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惠水县羡塘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惠水县羡塘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红旗村是羡塘乡的一个民族村寨,2008年6月7日,中国绿色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联合授予羡塘乡“爱燕村”“中国绿色村庄”称号。地处羡塘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3公里。全村辖19个村民组,869户、4026人,总面积2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05.5亩,其中水田1887.1亩,旱地318.4亩。主要分布汉、布依两种民族,其中,布依族3261人,占81%,汉族765人,占19%。红旗村农村经济来源主要以家畜养殖,水稻、玉米种植和务工收入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4125元。全村现有党员78人,其中:男党员72人,女党员6人。

红旗村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诵硇矶喽啾久褡褰谀浚谙睬旆崾铡⒒抖燃呀凇⒒樯ゼ奕⒌然疃醒莩觯樯裼槿耍岣蛔约旱奈幕睿泶锒岳硐氲淖非蠛蜕畹娜劝@制髦枚璩隽瞬家廊嗣竦南苍茫隽讼厶寥嗣竦幕缎溃芫呙褡逄厣2家廊嗣裎幕谀炕褂校呼伟粑琛⒖曜游琛⒌屏璧龋├摹捌咴掳搿保嗄昴信碜沤谌盏氖⒆埃远裕慵谘睾恿桨都靶∏派隙愿琛�

境内有“十里山水画廊”、“中国绿色村庄”之称的羡塘坝子风光,有“天下第一高大洞穴”、“中华100大生态美景奇观”、“国际爱燕总部基地”之称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羡塘燕子洞,是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体育健身的好地方。

几年来,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采取“党支部+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探索成立了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以代耕、代种、代收合同经营和转包土地模式,年均代耕、代种、代收面积5000余亩,农业机耕机播取得新突破,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2010年度全州农机专业合作社先进单位二等奖。

全村完成3.5公里的路道水泥硬化和河道的硬化道路硬化,建成篮球场3个,建成红旗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8个村民组近3000余人的饮水安全。目前,全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电网和人饮水工程改造完成,程控电话、“村村通”,移动、联通信号及调频广播全覆盖。

三合村位于羡塘乡西北角,距乡政府9公里,是羡塘乡的一个民族村寨,全村辖10个村民组,428户、2128人,有耕地面积1841亩,其中田1749.3亩,土92亩。主要分布汉、布依两种民族,其中,布依族占76.7%,汉族占20.3%。三合村农村经济来源主要以家畜养殖,水稻、玉米种植和务工收入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3468元。全村现有党员24。
甲奉村位于羡塘乡政府所在地东北角,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与本乡的桃源、三合村及太阳乡和平村相邻。下辖14个自然村寨,602户,2896人,主要分布有汉、布依民族,布依族占79.9%,全村党员数有36人,其中男党员32人,女党员4名。耕地面积1559亩,主要种植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核桃等。

龙虎村位于惠水县东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565户2716人,耕地面积1881.97亩。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90%以上,是典型的布依族村寨。2008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96元。全村现有党员55人,其中:男党员50人,女党员5人;少数民族党员45人。

优势条件

一、重视党员发展,抓好支部建设。

龙虎村十分重视党支部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优秀党员、培养德才兼备的村级后备干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两年来,全村共发展党员10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名。

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

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对河床、水利、农田、农作物等的管理和保护,大力支持公益事业建设,修通了村组公路5公里。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七月半”和“春节”举办村级文体联谊活动,成功举办了七届文体运动会。节目丰富多彩的,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陶冶群众情操。

三、龙虎村工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全村每年的务工经济达400多万元。2006年下半年,建立全县第一家村级工会组织,务工人员入会率达l00%,占龙虎村工会会员90%。工会会员会费交纳率为达100%,几年来,共收到会费10余万元。会费主要用于帮助留守老人看病治病、房屋维修,路面硬化和解决贫困学生就学等困难。

修通了2公里长的3条水泥路,2007年,建成首个灯光篮球场,2008年,又建起绸绢等3个篮球场。2008年春节期间,对村里6名90岁以上老人、2名贫困大学生的慰问活⒎盼课式鸸布�2360元。

2009年,建成了全省第一独立工会办公房,更有利于,对促进龙虎村工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状况

一、??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立足村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生产中,种植油菜育苗移栽、脱毒洋芋、杂交玉米种植等,增加农民收入。

几年来,全村实施退耕还林350亩,完成荒山造林200亩,现在苗木长势喜人,群众也得到了实惠;全村建成已投入使用沼气池达225口,占全村总户数的41.5%,避免了生态的破坏,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

龙虎粉丝是龙虎村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的特产,生产之地位于龙虎村龙虎组和绸绢组,是当地布依族用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结合当地的水源精制而成。近几年,紧紧抓住这一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生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部分程序改用机子进行操作,大大提高其生产量,联系相关部门进行粉丝的包装设计,加大宣传力度,现已打入县外市场。

二、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几年来,村两委积极联系乡农村信用社,为外出困难的务工青年,贷款解决路费,组织鼓励龙虎村青年外出务工,组织村民帮助家庭有困难的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使外出务工青年安心在外工作。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900多人,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工资高的可达5000元/月,低的也在700元/月左右。形成了“出去一人,全家脱贫;出去一帮,全村小康。”的喜人局面。“打工经济”成为龙虎村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打造的方向和目标

一、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提高就业和创业意识,立足村情,乜碓霾鍪盏拿怕罚炀鸵岛痛匆档牧己糜呗鄯瘴�;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环境,在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发展大户,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鼓励返乡人员自主创业,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创建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带动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就业。

三、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行集约使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使用率。

四、建党建综合示范基地,积极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积累和农民增收渠道。立足实际,突出龙虎村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认真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以农业机械化、油菜和马铃薯种植、生猪养殖、米酒加工、龙虎粉丝加工等项目为重点,在全村范围内创办增收、种养、科技、特色产业等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调整龙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员、群众整体素质,切实改变我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迟缓的现状,扎实推进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段取得实效。

瑶山村位于羡塘乡东部,距乡政府约10公里,属省级一类贫困村,地形属喀斯特地形。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213户,1058人,其中:男501人,女474人;正式党员29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全村共有15个姓氏,聚居汉族、苗族、布依族(其中:汉族占61%,苗族占23%,布依族占16%)。

全村耕地面积1344亩(耕地以旱地为主),村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玉米,村民收入主要是农产品销售收入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现在在外务工人数约390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等地。

白硐村位于羡塘乡东面,村中心离羡塘乡政府8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共275户,1364口人,耕地面积610.9亩。主要分布汉、布依两种民族,其中,布依族40%,汉族占60%。白硐村农村经济来源主要以家畜养殖,水稻、玉米种植和务工收入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3358元。全村现有党员27人,其中:男党员24人,女党员3人。白硐村地处八面暴雨中心区,多年平均降雨1213毫米。白硐村地质地貌上属于石灰岩强风化区,山高坡陡,土壤粘性差,土层较薄,遇水遇晒易软化形成滑坡、泥石流。
羡塘乡洛浩村位于羡塘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北与西混村毗邻,全村辖17个村民组,481户,2492人,主要居住着布依族族、汉族两个民族,布依族人口占39.9%,汉族人口占60.1%。现有耕地面积1823亩,其中:田1306亩,土517亩。全乡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培植野生蘑菇为主。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几年来,村两委积极联系乡农村信用社,为外出困难的务工青年,贷款解决路费,组织鼓励洛浩村青年外出务工,组织村民帮助家庭有困难的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使外出务工青年安心在外工作。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700多人,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工资高的可达4600元/月,低的也在1000元/月左右。“打工经济”成为洛浩村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比纳村是一个典型半山地半山盆地的行政村,位于乡境内南面,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448户,2109人,耕地面积1963亩。全村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养殖业为辅,2008年人均年产粮280公斤,人均纯收入985元,系一类贫困村。历来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品种更新不及时,良种率低,生产资金投入不足,肥料利用率低。

比纳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至今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种类单一,缺少高产、优质、高效作物,养殖业以牛,猪为主,缺少高效益家禽饲养。

比纳村目前已完成11个村民小组的水泥硬化道路,得益于财政一事一议惠民政策在比纳村的落木,一条条干净、美观的致富路展现在村民面前。

西混村的南部,距羡塘乡政府6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551户2578人,耕地面积2221亩。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54.4%,汉族占4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96元。全村现有党员55人,其中:男党员50人,女党员5人;少数民族党员45人。

优铺跫�

一、重视党员发展,抓好支部建设。

西混村十分重视党支部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优秀党员、培养德才兼备的村级后备干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经济发展状况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几年来,村两委积极联系乡农村信用社,为外出困难的务工青年,贷款解决路费,组织鼓励西混村青年外出务工,组织村民帮助家庭有困难的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使外出务工青年安心在外工作。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300多人,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工资高的可达5000元/月,低的也在700元/月左右。形成了“出去一人,全家脱贫;出去一帮,全村小康。”的喜人局面。“打工经济”成为西混村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三、打造的方向和目标

一、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提高就业和创业意识,立足村情,拓宽增产增收的门路,营造就业和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环境,在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发展大户,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鼓励返乡人员自主创业,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创建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带动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就业。

三、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行集约使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使用率。

四、建党建综合示范基地,积极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积累和农民增收渠道。立足实际,生猪养殖、米酒加工、药材种植等项目为重点,在全村范围内创办增收、种养、科技、特色产业等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调整龙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员、群众整体素质,切实改变我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迟缓的现状,扎实推进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段取得实效。

和平村位于太阳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部,约10公里,以和平寨名其村名。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睹照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普照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同化乡第4保。

1950年12月属同化乡第4村;1953年7月属董照乡;1956年分别组建初级社,1957年转为和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和平生产大队,属董照管理区;1961年7月属水头公社;1963年2月属董照公社;1984年3月改称和平村民委员会,属董照乡,1991年属于太阳乡。

全村辖:街上、对门寨、和平、长冲、底下河、小河、田坝一组、田坝二组、苗陀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为:1836人,土地面积为1328亩。和平村有组建有董照农贸市场和董照小学。

岗金村位于太阳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部,约16公里,以岗金寨名其村名。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睹照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普照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同化乡第3保。

1950年12月属同化乡第4村;1953年7月属董照乡;1956年分别组建初级社,1957年转为岗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1月改称岗金生产大队,属董照管理区;1961年7月属水头公社;1963年2月属董照公社;1984年3月改称岗金村民委员会,属董照乡,1991年属于太阳乡。

全村辖:岗金、党备、党牙、长湾、平寨、岩上等6个村民小组。组建有一民办小学。

属国家级一类贫困村,是署名“土鸡王”——岗金鸡的故乡。

五星村位于太阳乡人民政府驻地南部,约5公里。以五星寨命其村名。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睹照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普照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同化乡第4保。

1950年12月属同化乡第4村;1953年7月属董照乡;1956年分别组建初级社,1957年转为五星高级┮瞪献魃纾�1958年改称五星生产大队,属董照管理区;1961年7月属水头公社;1963年2月属董照公社;1984年3月改称摆俄村民委员会,属董照乡,1991年属于太阳乡。

全村辖:摆董、五星、拉哨、俄田、木内、岜拉、上院、中院、下院、播干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325人,土地面积为:1154亩。以农业为主,常年盛产优质大米。

阴桥村位于太阳乡人民政府驻地南部,距乡政府5.5公里。阴桥村是从太阳乡通往董照至羡塘乡的必经之地。有一段地下河,人们称“阴河”,其地称阴桥。以此得名。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睹照镇;民国十二五年(1936年)属普照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同化乡地第3保。

1950年12月属同化乡第3村,1953年7月属董照乡;1956年分别组建初级社,1957年转为阴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1月改称阴桥生产大队,属董照管理区;1961年7月属水头公社;1963年2月属董照公社;1984年3月改称阴桥村民委员会,属董照乡;1991年属太阳乡。

全村辖:瓮刚一组、瓮刚二组、洋场大寨、洋场老寨、洋场新寨、丝栗寨、小寨、瓮筛、林场、满者上苑、满者中苑、满者下苑、那末等十三个自然村寨,七个村民小组。占地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4亩,森林覆盖率60%以上,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及豆类等,属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常住人口:306户,共1617人。以布依族和苗族居多,含有少部分汉族。建有一所村级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亩,拥有8名教师职工,在读学生150余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