长濂乡的长濂、岩里、毛田、刘坞划入云峰乡。

1958年9月改称云峰生产大队。

1959年2月称管理区。

1961年成立云峰公社,属城关区。

1983年6月复称云峰乡。

1988年9月置云峰镇。

1992年5月马头乡并入,全镇辖31个村。

2010年12月实施并村后,辖17个村。

2011年12月撤云峰镇建制,改设云峰街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桃源乡十二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属北乡十二都;宣统三年(1911)属外桃源区。

1928年6月称新路湾联合村,属内桃源区。

1930年4月为新路湾乡、蕉川乡,属第二区。

1934年12月官溪、溪侯乡并入新路湾乡,改称新溪乡。

1939年5月新溪乡部分与桃溪乡部分合并称新淤乡,部分并入蕉川乡。

1940年10月新淤乡改称新溪乡,蕉川乡改称焦溪乡。

1949年属蕉川区。

1956年3月焦溪乡并入新民乡。

1958年9月改为新溪、蕉川生产大队。

1959年2月称新路湾公社新溪、蕉川管理区。

1961年7月改称新溪、蕉川公社。

1981年10月新溪公社更名新路湾公社。

1983年6月新路湾公社改称新路湾乡,蕉川公社改称蕉川乡。

1992年5月新路湾、蕉川2个乡合并建新路湾镇,辖21个村,直属县。

2010年12月辖12个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桃源乡十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北乡十都;宣统三年(1911)属外桃源自治区。

1928年6月属外桃源区。

1930年4月设北界乡,属第二区。

1940年10月苏村乡并入,改属城区。

1942年8月属蕉川区。

1950年10月属北界、苏村2个乡。

1956年3月苏村乡并入。

1958年9月成立建设公社北界生产大队。

1959年2月为新路湾公社北界管理区。

1961年7月改为新路湾区北界人民公社。

1983年6月复为北界、苏村乡,属新路湾区。

1988年8月北界乡更名北界镇。

1992年5月苏村乡并入,全镇辖16个村。

2010年11月全镇辖9个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保义乡二十三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属西乡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宣统三年(1911)属保智区。

1928年6月为楼川联合村,属内桃源区。

1930年4月属金叶、楼川乡。

1934年12月,金叶、楼川2乡合并改称金楼乡,属第四区。

1949年5月解放初沿用金楼乡名,仍属湖山区。

1951年金楼乡分为金叶、楼川两个乡。

1954年金叶乡的箍桶坵划归里高乡。

1956年金叶乡的岱岭等2个行政村华归里高乡,楼川乡的塘垵行政村划归湖山乡,金叶、楼川2乡合并改称金叶乡。

1958年11月称五星公社金叶、楼川2管理区。

1959年2月称湖山公社金叶、楼川2管理区。

1961年亦溪、长树源、半山、蜈蚣舍大队划归里高公社,金叶、楼川2管理区合并称金叶公社,属湖山区。

1981年湖山区更名为金竹区,金叶公社更名为金竹公社。

1983年4月将古楼、三星、安山、官坞、岭胜、发展6个大队析出建置古楼公社。

1984年1月金竹公社改称金竹乡,属金竹区。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古楼乡及梭溪乡的王村、塘岭头、梭溪、银坑、官坊、兰蓬、大西坞、交塘8个村并入,称金竹镇,县直属。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保义乡十九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西乡十七、十八、十九都;宣统三年(1911)属保义区。

1928年6月称石练里。

1930年4月设石练镇。

1940年10月柳淤、大华乡并入。

1946年9月改设石练乡。

1949年属大柘区。

1950年10月分置柳淤乡。

1956年3月柳淤乡复入。

1958年石练乡改设石练、柳淤、章师管理区,属光明人民公社。

1961年7月3个管理区合并称石练人民公社,属大柘区。

1962年1月直属县管辖。

1983年6月复名石练乡。

1987年8月复设石练镇。

2010年11月辖1个居民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十四年(1381)定遂昌为4乡22都,王村口属保义乡二十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遂昌设5乡22都,王村口属西乡二十都;宣统三年(1911),实行地方自治,县设10个自治区,王村口属保礼区。

民国初,沿袭清末旧制;17年(1928)推行村里制,称王村口里,属保礼区;19年(1930)4月,村里改乡镇,称王村口镇,属第五区;23年(1934)12月,推行保甲制,王村口镇下辖8保,75甲;29年(1940年)10月,实行新县制,对山乡并入,全镇共辖8保80甲;35年(1946年)9月,王村口改镇为乡。

1949年沿称王村口乡。

1950年10月,调整行政区划,王村口乡分为王村口和对山2乡,王村口乡下辖6个村,对山乡下辖5个村。

1956年,对山乡的4个村并入王村口乡。

1958年9月,撤销区级建制,王村口乡改称王村口生产大队。

1959年2月,改称王村口管理区。

1961年7月,又改称为王村口人民公社,属王村口区;同年,关川人民公社尹坞大队垵下村划入。

1983年6月,政社分设,复称王村口乡。

1984年11月,王村口乡分设王村口、对正2乡。

1989年5月,复称王村口镇,属王村口区。

1992年5月,撤区并乡,对正、关川2乡并入王村口镇,镇政府驻地自桥西村迁原王村口区公社驻地桥东村。

全镇辖1居、24村。

2010年12月,全县进行村规模调整,调整后辖1居13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保义乡二十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西乡二十一都;宣统三年(1911)属保信区。

1930年4月设上定、大洞源乡。

1939年5月2个乡合并称洞定乡,属王村口区。

1950年10月置黄沙腰区,分设洞福、上德乡。

1956年3月洞福、上德2个乡合并称上定乡。

1958年9月为火箭人民公社上定、大洞源生产大队。

1959年2月改为上定、大洞源管理区,属黄沙腰人民公社。

1961年黄沙腰人民公社改设黄沙腰区,上定、大洞源2个管理区合并称上定公社。

1983年6月改称上定乡。

1985年7月设大洞源乡。

1992年5月上定、大洞源乡合并,设立黄沙腰镇,辖18个村。

2010年12月辖7个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建德乡十三、十五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西北乡十三、十五都;宣统三年(1911)属保仁区。

民国时期先后为大柘区益三乡、一五乡、城区保仁乡、大柘区保仁乡。

1949年解放初沿用保仁乡名,属大柘区。

1950年10月分置益三乡。

1956年3月,益三乡魁川村划入成屏乡后与保仁乡合并改称三仁乡,归县直属。

1958年李家山等6个自然村划入城关镇,改称曙光公社三仁管理区。

1959年2月改称益三管理区和沙口管理区。

1960年2月益三、沙口大队合并改称三仁管理区,属城关区。

1961年7月为三仁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复置三仁乡,辖14个村。

1985年2月建为三仁畲族乡,属城关区。

1992年5月归县直属。

2010年12月辖8个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资忠乡四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属东乡四都、六都;宣统三年(1911)改属资忠区。

1934年12月属崇圣乡。

1949年属蕉川区。

1950年10月崇圣乡析分长濂、大竹2个乡,属城关区。

1956年3月2个乡合并称濂竹乡,直属县。

1958年松阳县2个生产队划入。

1959年2月生产大队改称管理区。

1960年2月大竹、叶油2个管理区合并称濂竹管理区,属城关区。

1961年7月改设濂竹公社。

1983年10月复称濂竹乡。

1992年归县直属。

2010年辖9个村。

1930年始设应村乡。

1934年改称桃溪乡。

1950年复名应村乡。

1961年改公社。

1983年复设乡。

1992年梭溪乡的高棠等6个村并入。

1930年始设高坪乡。

1934年里村源乡并入,更称里高乡。

1961年改公社。

1981年更名高坪公社。

1983年复设乡。

1930年始设湖山镇。

1946年撤镇改乡。

1951年分置奕龙乡。

1956年奕龙乡、楼川乡塘垵村并入。

1961年改公社。

1983年复为乡。

1992年琴淤乡并入。

1930年始设蔡源乡。

1939年与柯山、焦石娄乡合并改设蔡溪乡。

1950年分设焦石娄乡。

1956年焦石娄乡并入。

1961年改公社。

1983年分设蔡源、焦滩两公社,同年,公社改乡。

原为蔡溪乡部分,1983年由蔡溪公社析设焦滩公社,同年改置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