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伦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伦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此村早年名伦常,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之意,后“常”演变为“掌”,遂称伦掌。又,安阳县北岭似一条巨龙昂直西向,其前掌右之处聚集成村落,故名,龙掌,亦称伦掌。北宋《相台志》载有伦掌。明《嘉靖彰德府志》称伦掌集。清乾隆年《安阳县志》仍名伦掌。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伦掌镇,1985年改称大街,安署文〔1981〕55号文批准,恢复原名伦掌,名称沿用至今。
此村位于南北二道大岭之间,岭上柏树茂密,沟底涧水潺潺,旧有“柏树沟”之名,后改称“柏涧”。柏涧有二,此村居西,故名西柏涧。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有西白涧村名(白似为白字,应为柏)。民国《续安阳县志》改为西柏涧,沿用至今。
此村位于南北二道大岭之间,岭上柏树茂密,沟底涧水潺潺,旧有“柏树沟”之名,后改称“柏涧”。柏涧有二,此村居东,故名东柏涧。康熙和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均有东白涧村名(白似为白字,应为柏)。民国《续安阳县志》改为东柏涧,名称沿用至今。
传早年一杜姓人家逃荒至此,繁衍成村,遂起名杜家岗,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杜家岗村名,沿用至今。
传早年此村孟姓居多,故名孟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孟村。后被漳河冲毁村庄,村民在原村西一公里处的高地成立村庄,分为南北两村,此村居北故名北孟村。
传早年此村孟姓居多,故名孟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孟村。后被漳河冲毁村庄,村民在原村西一公里处的高地成立村庄,分为南北两村。此村居南故名南孟村,名称沿用至今。
因村西北有明代赵康王朱厚煜坟墓而得名。据民国《续安阳县志·古迹志》:“康王坟,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其村即以康王坟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有康王坟村名,沿用至今。
据此村《李氏宗图序》记载:明初,始祖李仲宽从山西迁居于伦掌西南隅,取名李家村,亦称西伦掌或西伦,属五伦掌之一(伦掌由五个自然村组成)。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李家村,沿用至今。
此村原名南伦掌或南伦,为五伦掌之一,村南是一道土岭,村子在岭下,1945年驻村工作队以此村地形改名为南崖,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有南崖村(崖:当地读yí),名称沿用至今。
此村原名东伦掌或东伦,为五伦掌之一,村北有条季节性河流,初名娄家河。后因村中牛姓居多,遂改名为牛家河。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牛家河,沿用至今。
传早年李姓人家的二子(称仲)在今村西0.5公里处安家落户,故称仲落。后在今村处发现一眼古井,水源充足,村民欢乐,遂迁居于此,改称众乐。又620年前(明代)今村西5华里处有一村庄名,后村民在今村处发现一眼古井,水源充足,遂集体挪至古井周围生活,故叫众挪,后演变为众乐。北宋《相台志》载有仲落。康熙年、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改称众乐。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众乐,名称沿用至今。
此村位于安阳北岭上,相传早年此地吃水困难,村民在村西凿一石井,出水旺盛,故取名为大井、石井。唐朝《陈叔度墓志铭》记载有大井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石井村。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石井冈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东石井岗村,名称沿用至今。
此村位于孙家岗和东石井岗两村之间故名。此村初始附属于石井岗。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石井岗村。民国九年(1920),改为当中岗。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当中岗村名,沿用至今。
传明代时孙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于安阳北岭上,故起村名为孙家岗,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孙家岗村名,沿用至今。
传早年当地以谷子为主要农作物,打谷场上常年堆放着一垛一垛的谷子,所以叫谷垛村,也叫谷陀,后演变成谷驼村。康熙年、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均有谷陀。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谷驼。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