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罗源县凤山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罗源县凤山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自明至清末属东隅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设立一街人民政府,属一区,1952年属六区。

1955属城关镇。

1958年改称一街居委会,属城关镇。

1965年属城镇公社,凤山镇。

“文革”期间称一街革委会。

1983年复称居委会。

1984年改称北门居委会,属凤山镇。

自明至清末属东隅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设立二街人民政府,属一区。

1952年属六区。

1955年属城关镇。

1958年改称二街居委会,属城关镇。

1965年属城镇公社和凤山镇。

“文革”期间称二街革委会,1983年复称居委会。

1984年改称东门居委会,属凤山镇。

自明至清末属东隅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设立三街人民政府,属一区。

1952年属六区。

1955年属城关镇。

1958年改称三街居委会,属城关镇。

1965年属城镇公社和凤山镇。

“文革”时期称三街革委会。

1983年复称居委会,1984年改称南门居委会,属凤山镇。

自明至清末属西隅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设立四街人民政府,属一区。

1952年属六区。

1955年属城关镇。

1958年改称四街居委会,属城关镇。

1965年属城关镇和凤山镇。

“文革”时期称四街革委会。

1983年复称居委会。

1984年改称西门居委会,属凤山镇。

于2006年1月由北门社区分区设立。

2011年9月6日命名至今。

2011年9月6日命名至今。

自明至清末属拜井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属一区南门外乡,1952年分出成立山头面乡,属六区。

1955年又并入南门外乡。

1958年撤区改社,分出成立苏区大队,属城关公社。

1961年复区析社,属城关区南门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镇公社。

“文革”期间称大队革委会,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凤山镇。

1997年,因县建苏区水库,全村搬迁至莲花山脚下。

自明至清末属西隅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属一区南门外乡。

1952年属六区。

1958年撤区改社,属城关公社,南门外大队。

1961年复区分社,称管柄大队,属城关区南门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镇公社。

“文革”时期改称大队革委会,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凤山镇。

自明至清末属西隅里,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设立南门外乡,属一区。

1952年属六区。

1958年撤区改社改乡为南门外大队,属城关公社。

1961年复区分社,属城关区南门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镇公社。

“文革”期间称大队革委会,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凤山镇。

自明至清末属丰下里。

民国时期属五区和河洋乡。

1950年属二区满盾乡。

1958年撤区改社,属中房公社满盾大队。

1961年复区分社,分出成立下大洋大队,属中房区岭兜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属中房公社。

“文革”期间改称大队革委会,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中房乡。

1985年改称陈厝村委会,属凤山镇。

自明至清末属临济里,民国时期属一区和松山乡。

1950年属一区岐余乡。

1952年属六区。

1958年撤区改社,属城关公社岐余大队。

1961年复区分社,成立方厝大队,属城关区城郊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镇公社。

“文革”时期改称大队革委会。

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凤山镇。

自明至清末属东隅和西隅两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解放后分属城区四个街政府。

1958年分出成立城关大队,属城关公社,1961年属城关区城郊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镇公社。

“文革”时期改称大队革委会,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改称居委会,属凤山镇。

自1984年命名起一直沿用至今。

自明至清末属东隅里。

民国时期属一区和凤山镇。

1950年设立岐余乡,属一区。

1952年属六区。

1955年属岐余区。

1958年撤区改社称岐余大队,属城关公社。

1961年复区分社,属城关区城郊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镇公社。

“文革”期间称大队革委会。

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凤山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