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武清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武清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战国时出现聚落。

村落形成于宋、辽对峙时期。

元初,杨村成为北运河上一个重要的枢纽码头。

明清两代,以运河分为杨村河东、杨村河西,又称东杨村、西杨村。

清初设守备驻守。

武清县丞、管河主簿皆驻于此(《大清统一志》)。

后增设管河通判、杨村驿丞,千总驻防,亦称杨村务。

1922年在北运河杨村北段建成了华北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京津大道杨村大桥(1943年在桥身加修龙头龙尾,称双龙桥),此后东、西杨村合并一起,总称杨村镇。

1953年5月设为县辖镇。

1958年9月建为杨村公社,1964年12月建杨村镇(属杨村公社)。

1973年1月,杨村公社划分为杨村镇公社、大顿邱公社。

1981年10月由杨村镇公社析出,单独建立杨村镇。

2001年10月武清区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杨村镇建制。

同年12月,设立杨村街道、运河西2个街道,2003年9月,杨村街道、运河西街道2个街道合并一起,称杨村街道。

1939年分属武清县第五区瓦房乡和第六区下朱庄乡。

1948年11月解放,分属武清县第七区和第十三区,1949年5月分属武清县第七区和第十三区。

1949年10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称第十一区和第十五区。

1950年8月改称第八区,1952年1月改称第一区。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属第一区太平庄乡、五间房乡、下朱庄乡和灰锅口乡。

1956年分属第一区下朱庄乡和第三区大吴庄乡和董河乡。

1957年分属黄庄乡、灰锅口乡和杨村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分属杨村公社和梅厂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分属黄庄公社和藕甸农场。

1964年10月建藕甸农场场直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

1968年三大队撤销并入二大队。

1973年藕甸农场改名为武清农场。

1985年2月,建为下朱庄乡。

2003年9月26日正式更名为下朱庄街,名称沿用至今。

1930年6月分属第三区(南蔡村)、第六区(杨村)。

1948年12月14日解放。

分属武清县第十二区(南蔡村)、第十三区(杨村)。

1949年3月,分别改称八区、十一区。

1950年8月,分属四区(南蔡村)、八区(杨村)、九区(黄花店)。

1952年12月,分属二区(南蔡村)、十一区(东马圈)。

1953年,划为西蒲洼乡、大南宫乡、东柳行乡、北张庙乡、孔官屯乡5个小乡。

1957年5月,撤区并乡,划为大顿邱乡、东柳行乡。

1958年9月,属杨村公社。

1973年1月,划出杨村公社西北部30个村,建大顿邱公社。

1981年,公社驻地迁址东蒲洼。

1983年4月,改称大顿邱乡。

1984年6月10日,经市政府批准,改称东蒲洼乡。

同年7月14日,县政府印发更名通知。

2001年10月,撤销东蒲洼乡。

同年12月,建立东蒲洼街道。

1930年6月,属武清县第六区(杨村)。

1940年,黄庄、三里屯、老米店、六合庄、马家口5村属老米店乡;东洲、城上、北寺、南寺4村属东洲乡;小营属东柳行乡。

1946年9月至1949年3月,属津武县第四、五区。

1948年12月14日解放。

1949年3月,津武县撤销,属武清县第十三区(杨村)。

1950年8月,改称第八区。

1952年12月黄庄、老米店、三里屯属一区(杨村);六合庄、马家口属三区(梅厂);其他5村属十一区(东马圈)。

1953年,划为老米店乡、南寺乡、东洲乡,马家口属太平庄乡。

1957年5月,并为黄庄乡。

1958年9月,属杨村公社,建为黄庄管理区,辖19个村。

1961年5月,从杨村公社划出16个村,建黄庄公社。

1964年,下朱庄等6个村划归武清农场。

1983年4月,改称黄庄乡。

2001年10月撤乡,同年12月建为黄庄街道,2003年9月更名为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黄庄街道办事处,名称沿用至今。

1930年6月属第六区(杨村)。

1948年12月14日解放。

1949年1月,属武清县第十三区(杨村)。

1949年3月,改称十一区。

1950年8月,改称八区。

1952年12月,分属一区(杨村)、二区(南蔡村)、四区(大碱厂)。

1953年5月,划为孔官屯乡、薛庄乡、段庄乡3个小乡。

1957年撤区并乡,各村分属大顿邱乡、灰锅口乡。

1958年9月,属杨村公社。

1961年,新刘庄从梅厂公社划入。

1973年1月,杨村公社划为杨村镇公社、大顿邱公社。

北运河以东11个村属杨村镇公社,北运河以西四个村属大顿邱公社。

1981年10月,杨村镇由杨村公社析出,公社改称杨村公社,驻地迁至徐官屯,并将原属大顿邱公社的孔官屯、陈官屯、郑楼、曹园4村划入。

1983年,改称杨村乡。

1984年6月10日,经市政府批准,杨村乡改称徐官屯乡。

同年7月14日,县政府印发更名通知。

2001年10月,撤销徐官屯乡。

同年12月,建北岚徐官屯街道。

2003年9月更名为天津市武清区徐官屯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2001年12月3日批准命名。

清朝同治(公元1862-1874)年间立集市。

民国(公元1912)以来,历为区、辖区驻地。

1939年分属武清县第五区梅厂乡、康裕庄乡、西三村乡。

1948年11月解放,属武清县第七区。

1949年调整区划改称第十五区,1950年8月改称第七区,1952年1月改称第三区。

1957年设置梅厂乡,1958年改梅厂公社,1974年析置聂庄子公社,1983年分布改梅厂乡、聂庄子乡,1991年梅厂乡撤乡设镇。

历代为一般村落,1948年解放后,为区、辖区驻地,1966年始开辟为集市。

1983年成立大碱厂乡,1998年市政府批准,大碱厂乡以原行政区域撤乡建镇,1999年正式建镇,名称沿用至今。

汉属泉州县。

北朝魏时属幽州,太平真君七年(446)“省泉州入雍奴”,属雍奴县。

境内的大宫城曾为雍奴县治。

周、齐时属幽州渔阳郡。

唐高祖武德初改郡为州,属幽州总管府。

太宗贞观时分十道,属河北道。

玄宗开元间属幽州节度使。

天宝元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属武清县。

明弘治十五年,将全县三十里归并为十五里屯,境内属崔二里。

清初设把总衙门。

1934年武清县划分为8个区,属第四区。

1949年1月,全县划为14个区,属第二区。

1950年7月,全县划分为15个区,属第十三区。

1952年12月,全县重新划分为13个区,属第五区。

1958年9月,全县建立11个人民公社,属筐儿港北人民公社。

是年10月,安次县与武清县合并,下辖16个公社(农场),建崔黄口公社。

1983年6月,改公社为乡镇建制,建崔黄口乡。

1988年9月,撤乡建镇,建崔黄口镇。

2001年10月,后巷乡并入崔黄口镇。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三区粜粮务乡和第四区大良乡、辛庄寺乡、小营乡、后巷乡。

1948年11月解放,分别属于武清县第四区和第五区。

1949年1月,划为武清县第四区。

1950年8月划为第五区,1952年划为第六区。

1953年6月划为大良乡,1958年9月属筐儿港北公社。

1959年6月,从筐儿港北公社析置大良公社。

1983年4月,改称大良乡。

1990年12月31日,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撤销大良乡建大良镇,1991年2月2日,正式建镇。

2001年10月,原双树乡并入。

1930年6月分属第二区(崔黄口)、四区(大良)。

1939年改为大安镇(因镇内有大安寺)并立集市,1948年12月解放恢复下伍旗名称。

1949年1月,划为武清县第五区(驻地下伍旗,同年3月迁双树)。

1950年8月,西部属第三区(河西务),东部属第五区(大良)。

1952年12月,属第六区(大良)。

1953年6月,划为下五(伍)旗乡、陈庄乡、八间房乡。

1957年11月,并为下伍旗乡。

1958年9月,属筐儿港北公社。

同月,罗庄、大友垡、刘皮庄、刘辛庄(今辛庄子)、朱庄、前段庄、段庄、褚庄、神机马坊、马神庙、柴庄、李胡庄、丁庄、东王庄14个村从香河县划入。

1959年6月,属大良公社。

1961年5月,从大良公社划出34个村建下伍旗公社。

1983年4月,改称下伍旗乡。

1997年2月7日,市政府批准撤乡建下伍旗镇。

1997年3月31日,正式建镇。

始建于辽、金时期,蔡姓人家定居成村,因姓氏得名蔡村。

原址在今址以西半公里(已变为耕地,地段今名草岗子)。

元朝时因水患迁至北运河西堤之上,即今址,冠以方位,名南蔡村,以区别于北蔡村。

清朝曾设把总衙门于此。

1939年分属武清县第三区南蔡村乡、田辛庄乡、第六区大顿邱乡。

1948年11月解放,属武清县第十二区。

1949年,改称第七区,1950年8月改称第四区,1952年1月改称第二区和第七区。

1953年5月南蔡村设为区辖镇。

1956年7月南蔡村区进行撤区并乡试点,改为南蔡村乡。

1958年9月南蔡村乡、泗村店乡、大孟庄乡,合并为南蔡村九五公社。

1959年3月,改成南蔡村公社。

1983年4月,南蔡村公社改称南蔡村乡。

1995年4月23日,撤乡建南蔡村镇。

2001年10月,北蔡村乡并入南蔡村镇,称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

1930年6月分属武清县第二区(河西务)、第三区(南蔡村)。

1948年12月14日解放。

1949年1月,分属武清县第五区(先驻下伍旗、后迁双树)、九区(亭上)。

1950年8月,分属第三区(河西务)、第四区(南蔡村)。

1952年12月,划为第七区,辖63个村。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建大孟庄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属南蔡村九五公社,建大孟庄、大押虎寨两个管理区。

1961年,从南蔡村公社拆北部大孟庄等21个村,建大孟庄公社。

1983年4月,改为大孟庄乡。

1995年12月5日,经市政府批准,撤乡建大孟庄镇,1996年1月正式建镇。

1939年分属武清县第一区泗村店乡、旧县乡、太子务乡和杨仲河乡。

1948年12月,北半部的齐庄、窑上、旧县、仓上、南马房、后所属武清县第九区,其他村属第十二区。

1949年10月调整区划,第九区改称第三区,第十二区改称第七区。

1950年8月,旧县、齐庄、窑上、小陈庄属第七区,后所、南马坊属第九区,太子务、前屯、齐东营、仓上属第十一区。

1957年2月建泗村店乡,1958年9月属南蔡村“九五”人民公社,1961年6月,建泗村店公社,1983年11月恢复为泗村店乡,1995年6月撤乡设镇,建泗村店镇。

辖12个村:泗村店、泗后庄、小陈庄、齐庄、旧县、窑上、齐东营、前屯、太子务、仓上、南马坊、后所。

两汉时期,渤海两次大溢,县之东南尽被海水淹没。

而境处溢水西岸,故被称作瀛西。

东汉末(熹平年间),瀛西一带人口聚集,村落渐多,邑人杨球始于古凤河畔筑城,名瀛西城。

此城约于唐代水圯,复东迁至沽水西岸(今土城村)重建,由此易名河西。

而自宋代起,凡榷税之所通称务关,遂得名河西务。

蒙元时期,即在此设关榷税,成为漕运要冲。

到明代时已成为京津间重要商镇,隆庆四年(1570年)曾筑砖城,故址在今土城村。

清康熙七年(1668)水涨城圯,遂西迁一里至今址。

曾设务关同知、管河主簿、巡检司、河西驿、务官营等文武衙署。

清末漕运废,河西务漕运咽喉之地位随之衰落,但在地理位置和经济作用上仍为武清重要集镇。

1939年分别属于武清县第二区河西务乡和扶头乡。

1948年11月解放,分别属于武清区第五区、第六区和第九区。

1949年10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成第三区、第四区和第五区。

1950年8月全县调整区划,改称第三区。

1952年1月全县调整区划,分别改称第七区和第八区。

1953年7月全县建乡,分别属于第七区安子上乡、大道张庄乡、三间房乡和第八区河西务镇、东西陈庄乡、孝力乡和龚庄乡。

1956年全县并乡,分别属于第七区安子上乡和第八区河西务乡、东仓乡。

1957年属河西务乡和东西陈庄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属河西务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属河西务公社。

2001年10月,大沙河乡撤乡并入河西务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