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果洛州各县区情况介绍

果洛州各县区情况介绍

玛沁县[MaQin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东南部,州境北部,县府驻大武镇。人口3.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6%。面积1.3万平方公里。辖1镇、10乡。魏晋、南北朝属党项羌驻牧地,唐设“羁縻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1952年玛沁地区解放,1957年设置玛沁县。

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上游的山原、河谷地带。境内河流众多,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县境西南和东北边缘。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青藏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3.9℃,年降水量420560毫米。矿藏资源有铜、铁、砂金、煤等,还有雪豹、棕熊、白唇鹿、马鹿、岩羊、猞猁、红狐、雪鸡等野生动物和雪莲、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野生药用植物。工业以皮毛、乳品、肉食品加工为主,牛肉干近十年来多次在省、国家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和金奖。肉联厂生产的清真牛肉远销阿拉伯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等。青(海)川(四川)

公路穿境,交通便利。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民族中学2所,普通中学1所。县府驻地构成有线电视网络,10个乡均设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有州、县属医院4座。境内有清代古建筑拉加寺,是黄河上游一大名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军功乡水磨沟鱼化石为省级重点化石遗址保护区。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1993年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于“全省双拥先进单位”称号。

自然资源

已探明矿产有铜、金、银、钴、硫和沙金及其它稀有金属矿储量4676万吨,潜在价值60亿元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有近13万亩的原始森林和30万亩灌木林,有相当高的取材率。冬虫夏草、贝素养、秦艽、黄芪等十几种药用植物遍布全县,其中冬虫夏草年生产力达1000公斤以上,远销国内外。改革开放以来,该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总值达4625万元,各类牲畜存栏数600016头只,出售牲畜8.5万头只,农牧业合作经济总收入5446万元。草原基本建设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能源、交通、通讯设施完备,投资环境良好。为加快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开门建县,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宽松有序理想的投资环境已初步具备,您将面临极好的机遇。

经济发展

到2000年底,全州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917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9415万元,年均递增6.7%。工农业总产值18960万元,年均递增1.8%。农牧业总产值13940万元,年均增长2.3%;牲畜存栏253万头(只),比“八五”末减少18.6万头(只),年均下降1.4%;母畜比例、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比“八五”末提高3.8、8.2、5.2和5.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2785吨,油料100吨,分别较“八五”末增加420吨和40吨,年均递增3.3%和10.8%。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834万元,建成防灾基地崐8606户,围栏草场232万亩,暖棚67万平方米,定居牧户5414户。工业总产值4750万元,较“八五”略有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省管项目)累计完成44856万元,较“八五”增加20256万元,增长221.4%,年

均递增15.2%。其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州内公路建设完成投资0.8亿元,较“八五”增长172%。新建公路380公里,改建公路338公里,整治路线2条61公里,增加干线油路76公里,建设桥梁52座,并使雪下、老门等断头公路连网,打通了达日至色达、玛多至麻多等出口公路。省道101线宁果公路贵德至大武段已于1999年10月提前一年实现黑色化。到2000年,全州共有公路36条(段),通车里程达2592公里,有35个乡(镇)通等级公路,115个牧委会通简易公路。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00万元,年均递增3.7%。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1301户,从业人员2311人,注册资金2736万元,各类市场成交额6600万元,均比“八五”末有较大幅度增崐加。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01元,比“八五”末增加404崐元,年均递增7%,全州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2754户12858人减少到1999年的619户2729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50元。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州现有各类学校86所,其中中专2所,中学15所,小学69所,在校学生1277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4%,牧民子女入学率达80%,巩固率达95%;科技推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州共有各类各级科研机构45个,有科技人员200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155项。“22526”科技示范工程已于去年顺利通过验收;州上有民族歌舞团,州县有电视台、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全州51个乡(镇)中45个乡(镇)有电视差转台,部分牧委会、牧民也可收看到中央台的节目;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州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4个,有各类医务人员947人,病床507张,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州总人口为130664人,比“八五”末增加66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8‰。

行政区划

玛沁县原辖2个镇、7个乡: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昌麻河乡、优云乡、当洛乡。2006年8月,玛沁县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

历史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属党项羌驻牧地,唐设“羁縻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1952年玛沁地区解放,1957年设置玛沁县。

2000年,玛沁县辖1镇、10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77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大武镇12869大武乡2925拉加乡5499军功乡3815东倾沟乡1804雪山乡1558下大武乡1539优云乡2132当洛乡1787当项乡1226昌麻河乡624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

2001年底,玛沁县辖2个镇、7个乡,31个牧委会。

大武镇 驻大武。

拉加镇 驻拉加,辖11个牧委会(史肉欠、赞根、哈夏、俄合科、台西、拉德、也合恰、加思乎、麻什堂、赛日托、曲哇军功)。

大武乡 驻桑多,辖3个牧委会(江钦、哈龙、日近)。

东倾沟乡 驻曲如麻堂,辖2个牧委会(当前、东柯河)。

雪山乡 驻尕茶多,辖2个牧委会(阳柯河、阴柯河)。

下大武乡 驻雪前多,辖3个牧委会(年扎、清水、尼青)。

昌麻河乡 驻昌麻河,辖2个牧(茶藏、血麻)。

优云乡 驻中心站,辖3个牧委会(优曲、德尔当、阳桑)。

当洛乡 驻当洛,辖5个牧委会(格雅、加布青、岗龙、坎巴、查切)。

乡镇简介

【大武镇】 位于县境东部,州、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80平方千米。辖区暂未设居委会。1984年建镇。

【大武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面积1814平方千米。辖-、哈龙、日近3个牧委会。1957年设大武区,1958年设前进公社,后更名为大武公社,1962年改设大武乡,1969年恢复大武公社,1984年改设大武乡。

【军功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6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22平方千米。辖麻什堂、赛什托、曲哇军功3个牧委会。原属海南州同德县河南公社,1960年划归玛沁县,1962年由河南公社析置军功乡,1969年改设军功公社,1984年复设军功乡。

【拉加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604平方千米。辖赞根、思肉欠、台西、哈夏、也合恰、欧科、加思乎、拉德8个牧委会。原隶属海南州同德县河南公社,1960年划归玛沁县,1962年由河南公社分设拉加乡,1969年改设拉加公社,1984年复设拉加乡。

【东倾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1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780平方千米。辖东柯河、当前2个牧委会。原属大武公社的一个大队,1962年改设东倾沟乡,1969年改设东倾沟公社,1984年复设东倾沟乡。

【雪山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4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351平方千米。辖阴柯河、阳柯河2个牧委会。原属海南州兴海县,1958年归玛沁县,设雪山公社,1962年改设雪山乡,1969年改设雪山公社,1984年复设雪山乡。

【当项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4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659平方千米。辖看巴、查切2个牧委会。1958年设赤当洛区,后改设红旗公社,1960年由改设当项公社,1984年改设当项乡。

【当洛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76平方千米。辖格雅、加布青、岗龙3个牧委会。1961年由当项公社分设当洛公社,1984年改设当洛乡。

【昌麻河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1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1152平方千米。辖茶藏、血麻2个牧委会。1962年由雪山公社分设昌麻河乡,1969年并入优云公社,1985年复设昌麻河乡。

【优云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476平方千米。辖优曲、德尔当、阳桑3个牧委会。1961年设优云公社,1984年改设优云乡。

【下大武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641平方千米。辖年扎、清水、尼青3个牧委会。1962年由大武公社分设下大武乡,1969年改设下大武公社,1984年复设下大武乡。

人名

玛沁,博尔晋孙。父本讬辉,博尔晋长子。官牛录额真,兼都察院理事官。崇德三年,以摆牙喇甲喇章京从贝勒岳讬伐明,自墙子岭入边,明蓟辽总督吴阿衡以马步兵六千来援,玛沁与劳萨等率兵击败之,获其马及炮。六年,从围锦州,败敌于松山。顺治初,从入关,破流贼,授牛录章京世职。五年,擢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七年,恩诏加半个前程。寻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征湖广,至衡州,疾,卒。无子,以兄子康喀喇袭。

班玛县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总面积6452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班玛县辖1个镇、8个乡:赛来塘镇、多贡麻乡、马可河乡、吉卡乡、达卡乡、知钦乡、江日堂乡、亚尔堂乡、灯塔乡。县人民政府驻赛来塘镇,距州府驻地315千米。邮编:814300。代码:632622。区号:0975。拼音:BanmaXian。唐代以前属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师府辖,明属朵甘思宣慰使司地,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清属宗教文化

下郭罗克百户地。青海建省后曾隶果洛行政督察区、白玉设治局。1955年建班玛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州。

地理概况

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温2.4℃,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气候条件

省资源开发重点县,州经济开发实验基地。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县府驻莫巴乡(赛来堂),距州府驻地315公里。人口1.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6376平方公里,辖10乡。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温2.4℃,极端最高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29.7℃,无绝对无霜期。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砂金,另有天然森林1.3万公颂。工业以采金、畜产品加工为重点。农牧兼营,以牧为主。畜牧业以牧养牦牛、藏系羊为主。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
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与果洛州其他各县相比,班玛县平均海拔4093米,低于州内其他各县。由于海拔较低,加上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巴颜喀拉山的支脉仁玉山横贯东西形成群山环抱的盆地地形等原因,造成了县内独特的“小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2.4℃,气候条件好于州内其他各县。同时,境内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年蒸发量1281毫米,年降水量仅次于久治县,为全省第二。夏秋季的班玛,青山绿水,气候湿润,景色分外迷人。因此,班玛县也素有“果洛小江南”的美称。

甘德县[GanDe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中部,东邻甘肃省。县府驻东吉乡(吾勒)。距州府驻地88公里。人口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7046平方公里。辖8乡。

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

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

自然地理

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地带,阿尼玛卿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年均温-2℃,年降水量550毫米。矿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动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驴、黄羊、岩羊、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大黄、秦艽等。

社会发展

工业以水电、农牧机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牧养绵羊、山羊、牦牛、马等牲畜。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设普通中学、民族中学,乡设寄宿小学,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所。

旅游资源

境内有建于清朝中叶的夏日乎寺院,寺内壁画和雕刻艺术造型精美,藏有“甘珠尔”等藏文经典、佛教史料书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艺术珍品。

乡镇简介

东吉乡[DongJi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县府驻地。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还有汉、土、回等民族。面积710平方公里。辖当成、目日、阿隆、东吾、安木掌5个牧委会。1954年建东吉区,1959年改为多卡公社,1962年设东吉乡,1969年设东吉公社,1984年改设东吉乡。地处西柯曲(河)谷地,柯曲(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

上贡麻乡[ShangGongMa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6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旺日乎、哇英、隆亚、杂加隆、珠合隆5个牧委会。1956年设上贡麻区,1959年设上贡麻公社,1962年设上贡麻乡,1969年由复设上贡麻公社,1984年改设工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花(石峡)吉(迈)公路穿境。

下贡麻乡[XiaGongMa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俄尔金、折合血、龙恩、索合青4个牧委会。1956年设下贡麻区,1959年设下贡麻公社,1962年设下贡麻乡。1969年复设下贡麻公社,1984年复称下贡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柯曲贡麻河流经境中。以畜牧业为主,养植牦牛、藏系绵羊、马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柯曲乡[KeQu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896平方公里。辖达协、曲纳合、德肉、德里尖4个牧委会。1959年设柯曲公社,1984年改设柯曲乡。地处东、西柯河之间的山地、沟谷地。矿藏有岩金。以牧业为主,养殖藏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县乡公路通达。

岗龙乡[GangLong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6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岗龙、科拉、隆木其、恰不将4个牧委会。1962年设岗龙乡,1969年设岗龙公社,1984年改为岗龙乡。地处山原、河谷地,黄河流经境南。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牦牛、藏系绵羊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羌活等名贵药材。县乡公路通达。

青珍乡[QingZhen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44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232平方公里。辖青珍、隆尕日、直尕日、青珍秀麻、直合麻、曲哲6个牧委会。1962年设青珍乡。1969年设青珍公社,1984年改设为青珍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矿藏主要为金,青珍公玛金矿,被列为全省资源开发重点项目。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和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大(武)达(日)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江千乡[JiangQian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72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面积697平方公里。辖隆吉、恰曲纳合、叶合勒、西隆4个牧委会。1958年设江千公社,1962年改为江千乡,1969年复设江千公社,1984年改设江千乡。地处东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带。境内资源主要为煤,兴办的324煤矿是全县第一家乡镇企业。以畜牧业为主,养殖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等野生药材。县乡公路畅通,交通便利。

下藏科乡[XiaZangKe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与甘肃省毗邻,距县府驻地120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710平方公里。辖丹库、江千、洞索、科赛4个牧委会。1962年由甘肃省玛曲县划入甘德县,并设下藏科乡,1969年成立下藏科公社,1984年改设下藏科乡。地处东柯曲(河)谷滩地,东柯(河)流经境中汇入黄河。以畜牧业为主,养植藏系绵羊、牦牛等,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甘德县辖8乡,县府驻吾勒(东吉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4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上贡麻乡2259下贡麻乡2920东吉乡2296柯曲乡2185岗龙乡3074青珍乡4159江千乡2569下藏科乡3846吾勤未批镇2186。

地处青海省的达日县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南部,南与四川省为邻。总面积15385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04年)。人口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4%,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吉迈镇,距州府驻地140千米。邮编:814200。代码:632624。区号:0975。拼音:DariXian。

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为党项羌驻牧地,唐属“羁摩州”,后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辖地,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地,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右翼盟辖,后属上郭罗克百户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置和顺设治局(1946年撤销)。1953年设达日工委,1955年设达日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达日县辖10乡,县府驻吉迈(吉迈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35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吉迈乡2047上红科乡2601下红科乡2188桑日麻乡2184特合土乡1622建设乡2632满掌乡2523窝赛乡1700德昂乡2177莫坝乡1464吉迈未批镇3216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吉迈乡,设立吉迈镇;德昂乡政府驻地迁至查干沟口。

2001年底,达日县辖1个镇、9个乡,33个牧委会。

吉迈乡 驻吉迈,辖3个牧委会(普忙、垮里、龙才)。

窝赛乡 驻窝赛,辖3个牧委会(康巴、直却、依隆)。

德昴乡 驻查干沟口,辖3个牧委会(唐什加、莫哈、康降)。

满掌乡 驻木热贡麻,辖3个牧委会(木热、查干、布东)。

建设乡 驻建设,辖4个牧委会(撒那、才哇、达郎、刚巴)。

莫坝乡 驻莫坝,辖2个牧委会(塞尔钦、萨尔根)。

上红科乡 驻上红科,辖4个牧委会(尼勒、约根、热根、哈青)。

下红科乡 驻地浪多,辖4个牧委会(达色、色隆、旺阿、那尼)。

桑日麻乡 驻桑日麻,辖4个牧委会(红旗、向阳、东风、前进)。

特合土乡 驻特合土,辖3个牧委会(夏曲、科曲、库亚)。

乡镇简介

达日县辖1个镇、9个乡:吉迈乡、上红科乡、下红科乡、桑日麻乡、特合土乡、建设乡、满掌乡、窝赛乡、德昂乡、莫坝乡。

【吉迈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县府驻地。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1042平方千米。辖普芒、龙才、夸热3个牧委会。1962年设吉迈乡,1969年改设吉迈公社,1984年复设吉迈乡。

【上红科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96千米,南与四川省毗邻。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1905平方千米。辖哈尔青、尼勒、尼什多、尼那4个牧委会。1956年设红科区,1958年属红科公社,1962年分设上红科乡,1969年改设上红科公社,1984年复设上红科乡。

【下红科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相邻。距县府驻地106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面积1037平方千米。辖色隆、然森、达字、卓合拉4个牧委会。1956年属红科区,1958年属红科公社,1962年分设下红科乡,1969年改设下红科公社,1984年复设下红科乡。

【桑日麻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面积3139平方千米。辖赛杜、无乎哇、措隆、纳赛4个牧委会。1956年设桑日麻区,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2年分设桑日麻乡,1969年设桑日麻公社,1984年改设桑日麻乡。

【特合土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面积2015平方千米。辖夏曲、科曲、库亚3个牧委会。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2年设特合土乡,1969年改设特合土公社,1984年改设特合土乡。

【建设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614平方千米。辖萨纳合、才尔哇、乎热、卡热4个牧委会。1956年设建设区,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2年设建设乡,1969年改设建设公社,1984年改设建设乡。

【满掌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8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4%。面积1006平方千米。辖部东、麻日科、查日根3个牧委会。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2年设满掌乡,1969年改设满掌公社,1984年复设满掌乡。

【窝赛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2%。面积629平方千米。辖坎巴、直合却、依隆3个牧委会。1956年设窝赛区,1958年并入东风公社,1962年设窝赛乡,1969年改设窝赛公社,1984年改设窝赛乡。

【德昂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071平方千米。辖塘加、康隆、多拉3个牧委会。1958年设东风公社,1962年设德昂乡,1969年改设德昂公社,1984年复设德昂乡。

【莫坝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44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1905平方千米。辖赛尔钦、萨尔根2个牧委会。1958年成立莫坝公社,1984年改设莫坝乡。

自然地理

达日县境内地貌属巴颜喀拉山原区,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内分成长江支流的尼曲河、满掌河和黄河支流的夏曲、达日河、柯曲、尼曲几大水域。西北部山体较大,山坡较缓,山顶浑圆,滩地较开阔;东南部山体较长,山坡较陡。山脉倾向明显,山顶多呈条形凸凹状。

全县平均海拔4426m,最高峰位于桑日麻乡康浪源头,海拔5260m,最低点位于黄河流经本县终点的德昂乡与久治县接壤处,海拔3820m。

气候状况

达日县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深居内陆,属高寒半湿润性气候,除冷暖两季外,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冷季风大雪多,气候寒冷且持续时间长,达7~8个月,多有风雪灾害;暖季湿润但持续时间短,仅4~5个月。全县平均气温在-0.1℃~-3.5℃之间。年降水量560mm左右,多集中在6~9月。

由于复杂的地形条件,年平均气温的地域分布错综复杂,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南北温差达3.6℃。气候温暖的满掌乡地处本县东部,地势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为-0.1℃,地处南部的下红科年均温为-0.5℃。沿着巴颜喀拉山山脉走向,地势逐渐升高,桑日麻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出现了阶梯性分布,特合土年均温为-3.5℃,桑日麻为-3.7℃,莫坝为-3.4℃;达日县城附近,虽纬度偏北,但由于海拔较低,年均温为-1.2℃;沿着吉曲河,从窝赛到德昂地势逐渐升高,年平均温度降低,窝赛为-2.2℃,德昂为-2.8℃;沿着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达日河向北,地势逐渐降低,年均温分布逐渐升高,莫坝年均温为-3.4℃,建设为-2.0℃;巴颜喀拉山南麓,沿着尼曲河流向海拔逐渐降低,上红科年均温为-2.5℃,下红科为-0.5℃。

达日各地年降水量在486.9~666.5mm之间。因本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明显,孟加拉湾水汽沿西南气流进入境内,同时由于青藏高原本身的作用,造成这一带低涡和切变活动比较频繁,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也有利于气流的抬升作用,所以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受地形影响,也出现复杂的情况。首先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是高原上海拔高度越高,空气中水汽含量随高度减少,相应地降水量就越少;其次降水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山顶多,沟谷少。山地的降水和高原并不一样,一般山顶要比山下明显增多,一般这种趋势又与气流的温度、稳定度以及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因素有关。据国内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在一定高度下,年降水量一般是从山麓向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由于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减少很快,降水随高度增加反而减少,一般来说,在湿润条件下,降水量较大地区最大降水高度比较低,干燥气候条件下,降水量较少,最大降水高度较高。本县虽无实测资料,无法确定这一高度,但这种普遍规律保持不变。

植被土壤

植被

达日县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4800m以上为高山流石坡,4700~4800m为高寒稀疏植被,3900~4700m广布以多种嵩草为主的高寒草甸,简介如下:

(1)高寒草甸:为本县主要放牧草场。主要分布在3900~4700m左右的山地半阴坡、半阳坡、高山山顶及河谷滩地等高寒地区。植物优势种为小嵩草、矮嵩草、线叶嵩草、异针茅、委陵菜、蒿(ArtemisiaL.)、虎耳草等;主要伴生种有唐松草、大戟、毛茛、乳白香青等。平均每亩产鲜草181kg。

(2)沼泽化草甸:也为主要放牧草场。此类草场分布在海拔4100~4500m的河谷滩地、沟脑、阴坡、半阴坡等处。植物优势种有藏嵩草、矮嵩草、苔草、发草(Deschampsiacasepitosa)、长叶无尾果(Colurialongifolia)、花葶驴蹄草(Calthascaposa)等;主要伴生种有棘豆(Oxytropissp.)、虎耳草(Astragalussp.)、灯芯草(Juncussp.)、酸模(Rumexsp.)、星状凤毛菊(Saussureastella)、唐松草、大戟等。平均亩产鲜草252kg。

(3)灌丛草甸:主要分布在海拔3900~4250m左右的高山山地阴坡、半阴坡及河谷滩地等处。植物优势种为高山柳(Salixoritrepha)、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等;草本植物优势种有线叶嵩草、甘肃嵩草(Kobresiakansuensis)等;主要伴生种有早熟禾、发草、藏异燕麦、凤毛菊、黄花棘豆(Oxytropisochrocephala)、酸模、大戟、唐松草等。平均亩产鲜草257kg。

(4)高寒稀疏植被:分布在海拔4700m以上,植被稀疏,主要物种为葶苈(Drabasp.)、水母雪莲(Saussureamedusa)和唐古特红景天(Rhocliolatangutica)。

土壤

达日县的土壤多发育在板岩、砂岩、变质岩的坡积、洪积、冲积、冰积物母质上。达日县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阴坡灌丛植被下的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沼泽土和高山寒漠土:

(1)高山草甸土:全县均有分布,是主要的土壤类型和放牧草场所在地,其面积为1.18×106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9.6%,海拔在4550m以下,它分布有原始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碳酸盐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灌丛草甸土4个亚类。

(2)高山草原土: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桑日麻等乡的开阔坡麓、阶地,面积1.21×104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8%,一般不形成草皮,土体中多石砾,植被稀疏,土壤干燥,表面有机质含量仅为1~5%,草场牧用价值低。

(3)草甸土:零星分布在桑日麻,上、下红科,莫坝,窝赛和德昂乡的沟谷平地及河漫滩,海拔4300m以下,面积1.55×104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

(4)沼泽土:在本县分布较为广泛,总面积1.53×105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3%。该土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见于海拔4000m以上的山谷、山麓、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沟脑、平顶山等地。

(5)高山寒漠土:分布在海拔4700m以上地带,面积为1.45×104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仅生长有苔藓、地衣、雪莲等植物,几乎不具备肥力,在畜牧生产上无利用价值。

 久治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与四川省接壤,东北与甘肃省相邻。县府驻智青松多(康赛乡辖地)人口1.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8592平方公里。辖6乡。

历史

古为羌地,唐隶羁縻州,后属吐蕃王朝,宋属吐蕃厮,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查洛赛千户牧地,隶四川省松潘镇管辖,青海建省后划隶青海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果洛行政督察区(驻白玉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白玉设治局(驻白玉寺)。

1955年由甘德县析置久治县,隶果洛藏族州。

现状

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脉的年保山横贯全境,山南部多为南北走向的峡谷,山北部是宽谷和山间盆地。年保山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属长江水系。属高原湿润性高寒气候,年均温0.1℃,年降水量764.6毫米。矿藏有煤、金、锑、水晶、矿泉水等。有鹿、猞猁、狐等野生动物和冬虫夏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资源。工业以煤炭、肉食品加工为主。以牧业为主,畜种有牦牛、藏系绵羊、河曲马”等。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沿途与久治县白玉寺县乡公路相接,亦可通车。县设中学、民族中学,各乡设寄宿小学。有县医院、藏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各乡卫生所。

乡镇介绍

【康赛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东北与甘肃省接壤,东南与四川省毗邻。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1936平方公里。辖沙科、宁友、德合隆、果江4个牧委会。1956年建日庆区,1958年建立康赛公社,1962年设康赛乡,1969年改设康赛公社,1984年改设康赛乡。地处山原、河谷地,沙曲(河)自南向北穿境,注入黄河。矿藏有金、煤炭、玉石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等。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黄、黄芪、手掌参等药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哇赛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21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110平方公里。辖富钦、折安、国钦3个牧委会。1956年建哇赛区,1958年设哇赛公社,1962年设哇赛乡,1969年改设哇赛公社,1984年复设哇赛乡。地处山地、山原河谷地,黄河沿乡境西北环绕东北流过。矿藏有金、煤、锡、锑、锰、陶土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甘松、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

【哇尔依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9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58平方公里。辖满格、赛池、达尕、杂依4个牧委会。1958年建哇尔依区,同年改设哇尔依公社,1962年改设哇尔依乡,1969年改设哇尔依公社,1984年复设哇尔依乡。地处满日格玛曲(河)谷滩地、山地,满日格玛曲(河)纵穿境中。矿藏有金、锡、锑、锰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青(海)川(四川)县乡公路穿境。

【索乎日麻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75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985平方公里。辖索乎日麻、尖木、章达、扎拉4个牧委会。1956年建索乎日麻区,1958年设索乎日麻公社,1962年设索乎日麻乡,1969年复设索乎日麻公社,1984年复设索乎日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带。矿藏有煤、铅、锌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黄等名贵药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

【白玉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05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白玉、隆格、俄科、科索、牧羊5个牧委会。1955年建白玉区,1958年设白玉公社,1962年设白玉乡,1969年复设白玉公社,1984年复设白玉乡。地处山原、河谷地,马柯曲(河)俄曲(河)流经境内。矿藏有有金、锑、锡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秦艽、甘松等名贵药材。县乡公路穿境接青(海)川(四川)公路。

【门堂乡】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与甘肃省毗邻,距县府驻地80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84平方公里。辖门堂、果囊2个牧委会。1956年建日娘区,1958年并入康赛公社,1962年设门堂乡,1969年改设门堂公社,1982年改设门堂乡。地处黄河谷地,黄河流经境内。矿藏有金、煤、石灰岩、陶土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冬虫夏草、贝母、大黄、黄芪、羌活、甘松、党归、党参等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马鹿、麝、雪豹、猞猁、狐狸、雪鸡。县乡公路与青(海)川(四川)公路相接。

玛多县位于州境西北部。总面积25000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85%,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玛查里镇,距西宁市497千米,距州府驻地289千米。邮编:813500。代码:632626。区号:0975。拼音:MaduoXian。

玛多县辖2个镇、2个乡:玛查里镇、花石峡镇、黄河乡、扎陵湖乡。

自然条件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阿尼玛卿山以西的黄河谷地。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在境内,素有“千湖之县”之称。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温-4℃,年降水量585.5毫米。矿藏主要有煤、金、铜、水晶石等。野生动物有野马、野驴、熊、羚羊、石羊、雪豹、旱獭、红狐等。有各种鸟类38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贝母、雪莲等。湖泊河流产花斑裸鲤、鲤鱼等。

社会发展

工业以采矿业和牛羊

扎陵湖肉加工为重点。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藏系绵羊、马等。青(海)康(西康)公路穿境,交通较便利。县设民族中学、普通中学,各乡设民族寄宿小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民族教育体系。有医院、防疫站、卫生所等,医疗卫生机构9个。

扎陵湖、鄂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是天然趣成的山水画卷。两湖附近的玛查里是古代通往西藏的商道、驿站和渡口。在两湖之间景色秀丽的尕泽山顶铸立有“华夏之魂”青铜雕像,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黄河子孙象征,为全省旅游景点之一。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1950年解放后分属达日县和甘德县辖。1957年由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1959年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玛多县辖6个乡,县府驻玛查里(黑河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89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黄河乡1900黑河乡1642扎陵湖乡1564花石峡乡1868黑海乡1068清水乡765玛查理未批镇2083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清水、花石峡、黑海3乡,合并设立花石峡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花石峡乡)。

2001年底,玛多县辖1个镇、3个乡、1个国营牧场,34个牧委会。

花石峡镇 驻花石峡,辖16个牧委会(措柔、卓兰、东泽、造日埂、日谢、日榜、吉日迈、加木恩、豆措、那尔扎、维日埂、扎地、哲合迈、斗地、斗纳、加果)。

黄河乡 驻热江坎多,辖6个牧委会(江旁、热曲、阿映、白玛纳、唐格玛、哲合理)。

黑河乡 驻作维隆哇,辖6个牧委会(江多、隆埂、尕拉、坎木青、赫拉、江措)。

扎陵湖乡 驻哈美茶卡,辖6个牧委会(尕泽、多涌、擦泽、鄂陵、勒那、阿涌)。

国营牧场 驻玛查里。

2005年,玛多县辖1个镇、3个乡:花石峡镇、黄河乡、黑河乡、扎陵湖乡。

2006年8月,玛多县撤销黑河乡,设立玛查里镇(镇政府迁驻玛查里)。

乡镇简介

【黑河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15千米)。人口0.3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9.7%,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面积4924平方千米。辖江多、隆埂、坎木青、尕拉、赫拉、江措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隶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黑河公社,1984年改设黑河乡。 

【黄河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的口的99.6%。面积5610平方千米。辖江旁、热曲、阿映、白玛纳、唐格玛、哲合玛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属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黄河公社,1984年改设黄河乡。 

【扎陵湖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6%。面积6137平方千米。辖尕泽、多涌、擦泽、鄂陵、勤那、阿涌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隶辖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扎陵湖公社,1984年改设扎陵湖乡。境内有驰名的扎陵湖、鄂陵湖。 

【花石峡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3%。面积3188平方千米。辖措柔、卓兰、东泽、造日埂、日谢、日榜6个牧委会。1957年隶甘德县花石峡区,同年划归玛多县,1958年改设花石峡公社,1984年改设花石峡乡。地处山原、河谷地,东邻措那湖南岸。 

【黑海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3%。面积3429平方千米。辖吉日迈、加木恩、豆措、那尔扎、维日埂5个牧委会。1958年隶花石峡公社,1963年分设黑海公社,1984年改设黑海乡。 

【清水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8%。面积2187平方千米。辖扎地、折合迈、斗地、斗纳、加果5个牧委会。1958年属花石峡公社,1963年分设清水公社,1984年改设清水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