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景德年间,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这里是通往北方的军旅小镇,设许多茶馆,故名。 |
开元社区中的开元来源于开元寺塔。开元寺塔位于富县城西北五百米左右西山(亦名龟山)坡上,也名西山塔。塔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740-741),为四角十一级楼阁式砖塔,通高四十一点八米。塔下台地上有清代《重修准提庵碑记》一块。开元社区位于开元寺塔北边500米,故命名开元社区。 |
明天启三年(1623)分巡河西道张国瑞在州城南关设的习武练兵之地—校场(原有资武婷三间,退庭(军官休息室)三间台一座,照壁一座,校场东西宽43米,南北长205米)后来校(jiao)音演变“教”,故后来称教场,因为位于县城南,所以称为南教场。 |
太和社区中的“太和”二字来源于富县太和山。太和山久负盛名,原名凤凰山,发源于白云山山脉,自北向南蜿蜒数千里伸展到富县城北。太和山山势陡峭,气势雄伟。山之左右两侧,极对称地伸出两座侧峰,犹如两条苍龙,与挺拔浑圆的太和山山峰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山下五条河流、五条道路在山前穿梭而过,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势,富县古称“五交城”,即故名于此。 |
因辖区内有一条沙梁街,故命名沙梁社区。 |
因地处牛武川出口处,故名“川口”,处在西包、兰宜公路交叉点上。 |
相传,明宣德年间有逃荒父子二人来此,父暴病亡,后来,其子做了官,其子孙每年清明节来祭祀,一直延续到清中叶,该村“聂”姓前辈有手抄咸丰年间祭文,其中有“青山叠翠兮,白云依依,子孙哀思兮,风雨凄凄。洛水滔滔兮,川流不稽,皇考神灵兮,永远安息”等句。原村名“吉址湾”,清初已演变为“吉子湾”。 |
唐贞观十三年(639)尉迟敬德为鄜州都督使,将监军行台设于此而得名,后经演变为监军台。 |
金皇统六年(1146)这里修建为维摩寺,该村以维摩寺为村名,后演变为“眉毛寺”,1986年更名为“东红”。 |
位于大申号川后边台地上,因“罗”姓人居住,故名。 |
因经几次战争而本村寨子从未失守,故名。 |
过去,这里生长大片榆树,并因村前一木桥故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设榆林桥铺,直至清末。 |
清康熙十四年(1675)定边副将朱龙兴不满清政府民族压迫政策,遂举兵起事,至鄜延一带。宁夏提督陈福前来围剿,朱龙兴兵败。战后,清政府在此置马坊(军马场)十九年。马坊撤走,农民迁居于此,形成村落,故以“马坊”为名。 |
清康熙四年(1665)在此修白龙王庙一座,且村位于沟口,故名。 |
因此处在两条沟的交叉处,故名。 |
原名铁箱城,是古鄜州城南的屏障。清同治年间,占据鄜州城的回民起义军万余人在此迎战围剿的清军。清军占这里有利地形,并以火炮轰击。回民军损失惨重,故称“铁箱城”。田厢由铁箱演变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