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间,徐、王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建村,始名小徐庄。后来,从淮阳迁来一有钱的妇女,距村庄三百多米处建一寺院,取名远通寺。随着徐、王两姓人口增多,村庄逐渐与寺庙相连,以寺名代替村名,易名远通寺。 |
清初,王氏兄弟二人从王楼迁此居住,盖有两间瓦房,取村名为瓦房庄。 |
清代,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柴堂。 |
明弘治年间,挖一土井,土质流沙,立不住井沿,井口越来越大。此村临南北大道,过往行人较多,远近熟知此井,以井为标识,称此村为大井。 |
东汉,有位军师耿德臣葬于此村后,后有郝姓等姓氏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郝庄。 |
明初,李小凤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筑有寨,村名称李凤寨。 |
战国时,楚、陈两军驻扎兵营,战后士兵在此落户,以首领董氏取村名董营。 |
明初,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紧临朱佑墓葬,故名朱冢。 |
明洪武元年(1368),王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庄较大,且早于邻村王小庄,故名王老庄。 |
宋时,村北有运粮河从村后绕过,建村时河水干枯,村庄紧临河沿,故名干河沿。 |
明初,杨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始名小杨庄。后有郭姓、徐姓相继迁入。清初,在村东、西两边建了两座大庙,兴有集市,村名易名双庙集,又称双庙。 |
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人口较多,取村名大刘庄。 |
明洪武元年(1368),吴姓于此建村,筑有楼房,始名吴家楼。后有王典、王三兄弟二人,从商水县城南关迁居吴家楼西,名王庄。清同治年间,两村合并,创修土寨,称吴楼寨。 |
明永乐年间,陈姓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为防敌匪筑寨,故名陈家寨。 |
清康熙年间,李开国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李庄。随着人口增多,村庄扩大,附近李庄较多,此村最大,改称大李庄。解放后,简称大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