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佃庄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佃庄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东汉时此地有座三皇庙,因常有水患,故敬“白龙王”也称“白龙王庙”。先民们聚居于此,遂称“三皇村”。此后黄张耿李石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由二教塔、河头村迁来,金姓由马庄迁来。黄姓先民初居“白龙王庙”东,遂取名“东黄庄”,有张姓居北又称“黄庄北”,李、韩二姓居于“三皇村”和“东黄庄村”中间,居户少,称“李圪垱村”,后来三皇村向西发展至东黄庄村西边。又改称西黄庄。以前,西黄庄和李圪垱统称为西黄庄。东黄庄与西黄庄统称为黄庄。
东西马庄原属一个庄,因庄西有莲花池,曾名莲花寨。据隋未起义军领袖李密据金庸城,在城西南练兵放马,其地竖满了马桩。后来逐渐形成聚落,名曰马庄,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分为东西马庄,此地居东所以叫东马庄。
史载,伊河自这一带折弯,在田村与相公庄之间北汇洛水,河道不稳定,滚动频繁,沿河居住的村民为阻挡伊河河水南滚北侵,保护村庄和耕地,曾多代筑坝挡水,以减少水患威胁,故伊水两岸有东、西石罢或后石罢诸村称谓。因西有西石罢,河南岸有东石罢村,居西石罢下游,故以后石罢称。
宋君亲征辽国,杨业率诸子随驾出征,大败辽军。辽帅设下诡计,诱骗宋君臣。杨大朗舍生忘死,自愿顶替宋君前往。辽国设下鸿门宴,杨大郎误中奸计中毒身亡。为使其忠肝义胆的精神,名传千古,万世流芳。百姓为其建庙,名曰大郎庙。此居住地亦称大郎庙。
三国时期,曹操派人运送关羽首级到此地时,由于天气炎热,发生腐烂,产生异味,遂用酒喷洒,故得名酒务。
据偃师市《聚落记》记载,社科院汉魏古城考古负责人段朋奇说,原洛河国道亦就石桥因在桥西命名。
唐李弥洛河易道前,村北有一座石桥,按照方位,桥西为西石桥,桥东为东石桥。
相有农户养一牛,力大且温顺,拉车、耕地不遗余力,平素除自家使用外,凡借用者,均来者不拒。后来牛死了,人们痛惜不已,将其掩埋后,为其建庙祭祀,称为“牛王庙”。后来迁居者渐多,其居住地亦称牛王庙。
据载,原来洛河故道自今佃庄镇东、西石桥之间穿过,自今岳滩村西南和伊河相汇,东汉朝廷为了京都漕运和用水需要,自东西石桥间筑堰,在堰西东北向开挖一条阳渠,从今白马寺陈屯西折而向东,至河头与汉魏洛阳故城城南护城河相接,河头便坐落在两水接头处南岸,既是西来阳渠之头,也是北来护城河之头,因名河头。
据《通典》载:朝廷专设甸师或祭田令丞,以“掌耕国庙社稷之田”,故城废弃后,迁居于此的人们,称此地为甸城庄。因“甸”“佃”同音,俗写为佃庄。
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擅长词章,精通韵律,汉灵帝时召为郎中,校书于东观,后迁议郎,熹平四年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并自写经文,刻碑立石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因上书论朝政获罪,遇赦后隐归乡里。献帝时,董卓专权,迫其出仕,任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后董卓被诛,蔡邕亦死于狱中.其女蔡文姬为父立碑,并建有碑楼,故名。
东西马庄原属一个庄,因庄西有莲花池,曾名莲花寨。据隋未起义军领袖李密据金庸城,在城西南练兵放马,其地竖满了马桩。后来迁来居民逐渐形成聚落,名曰马庄,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分为东西马庄,此地居西所以叫西马庄。
史载,宋代贤相吕蒙正,自幼贫寒,和母亲流落西京洛阳,住在洛阳西坞流村一个废弃的砖瓦窑内,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寒窑苦读,终成大器,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曾三次相拜,因西坞流村系吕蒙正故里,乡邻倍感荣耀,取“拜相封公”义,宋哲宗时改西坞流村为相公庄,以示纪念。
该支倪氏是汉代左内史倪宽的后裔。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洛阳城东三十里杨家庄,后因水患,杨姓迁出,倪姓繁衍人众,改杨家庄为倪家庄,简称倪庄。
大郊居汉魏洛阳故城南,《尔雅-释地》载:“邑外为之郊”。都城南是多代帝王祭祀天地和先祖的地方,据《水经注-伊水》对故城洛阳最后一个都城——北魏都城的记载:“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迳圆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城郊、郊祭之所逐步演变为今天的大郊,后因人口增加分为东西大郊,此处位居东边,曰东大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