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现在的临安镇是于2003年7月撤销原临安镇、东坝镇、陈官镇之后的新组建起来的,位于建水县城是建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跨东经102°74″—102°59″北纬23°20″—23°40″之间,东与面甸镇接壤,南邻官厅镇、坡头乡,西接西庄镇,北与南庄镇相连。总国土面积约358平方公里,辖文庙、梨园、永宁、崇正、朝阳楼、东林、焕文、永祯、西林9个社区居委会和城郊、韩家、冯家、幸福、培德、马军、中所、圣兴、庄子河、永善、陈官、干河、西湖、红庙、杨家庄、东村、罗卜甸、新寨、狗街19个村委会。262个村民小组,111个自然村。1950年——1957年属建水县第五区辖临安镇、东坝镇、陈官镇;1958年——1961年东坝、陈官为东方红人民公社,临安镇为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东坝与陈官各分立为东坝、陈官人民公社。2003年末总户数46169户,总人口1429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371人,占总人口的37%,农业人口90545人,占总人口的63%,少数民族人口为33092人,占总人口的23%,主要民族为彝族、回族、哈尼族等。海拔在2515米至1290米,平均气温为20.20C,年均降雨量783.1毫米。无霜期324天,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二、经济社会发展建国初期,临安镇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人民生活较为贫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镇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发展菜、果、猪,加快个私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大力发展个私企业,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7233万元(不变价),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3247万元,个私经济发展到6744户,从业人员为20040人,乡镇企业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特优新产品优势,打造自己品牌,如西门豆腐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远销省内外,赢得了客户,占领了市场。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卫生院3所,职工45人,其中:医师10人;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7054人,教职工394人;小学32所,在校学生13107人,教职工803人。 |
官厅镇地处红河中游北岸,建水县西南部,距建水县城45公里,东接陈 官厅镇
官镇、坡头乡,南与元阳、红河两县隔河相望,西与石屏县牛街乡接壤,北与青龙镇毗邻,是全县的高寒山区乡镇之一。地域在东经102°37′00″—102°52′00″,北纬23°16′45″—23°30′10″之间,全镇总面积361.78平方公里。辖官厅、板井、谢租、车家、龙潭、乌梅、牛滚塘、苍台、团脑、磨依蚌、磨玉、乍拉12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2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所设在官厅村民委员会。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32810人,其中农业人口32011人,占总人口的97.6%。境内居住着彝、傣、哈尼等少数民族,人口为16079人,占总人口的49%。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为深切割的中低山地形,南北高,东部、东北部和中部为冲沟-坝,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降雨量815毫米,无霜期307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以前,官厅镇为纳楼茶甸土司统治,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党委、政府结合镇情,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个私企业,加快培植烤烟、甜橙、油菜、草果、花椒、黑桃、板栗、甜龙竹等后续产业,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141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9174.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783万元,农业总产值5391.5万元;全镇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50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638元。镇域内有丰富的石膏、铅、锌、金等矿产资源,已探明石膏矿储量8500万吨,铅锌矿储量90万吨,主要分布在团脑、苍台、牛滚塘、乌梅四个村委会,现以开采团脑村委会荒田矿区为主。有镇办、村办、联营、私营等矿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620个,从业人员6342人。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生产铅锌原矿308658吨、石膏34300吨、锌精矿13500吨、铅精矿1242吨、石料1440m3、取沙65万 官厅镇 m3、水泥空心砖44万块,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1347万元,现价总产值13815万元,增加值9409万元。官厅镇历史悠久,境内古迹荟萃,现存纳楼土司老衙门、新衙门、普氏宗祠、玉皇阁、文星阁、朝阴寺、乍拉曼法古渡口遗址等文物古迹和众多的彝族土掌房;有过山号、锁锣舞、彝族土司乐、烟盒舞、狮子舞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乐;有原始森林、红河峡谷等优美的自然风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建筑总面积36786平方米,其中钢混结构校舍面积28316平方米,占总校舍的77%。2003年,全镇有中学1所,教职工80人,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84人;小学11所,办学点42个,教职工345人,在校学生36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8%;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113人。1998年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卫生医疗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全镇现有1个卫生院,12个卫生所(室),有卫生技术人员37名。小集镇环境卫生逐年改善,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室12个,文化宣传队11支,摔跤队1支,图书室4 个,藏书70792册;电话实现村村通,建成闭路电视接收和广播站15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积极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官厅镇1999年被评为州级文明乡镇,全镇有省级文明村1个,州县级文明单位7个,“五好家庭”15户,参与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农户达4500户,占总户数58%。全镇社会治安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居民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镇有土地595275亩,其中林业用地295906亩,耕地27557亩(旱地14592亩,水田12965亩)。土壤主要有红壤、砖红壤、砂壤、白泥壤、水稻土等,适宜种植水稻、烤烟、玉米、小麦、油菜、万寿菊、翠冠梨、甜橙、草果、甜龙竹等粮经作物。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铅、锌、金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红河河谷地带土地广阔肥沃,气候炎热,适宜种植香蕉、荔枝、菠萝、芒果、印楝等热带作物,还可大力发展双季稻、冬早蔬菜等。全镇有水库、坝塘34座,其中小型水库9座,坝塘25座,总库容量575万立方米。“八五”、“九五”期间,累计投资6875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28 官厅镇 316平方米,修建县乡公路19千米,三面水泥浇灌沟渠300千米,处理危险水库3座,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12000亩,水利化程度达60%。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通电率达100%。全镇通车里程189千米,其中水泥公路达31千米,弹石路、泥结石公路173千米,实现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村村通公路。固定电话用户1539户,移动、联通通信覆盖率达80%以上。小集镇建设突出猛进,投资800多万元,对占地250亩的小集镇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造,新建三条街道和农贸市场,架设路灯32盏 ,栽种行道树,街心花园矗立着“-”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巨幅宣传画。新老区的市政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整个小集镇集古林、现代、实用为一体,既小巧玲珑又功能齐全。 -文化教育 官厅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建筑总面积36786平方米,其中钢混结构校舍面积28316平方米,占总校舍 的77%。2003年,全镇有中学1所,教职工80人,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84人;小学11所,办学点42个,教职工345人,在校学生3653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8%;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113人。1998年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特色产业 2006年,官厅镇烤烟种植11326.7亩,实现烤烟总产162.79 万公斤,上等烟比例达70.42%,均价11.92元/公斤,烟农收入2024万元,户均收入6448.5元,创税收388.26万元,烤烟支柱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镇域内有丰富的石膏、铅、锌、金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团脑、苍台、牛滚塘、乌梅四个村委会,现以开采牛滚塘矿区为主。2006年有镇办、村办、联营、私营等矿山企业37个,从业人员7430人;企业全年总收入47215万元,增加值14771万元;全镇企业完成工商各税859万元。全年生产原铅锌矿33.9722万吨,石膏矿40087吨,锌精矿6225吨,铅精矿4645吨,石料5392立方米,采白沙192万立方米,水泥空心砖129万块。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47215万元,增加值14771万元。 |
该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县委、政府实施旅游带动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地区,地处建水县以西,位于泸江河上游,东接临安镇、南庄镇,南连青龙镇,西邻石屏县坝心镇,北与甸尾乡相连,南北长度为14.15公里,镇政府驻黄龙寺风景区。
资源环境 地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无霜期360天,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 截至2006年,总面积144.81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7.5万亩,耕地22154亩。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铅锌矿、钛矿、粘土、石英石(砂)、石灰石等,具备发展质地良好的建筑生产用材条件。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龙桥、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遗产保护名录——团山民居群、黄龙寺风景区、“打响武装解放建水第一枪”的乡会桥起义旧址、谢家湾温泉等。 人口分布 截至2006年,辖10个村委会,58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9222户34982人,其中农业人口32600人,占总人口的93%,居住着彝、傣、哈尼、壮等15种少数民族。 区位交通 镇内交通十分便利,蒙(自)宝(秀)铁路、国道323线、鸡石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实现村组通公路。 经济状况 该镇按照“强工业、兴旅游、优农业、建小镇、重科教”的发展思路,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措施具体化,奖惩分明化,效益最大化,夯实基础求发展、培植财源促增长、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的步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833亿元,增长17%,其中:工业总产值1.94亿元,增长23.2%,农业总产值8433万元,增长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6万元,增长10.4%;财政收入376.4605万元,增长9.57%,财政支出390.4万元,增支3.04%,达到收支平衡;信用社存款余额8218万元,增长11.4%,贷款余额3816万元,增长3.5%;农村经济总收入3.8504亿元,增长25.4%;农民人均纯收入2440元,增长11%。[1] 医疗卫生 该镇卫生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6年底,建有镇卫生院一所,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村卫生所9所,建筑面积为540平方米;另有个体诊所7所,有卫生院在职人员14人、乡村医生17人、其他从事医务的工作人员7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镇政府距离镇卫生院2公里。建有公厕40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个。开展镇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的卫生管理网络,重点治理了城郊结合部、国道、村道两侧和村庄居民屋前屋后乱堆乱放柴草、垃圾等现象,做到环境清洁、秩序井然,镇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卫生意识明显提高。[2] 文化教育 截至2006年,全镇建有初级中学1所,省级农村成人文化技术试范学校1所,完小14所,寄宿制小学1所,教学点8个,其中1师1校教学点6个,民办幼儿园3所,129个教学班,校舍建筑面积达32043平方米,生均面积仅7.8平方米。拥有教职工320人,在校学生4178人。2006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辍学率0.03%,小学六年完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2%、辍学率0.47%;非文盲率100%,排出危房720平方米,小学毕业质量监测达县直属中学录取线的92人,超额完成指标37人;达县直属中学录取线下降20分以上的190人,超额完成指标55人;双科及格的311人,超额完成指标40人;双科190分及以上优生率13.9%,全县排名第一;进入全县前十名的18人。中学中考,建水一中正式录取7人,建水二中、三中、六中正式录取52人;西庄中学顺利通过州级督导评估,评定为优秀乙等学校;全面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享受教科书免费学生达1803人7.838万元;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006年共培训农民58期6750余人次。镇政府距离镇中学5公里,全镇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095 人,其中小学生3019 人,中学生1076 人。[3] 。 |
一、概况 青龙镇位于建水县西南部,地处东经102°43′,北纬23°23′。镇政府驻青龙街75号,距县城14千米。东接陈官,南至官厅镇,西与石屏牛街镇为邻,北与西庄镇接壤,总面积342.01平方公里,镇内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全镇辖老里硐、青龙、中寨、排楼坡、业租、水塘寨六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55个村民小组。至2003年末,全镇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2人,汉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总人口的59%,其他少数民族130人。青龙镇地处半山区,少数地区为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年均温20℃。平均年降雨量8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温差较大,雨量多分布在水塘寨村委会一带。全年有霜期45天。主要河流有塔冲河,经中寨、排楼坡、青龙3个村委会,流入天华山水库。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前,青龙镇发展缓慢。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青龙镇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在“稳粮、强烟、抓林果、兴畜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以小集镇建设带动个私经济发展”的经济思路下,镇党委、政府积极发展烤烟、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2003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45849亩,其中水稻种植7000亩,包谷种植5600亩,薯类种植2000亩,烤烟种植7400亩。粮食总产7618吨,人均有粮517千克。2003年种植烤烟7400亩,收购20000担,收入1115万元。调整农村产业结以来,青龙镇注重了林果业与养殖业的发展。2003年以来共种植酸甜石榴6000亩,脐橙1013亩,连片种植优质包谷种籽共计936亩,日本萝卜400多亩。2003年全年大牲畜存栏7438头,出栏754头;生猪年未存栏6276头,肥猪出栏10078头,;家禽出栏58000只,出栏35150只;羊出栏1856只,出栏677只;全年完成牛冻精改良311头,产犊34头;种植黑麦草150亩。由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有了提高。根据2003年统计,实现财政总收入28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5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5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0元。 |
南庄镇位于建水县境中部,为多平坝,少山区的坝区。东接面甸镇,南连临安镇,西毗甸尾乡,北靠李浩寨乡,总面积191.4平方公里。全镇辖小龙潭、小新寨、余官冲、南庄铺、小营、李伍、大寨、罗家坡、羊街、干龙潭10个村委会,共80个自然村15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8991人,居住着汉、彝、傣等六种民族。 在建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班子按照镇第八次-会确定的“抓机遇、打基础;兴科教、建支柱;调结构、培财源;保稳定、促发展”的思路,团结、凝聚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 “ - ”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镇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可喜局面。 2003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 10553.4 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 8448.4 万元,财政总收入 253.5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20元。 南庄镇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产,是素有“红玛瑙”之称的酸甜石榴主产区,也是建水糖料基地和商品猪生产基地。盛产柑桔、酸甜石榴、黄瓜、鱼腥草、小米辣等名特优产品,并推广种植优质水稻、优质甜橙等新产品,将粮食、烤烟、甘蔗、水果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烧豆腐以特有的色美、味香远销省内外。 南庄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邮电通讯发达。省道晋思线和新建通(海)——建(水)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泛亚铁路在全境内贯穿。除大寨村委会公路在建设外,其余村委会都相继修通了乡村公路。有移动(联通)电话基站4座、小灵通基站8座,手机网络信号覆盖全境。 南庄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素有“云龙毓秀”之誉佛道合一的滇南名山——云龙山和集灌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绵羊冲度假村及具有优美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万亩石榴园,为各方宾朋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民族文化资源有闻名全县的汉族传统的舞龙、舞狮,彝族的烟盒舞、傣族的祭龙等民间文化。其中,以镇政府组织的百人龙狮队最为瞩目,曾经代表建水县参加过 2003年州人大运动会、州政府回迁蒙自等重大节日庆典活动。 |
一、概况 岔科镇位于建水县东部,东与开远市接壤,南接面甸镇,西连南庄镇、李浩寨乡,北邻利民乡、盘江乡。地处东经102°53′-103°9′之间,北纬23°46′-23°54′之间,镇人民政府驻地岔科街子村,距县城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公里。全镇辖岔科、白云、阻塘子、二龙、白土、阿朋、庄寨、长田、初达九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6058户23967人,农村户数5971户,农业人口23381人;镇区213户937人,人口密度8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率3.31%,计划生育率为98.41%,主要民族有汉族、彝族、苗族。 全镇属于冲沟半山区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18.5o8C,年平均降雨820毫米,平均降雨90天,年平均日照2750小时,最大风速22米/秒。岔科属冲沟半山区,全镇最高点为一碗水坡头,海拔2136米,最低点上初达,海拔1227米,高低相差909米。镇内河流均属南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红泥田河和岔科大河。年平均流量0.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旱季无水。岔科河发源于白云村委会白茨达村,东流至盘江乡辽远村委会汇入南盘江,长40公里,集水面积28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其中王凤庄至白打坎一段为季节性枯水河。自然灾害频繁,矿藏资源贫乏,动植物品种繁多,主要野生动物有麂子、穿山甲、野猪、野鸡,猫头膺等,出产鸡棕等野生菌,水资源年平均流量为0.46亿立方米。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 建国初期,岔科镇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全镇紧紧围绕“近抓烟、远抓林,多轮驱动,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培植烤烟支柱产业,着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生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
现行的曲江镇是200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曲江镇和东山坝乡合并而成,行政区域面积358.91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147个自然村,212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68143人,农村经济总收入31037.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6442万元,财政总收入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8元。 曲江镇地处石屏县、通海县、华宁县三县交界处,镇政府驻地新街村,南距建水县城38公里,距州府蒙自118公里,北距通海县城24公里,距昆明176公里,是北上昆明、南下建水、河口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优良,有建水县“北大门”之称,是建水县乃至红河州实施内联外引发展地区民族经济的战略要地和重口。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部为曲江、东山两个坝子,平坦肥沃,母亲河--曲江大河由西向东,穿流曲江坝子而过。境内居住着汉、彝、回、傣等七万多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境内气候温和,历史以来以盛产水稻、甘蔗、蔬菜而著名,是省内不可多得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随着生产的发展,曲江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特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曲江呈现出了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 展翅欲飞的曲江镇将以“绿色经贸强镇,全国重点小城镇”为目标,以“团结稳定,开放繁荣,城信文明”为形象,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实拼搏”为精神,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勇前进!!.。 |
一、概况 面甸镇位于云南省建水县东部,1999年撤乡设镇。面甸镇地跨东经102°57′—103°06′,北纬23°15′—23°20′,总面积336.6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委会,下设95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所在地设在面甸村民委员会,距县城24公里。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37468人,其中:农业人口 36384人,占97%。境内主要居住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5 %。镇域内海拔2017—1170米,气温24.8 ℃—13.8℃,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无霜期305天。属南亚热带气候。 二、经济社会发展 全镇紧紧围绕“一大目标(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发挥三大优势(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三个建设(农业基础、生态环境、小城镇建设),巩固五项传统产业(粮、烟、蔗、猪、葱),建立两个新支柱(以万亩无公害优质脐橙为代表的水果产业、以煤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非公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200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4万元,粮食总产146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961元,农民人均有粮240千克。面甸镇是建水县的农业大镇,2003年,全镇种植粮食作物 46681亩,推广优质水稻种植9000亩,杂交包谷立体规范种植6000亩。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烤烟5291亩,收购12300担,中上等烟比例达到98%。种植甘蔗7670亩,工业入榨量2.47万吨。种植洋葱11500亩,产量2.87万吨。 面甸洋葱经省农业环保站鉴定,已获得“无公害”蔬菜-认证,远销东北及广东,还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地。面甸镇是县内主要的生猪基地,年生猪存栏29522头,出栏34300头,出栏率达到116 %。 近两年,全镇重点培育脐橙产业,现脐橙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其中连片种植4000余亩,现已挂果的有350 亩,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乡镇企业主要有面甸选厂,面甸砖厂,兴旺砖厂,红星煤矿,庄户汽车运输公司,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达8834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45户,从业人员1290人。 |
一、概况 普雄乡位于建水县东南部,距县城52公里,普雄乡国土面积256.36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02°56′14″至东经103°8′00″,北纬23°24′40″至北纬23°35′25″,属于山岭重丘地貌。乡境东南面与个旧市的倘甸乡、乍甸镇贾沙乡接壤,西面与本县临安镇、坡头乡相连,北面紧靠面甸镇。东北部地势较为平缓,西部和南部山势高大多狭窄深谷,温差变化大。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3℃,年平均气温15℃。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全年有霜期20天左右,属建水县南部的中寒山区。境内最高海拔2503米(四角山)、最低海拔1271米(龙岔仓房1340米),自然村分布在海拔1340-2170米之间。区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 普雄乡辖普雄、纸厂、龙岔、七棵树、万家庄、他腊六个村委会,共46个自然村。2003年末全乡总户数2993户,总人口1236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全乡有耕地面积25764亩,其中水田6499亩,旱地19265亩。主要居住着汉、彝、哈尼、苗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是全县的山区少数民族杂居乡。 二、经济社会发展 普雄有历以来,由于受地理、交通、区位限制,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上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群众沿袭着落后粗放的耕作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普雄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立足本乡实际,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依靠资源开发。重点培植农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在历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的艰苦努力下,经过全乡人民的不懈奋斗,全乡各项事业和经济迅速得到发展。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653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692万元,财政收入141.22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16元。 普雄乡依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按照科学规划的原则,创新发展思路,搞好山区综合开发。重点培育农业,其次是发挥矿产资源、文化资源优势,改善普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巩固普雄乡最广大人民的利益。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692万元,财政收入14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6元,全乡粮食总产6531吨。 普雄乡以强化农业基础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抓死烤烟、甘蔗重要支柱,突出矿业、畜牧业支点。 |
李浩寨乡位于建水县城北部,距县城27公里,东经102°44’52”-102°54’57”,北纬23°46’17”-20°54’11”。东邻利民、岔科, 南接南庄镇,西连甸尾乡,北同曲江镇毗邻。全乡总面积146.46平方公里,辖李浩寨、冷水沟、小旷野、里长营、勒白、野马、温塘7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73个村民小组,4746户。乡政府驻地李浩寨村委会。省道晋思线,通建公路穿越乡境内冷水沟、李浩寨、里长营、野马4个村委会,交通便利。2008年来,全乡总人口16775人,其中农业人口16666人,占总人口的99﹪,境内居住着彝族、回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为4825人,占总人口的29﹪, 全乡共有耕地9472亩 , 其中水田8715.18亩。海拔在31米至32米之间,平均海拔1778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平湿分明,无霜期300天,年平均气温18.5°C,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 |
一、概况 坡头乡位于红河中游北岸,建水县南部,地跨东经102°47′——102°58′,北纬23°13′——23°30′之间,东邻普雄乡并与个旧市接壤,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接官厅镇,北连陈官镇,总面积317.04平公里。坡头乡辖11个村委会,76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5332户238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9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比为:96:4 ,人口密度75.2人/平方公里。耕地承包面积19874亩,其中水田8150 亩,旱地11724亩,土地详查耕地面积74886.3亩,有彝、汉、哈尼、傣、苗等五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2%,其中主体民族彝族12092人,占总人口的50.7%,哈尼族4734人,占总人口的19.9%,傣族784人,占总人口的3.3%,苗族522人,占总人口的2.2%,汉族5685人,占总人口的23.9%。北回归线贯穿乡镜,属典型的深切割中、低山地形,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乡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在北部五老峰,海拔2515米,最低点在南缘红河边阿土村,海拔230米,年均气温16.5℃,最高气温35.7℃,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12万元,乡财政收入148万元,粮食总产7608 吨,农民人均纯收入 1495 元,农民人均有粮328 公斤。 二、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坡头乡原名渣腊区,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区公所,1975年从渣腊搬迁到坡头,1987年撤区建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九五”期间,被列为全省506个、全州49个扶贫攻坚乡之一的坡头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认真实施“九五”扶贫攻坚计划,加大投入打基础,真情铺筑脱贫路,多方筹措资金4200多万元,实施了治水、改土、群众温饱、水、电、路、绿色扶贫、教育、文化、卫生、小额信贷对口帮扶等扶贫攻坚工程、基本实现了九五脱贫的战略目标,全乡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3404户16050人减少到220户1100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71.4%下降至4.8%。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打牢基础、建立支柱、调整结构、分类指导、科教兴乡、打好扶贫攻坚战”的经济发展思路,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蔗、烟、经济林果等主要支柱产业,发展非公经济。 |
盘江乡位于建水县东北部,南盘江上游西岸,地处东经103°01’40"至103°10’52",北纬23°55’00"至24°10’29",距县城92公里,属建水县最边远的山区乡。乡境东隔南盘江与弥勒县巡检司镇相望,南接开远市小龙潭办事处则旧村民委员会,西与本县利民乡毗邻,北与玉溪地区华宁县盘溪镇接壤,总面积226.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35亩(水田7997亩,旱地5328亩),耕地资源34万亩。全乡辖8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总人口11814人,其中农业人口11306人,占总人口的95.7%,境内居住着彝、回、傣、苗、哈尼五种少数民族,人口7764人,占总人口的65.7%。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182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19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866元,乡财政总收入168万元,总支出455万元。 资源状况:一是土地资源3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6.7万亩,耕地13235亩。二是矿产资源品种多。有铅、锌、锰、铁、钛、煤等矿产品,主要是钛铁矿储量约为1亿吨,铅锌矿储量7000万吨,铁矿储量8000万吨,锰矿储量5000万吨,煤矿储量150万吨,矿业开发具有较高的潜在优势。三是水资源丰富。拥有红河州最大的河流南盘江流经,最大流量约每秒1000立方米,最小流量约每秒100立方米,对水电开发有较好的水利条件。四是热能资源。年日照2200小时以上,无霜期325天,室外最高温度38摄氏度,室外最低温度3摄氏度,辽远村委会片区有天然“温室”的美称,适宜冬季农业的开发。旅游资源“南盘江漂流”开发价值极高,该景点沿昆河铁路线顺南盘江而下,自然景观奇特,风光秀丽,集“漂流、攀岩、温泉”为一体。 基础设施:一是交通设施建设。乡内8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修通了乡村简易公路;投入资金500万元,修筑盘江至利民弹石路面,盘江至岔科路段砂石路面,修建乡村公路28公里,维修乡村公路35公里。改善8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6000人的交通运输困难。二是水利设施建设。盘江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塘坝91个,总蓄水量223万立方米,泵站9台,可灌溉面积6700亩。三是集镇建设。完成总投资300万元,“一条大街,一个市场”集镇建设全面竣工,交易棚、交易场竣工投入使用,商品年成交额5000万元。 |
利民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北部,东与本县盘江乡接壤,东南部与岔科镇为邻,西南部与李浩寨乡相接,西与曲江镇为邻,北与玉溪地区华宁县华溪镇相毗邻,东西横跨距18.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4公里。
利民乡位于建水县北部,位于东经102°52′50″--103°5′8″,北纬23°52′12″--24°5′30″。东与盘江乡接壤,南与岔科镇为邻,西与李浩寨乡相接,西临曲江镇,北与华宁县华溪镇相毗邻。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95%以上土地是山地,森林面积27.5万亩。 - 乡政府位置
乡政府所在地水觅街距建水县城68公里。居住着汉、彝、苗、回、哈尼、傣、蒙古7个民族,2003年末,全乡总人口1375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3人,占总人口96.1%。计划生育率为95.05%。 - 行政区划
利民乡辖利民、清溪、清江、清泉、新建、新华、竹鸡河8个村委会,共72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 - 自然地理
利民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东部的暮阳山,海拔2296.6米,为建水第二大高峰,最低点是清江河谷,海拔1230米。境内较大河流主要有西北部的竹鸡河(属南盘江上游段)、大箐河、清溪河等,最后汇入南盘江,属珠江水系。境内山峦叠障,山高谷幽,四季葱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节和地形变化的影响,呈现出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立体气候特征。境内日温差较大,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年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17℃。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数1770—22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在850—11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可达305天。由于森林植被保护较好,且无工业“三废”污染,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质标准。 - 经济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九五”期间,全乡紧紧围绕“近抓烟,中抓果,远抓林”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烤烟支柱产业,积极培植优质梨、桔柑、甜橙等后续产业。加大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的科技投入与新品种的推广,2003年完成优质稻种植2650亩,其中优质杂交稻完成1100亩,优质粳稻1550亩,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5430吨,人均有粮394.9 公斤;烤烟12050担,上等烟比例为62.1 %,单价为11.67 元/公斤,实现税收140.7万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900万元,工业产值1661万元,农业产值24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0元,实现财政收入169.6万元,使利民乡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续健康的发展。 至2003年,全乡共种植优质梨9000多亩,种植柑桔5000多亩,建沼气池100多口,退耕还林1650亩,共植树3.5万株,小二型水库一座,小坝塘十三座,小水窖380多口,年畜水量15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1700多亩。全乡80%人口已用上自来水。至2003年底,全乡共完成水利工程81件,新建人畜饮水工程7件,解决1738人饮水困难。修复水毁河堤830米,疏通河道1000多米。 全乡现有中学一所、完小11 所,教学点19个(其中一点一校教师的有16个)。初中有在校生627人,共12个教学班,有教职工39人,代课教师2人。小学共有101个教学班,在校生1521人,有教职工153人,代课教师35人。全乡现有小学学龄儿童139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3%,有适龄少年745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0.13%。在校生巩固率为99.2%,校点危房改造486 平方米。 2002年乡卫生院有病床7张,B超机一台,卫生技术人员10人。全乡全乡有乡村医疗点8个,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3人,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100%。婴儿死亡率比五年前下降6%。有97.2%的自然村拥有-地面接收机。有文化站一个。 - 基础设施建设
全乡共有国土面积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万亩,其中水田0.62万亩,旱地0.72万亩。宜林荒地12.9万亩。土壤以红壤为主,有部分沙壤、白壤。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洋芋、萝卜、甘蔗等经济作物以及桃李、梨、柑桔、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经济收入来源于烤烟、粮食、柑桔种植。森林面积18.6万亩,覆盖率达65%,植物种类有丰富的中草药和野生可食用菌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二保护动物原鸡、锦鸡、岩羊、水濑、穿山甲等。境内矿产主要有锰铁、铅锌等矿种。锰储量24万吨,铅锌矿10万吨。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至2003年底,全乡已有县道37公里、水泥路面13公里、弹石路面8公里、乡道75公里。水觅至曲江镇12公里水泥路面工程已于1999年建成通车。至盘江8公里弹石路已于2004年3月通过验收通车,大大加强了利民乡与开远、弥勒交通联系。投资120万元的利民清江村通往华宁县华溪镇的甫江大桥已今年5月通过验收,使利民乡与华宁县的大通道基本形成。目前全乡八个村委会均已通公路,90%村小组已汽车。投资41.5万元的清泉10公里弹石路正在修建中。 已实行全乡村村通电,2004年初全乡农村电网改造第二期工程完工。全乡已全部开通程控和无线电话,基本达到了村村通电话。目前全乡程控电话用户有230户,无线电话有133户,2002年底,移动公司已开通了覆盖利民乡的网络。投资160万元乡政府综合办公、投资19万元清泉小学教学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投资20万元竹鸡河小学搬迁工程也于启动。乡政府所在地水觅街建有6000多平方米的集贸市场一个、一所中学、一所完小、一所乡级卫生院、一个幼儿园等基础设施,现已成为了利民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
甸尾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市建水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甸尾村,距离县城28公里。.
乡境东与南庄镇接壤,南与西庄镇相接,西与石屏县毗邻,北与李浩寨和曲江镇相连。总面积15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15.4亩,占总面积的5.7%,其中水田8475亩,旱地6240.4亩。全乡辖甸尾、铁所、马黄田、跃进、高楼寨、黑箐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62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9个世居民族。最高海拔2061米,最低海拔1535米,平均海拔1789米。地处半山区,地势西北稍高,东南偏低,全乡为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度,年平均降雨量890—1040毫米,无霜期296天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森林覆盖率达48.8%。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脱毒洋芋、小米辣、鱼腥草等。[1] -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5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141万元,畜牧业收入281万元,年内出栏肉猪4079头,肉牛117头,鸡、鸭、鹅共15929只。渔业收入11万元,林业收入18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99万元,工资性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4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4万元。农民收入以小米辣、烤烟等为主。[2] - 人口情况
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13548人,其中,农业人口 13182人,占总人口的94.8 %。境内居住着汉、彝、哈尼、傣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5576人,占总人口的40.1 %。[3] -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2月,全乡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4251人。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7所,村小2所,一师一校校点2个。该乡中学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49人。教职工40人,其中专职教师33人,职工3人。小学有45个教学班,适龄儿童在校生1288人,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职工8人,行政人员10人,代课教师4人。[4] - 民族风俗
彝族烟盒舞的历史 彝族烟盒舞,历史悠久,套路繁多,千百年来在滇南地区广泛流传,单是建水、石屏两县流行的不同跳法、不同舞蹈就达一百八十余个。它不仅有众多的集体的自娱性的圆圈舞套路,而且有大量的双人舞、三人舞等表演性的舞套,有许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彝族人称“烟盒舞”为“则比”,意即跳鼓。汉语俗称“跳乐”或“跳弦”。烟盒舞的每个舞套都有其所表现的独特的生活内容,且表现形式极为广泛,在民族舞蹈中实为罕见.如反映生产生活类的舞套:“踩谷种”、“榨甘蔗”、“种黄瓜”、“掼谷子”、“麻老秧谷”、“打草”、“犁地”、“划小船”、“打石头”、“拿鱼”、“放羊”、“扯水”、“搓绳子”、“打草鞋”、“夹火钳”、“摔跤”、“梳头”、“端簸箕”、“抠黄鳝”、“撵秧鸡”等;表现习俗的舞套:“死人拉尸”、“立神主头”、“哭坟”等;表现敬仰人性的舞套:“老人家”、“肃小依勒”、“阿眯若得果西”等;表现战争的舞套:“老将拔刀”、“打开个旧厂”等;更有表现动物形象、习性的舞套:“斗蹄壳”、“鸳鸯戏水”、“鸳鸯断水”、“鹭鸶拿鱼”、“鹭鸶过埂”、“猴子搬包谷”、“公鸡打架”、“癞-扳跤”、“螃蟹搬家”、“小蚌壳”、“老鹰晒翅”、“鸽子渡食”、“豺狗撵麂子”、“猛虎扑羊”、“苍蝇搓脚”、“长虫扭腰”等,可见彝族烟盒舞体系庞大,舞套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民族舞蹈中一种罕见的舞蹈。彝族烟盒舞作为一种艺术,歌舞结合,形式多样,且具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可以不需要专门的乐器伴奏。烟盒舞的每个舞套都有一支专门的歌曲,参加舞蹈的人数不论多少,嘴里唱起歌子,合上歌曲的节拍,大家凑合到一起,围成圆圈,拍着手掌就可以甩手出脚,翩翩起舞。歌词反复延续,带动舞蹈动作连续进行,一直跳到疲累为止。 烟盒舞的独特之处 “烟盒舞”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以“烟盒”为乐器,自行伴奏,翩翩起舞。“烟盒”是抽烟的人用来装烟丝的一种器物,平时用来装毛烟丝,舞蹈时,抖去毛烟,将雌雄两片(当地称“扇”)分开来,左右手各扣上一片,用手指在意内弹动,发出清脆的“侉!侉!”的声音,以代替传统的伴奏乐器——鼓,自行为舞蹈伴奏。舞蹈者手持烟盒,边弹奏边舞蹈,所谓“烟盒舞”也因此而得名,这种以烟盒伴奏舞蹈的方式,可以说是烟盒舞所独有的艺术特征了。 烟盒舞的舞姿、动作 彝族烟盒舞的舞姿、动律,与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其所固有的民族性格有直接关系。彝族人民具有纯朴、诚实、忠厚、豪爽和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反映在舞蹈艺术上,手和脚的动作比较多,节奏鲜明,动律感强,舞姿独特,热情奔放,处处显露着山地农耕民族充满生活气息的古朴的艺术美和劳动者的形象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彝族烟盒舞的手位动作,主要表现了挑担子、使用锄头、镰刀、斧头进行劳作和使用掼盆、棍进行谷物脱落、加工等动作,再经过提炼、加工、抽象变形而成,因此,不仅形象美,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手位,按部位分可分为低位、平位、高位、侧位和后位。 彝族烟盒舞脚上的动作特多,此为彝族烟盒舞的又一大特征。基本步法有:合脚、过堂、小蹬步、崴崴步、跑跳步、斗脚步、库水步、踩堂、盖腿后垫步和右小腿盖蹁步等十种舞步。全都是从彝族群众生活动作生产劳动的动作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彝族烟盒舞动作变换众多,舞姿别具一格,动律感强,节奏明快,手、脚、身形在舞蹈中都能发挥出独到的作用,具有独到的、较强的表现力。[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