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猴原名江家集,后因一名叫刘猴子的人开市竞争,获胜取代江家集,得名刘猴。 |
相李家垱集镇古时设在现今新垱村老垱口。当时,因李姓在此设集,故名“李家垱”。宋元明清时期属安陆府荆门州,民国时期(1912-1949),属钟祥管辖;1912年,属钟祥县丽元区第三保;1934,属钟祥县胡集区三民乡第三保;1941年,属钟祥县丽元乡第三保;1948年7月,本地解放,属荆钟宜县李垱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后钟祥县丽元乡北五保(杨李、新垱、邓冲、团山和赵咀、钱湾)划归宜城管辖;1956年农村合作化时,名胜利社,属宜城县李垱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李垱居委会,属宜城县第三区刘猴人民公社李垱管理区;1961年1月,管理区改公社,名李垱居民委员会,属宜城县刘猴区李垱人民公社;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成立革命委员会,名李垱居民革命委员会,属李垱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李垱居民革命委员会,属李垱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名李垱居民委员会,属李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李垱居民委员会,属李垱乡;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李垱居民委员会,属宜城市李垱乡;2001年3月,撤乡并镇,名李垱社区居民委员会,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
建国初期名为天保乡(因其境内的天保寨山得名),1958年以其境内的“双龙渠”命名为双龙大队,因与郑集公社的双龙大队重名于1981年更名为刘猴村,因环绕刘猴集镇而得名。 |
陈湾村一带原名三泉沟河,1931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名为大陈湾的居民点建立起刘猴地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陈湾红军堂子”。抗战时期,荆门县沦陷,1940至1945年荆门县政府和县党部整体迁驻大陈湾和小陈湾。建国后这一地区更名为陈湾村。 |
因境内“长乐寺”遗址而得名。 |
明嘉靖时期,因汉江流域闹瘟疫,朝廷强行移民,从江西“赶村”到此地,移民以党姓为主,在此垦荒种地,逐渐定居下来,居民越聚越多,久而久之,这一村落便被叫做“党畈”。 |
有一条溪流流经,当地居民在此溪流的下游筑坝蓄水时,挖出一个石猴,遂将此溪流称之为“猴子垱”,将“猴子垱”中下游地区称之为猴垱。 |
此地有一座名叫乌龟凸的山,山前有一个平台,很早以前台地上长着几株参天大树,远看树冠宛若乌云,由此得名。 |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建立大队,取村内黄家湾、金家湾两个主要居民点的首字命名。 |
境内有一山岗名为“横岗”,因之得名横岗,1956年合作化时期,取“红心向党”之意将横岗更名为“红岗”。因以洪姓居多,1985年更名为“洪岗”。 |
小南河流经的地段是刘猴集与董集之间的重要通道,为方便通行,人们用大石块在河道上排列一个个石墩,人称“石墩河”,后简称“石河”,由此得名。 |
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取“奔向共产主义大好前程”之意名为前程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名为前程大队,现为村名。 |
村委会驻地在一山岗上山岗的长度有3里,名为三里岗。此岗是连接荆门仙居和刘猴集的主要通道,因而得名。 |
相传明清时期杨姓和李姓居民随先人来到这片土地平坦、地势开阔的地方耕耘生息,后来人们为了便于称呼此地,就以其姓氏“杨李”或“杨李坪”相称,而“杨李”易叫上口,遂得此名。 |
明清时期,李垱集市曾设在现今的新垱村当老垱口处,后因老垱口经常发洪水,集市也经常被水淹,于是李垱集市便迁到如今的李当街;建国后新垱群众在“老垱“的下游又筑一口垱,人称新垱,遂得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