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初置永宁集(今西老寨),设乡里。 永乐年间沙河南岸子午街(今老街)一带,置周家口,亦设乡里。 清分属陈州府淮宁县、商水县。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8年,设立周口市,属淮阳专区。 1952年,撤销周口市改为周口镇,属商水县(县治移设周口镇)。 1953年,周口镇改设周口市,与商水县分治。 1958年,周口市改为周口镇,属商水县。 1965年7月,设周口地区,行政公署驻周口镇,11月周口镇改为专辖镇,再与商水县分治。 1980年,复设县级周口市(商水县治迁回商水县城)。 2000年,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原县级周口市改设川汇区。 |
传伏羲氏都于此,称宛丘。 炎帝神农氏易名为陈。 周武王封舜后虞遂于陈,首建陈国。 春秋末年(前479),楚灭陈国置陈县。 秦置陈郡,治陈县(今淮阳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此建张楚政权。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置淮阳郡,十一年(前196),置淮阳国。 东汉章和二年(88),淮阳国改为陈国,献帝时改为陈郡。 三国魏太和六年(232),改陈郡为陈国,后复为陈郡。 西晋武帝为梁国治,惠帝复陈郡。 北魏陈县废入项县(治在今槐店),属陈郡。 东魏属北扬州。 北齐属信州,治陈郡,并移项县于此。 北周为陈州治。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为宛丘县,属陈州。 大业初废州置淮阳郡。 唐及五代复为陈州治。 宋宣和元年(1119),改属淮宁府。 元复属陈州。 明废宛丘县入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雍正二年(1724),为直隶州,十二年(1734),升为陈州府,改宛丘县为淮宁县。 1913年,改淮宁县为淮阳县,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9年,属开封专区。 1962年,又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2019年,撤销淮阳县,改设周口市淮阳区。 |
商夏时属豫州。 春秋时北部属郑,南部属陈。 战国时北部属魏,南部属楚。 秦属三川郡。 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始置扶沟县,属淮阳国。 神爵三年(前59)在境内汲乡设新汲县,属颍川郡。 东晋建武元年(317)废扶沟县入新汲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复置扶沟县。 太平真君七年(446)阳夏县(太康县)并入扶沟县。 太和十二年(488)复置阳夏县。 隋大业十四年(618)废新汲县入扶沟县。 唐武德四年(621)在县城北置北陈州,扶沟属之,同年废北陈州,改属洧州。 贞观元年(627)属许州。 天宝元年(742)属河南道颍川郡。 后梁属东都开封府。 后唐属汴州宣武军。 后晋、后汉、后周属东京开封府。 宋属京畿开封府。 建隆元年(960)在县北置通许镇。 咸平五年(1002)析通许镇为咸平县(今开封通许县)。 金属南京路开封府。 元属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河南省开封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属陈州府。 雍正二年(1724)属直隶州。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河南省开封道。 1927年属豫东行政区。 1931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许昌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
夏属豫州。 商属王畿。 周归陈,陈灭归楚。 秦属颍川郡。 西汉始置西华、长平二县,属汝南郡。 东汉因之。 三国魏属汝南郡。 西晋省西华入长平,属颍川郡。 南朝宋复置西华、长平二县,属陈郡。 北齐省长平入西华,属信州。 隋开皇元年(581)改为柳城。 十八年(598)改名鸿沟,徙治颍水北(即今娲城街道)。 隋大业元年(605)复称西华,属淮阳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箕城。 贞观元年(627)省入宛丘。 长寿元年(692)改武城县。 神龙元年(705)复称箕城。 景云元年(710)复名西华,属陈州。 北宋初仍属陈州,后属淮宁府。 金置清水县(治所今逍遥镇)。 元至元二年(1265)废清水县入西华县,属陈州郡。 明属开封府。 清属陈州府。 1914年属豫东道。 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划入许昌专区。 1965年划入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
夏、商属豫州。 西周属沈国,豫州部。 春秋为顿国(治今平店乡李岗村),前496年灭于楚。 秦置阳城县(治今舒庄乡扶苏村),属陈郡。 陈胜、吴广起义时,改阳城县为扶苏县。 西汉县境置阳城(治所由扶苏迁往今大武乡城刘)、汝阳(治所在今张庄乡城上村)、博阳(治所在今平店乡李岗村)3县,属汝南郡。 王莽新政时改博阳县为乐家县。 东汉改阳城县为征羌县,汝阳、乐家2县未变。 三国魏废征羌、乐家2县入汝阳县,属陈郡。 晋属汝南郡。 南朝宋在今县境内置汝阳郡,领汝阳、武津(治所在今上蔡县岗郭村)2县。 北魏复置征羌县,汝阳郡领汝阳、武津、征羌3县。 北齐废郡,仍设汝阳县,属豫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置溵水县。 大业初年(605)废汝阳县入溵水县。 皇泰元年(618)析置扶苏县,溵水、扶苏2县同属淮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废扶苏县入溵水县,属河南道。 贞观元年(627)属陈州。 建中二年(781)属溵州。 兴元元年(784)属淮阳郡。 五代属陈州。 宋建隆元年(960)为避讳改称商水县,属淮宁府。 金属陈州。 元至元二年(1336)废项城、南顿2县入商水县,后3县复分置,属陈州。 明洪武元年(1368)废商水县。 四年(1371)复置,属陈州。 清属陈州府。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先后属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河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区。 1947年设郾商西县。 1949年郾商西县并入商水县,属淮阳专区。 1952年撤销周口市(县级),改为商水县辖镇,县政府迁驻周口镇。 1953年划属许昌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1975年县迁驻今商水县城。 2000年属周口市。 |
西周为项子国。 春秋楚置寝丘邑(治今安徽省临泉西侧古城)。 战国属楚。 秦在古寝地方置寝县,属陈郡,治古寝丘。 北部置项县。 西汉属汝南郡。 东汉建武二年(26),寝县改称固始县,至三国魏仍同属汝南郡。 东晋咸康二年(336),固始县废,属汝阴郡,项县属梁国。 南北朝、南宋、北魏俱因晋制。 东魏天平二年(535),改项县为秣陵县。 武定八年(550),在古寝置财州。 北齐文宣帝废州改置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改褒信县为沈丘县,改秣陵县为项城县。 唐初属颍州。 贞观元年(627),省舒城入沈丘,后省沈丘入汝阴县。 神龙二年(706),析汝阴复置沈丘县。 五代属颍州,隶河南省。 宋属顺昌府,隶京西北路。 金、元因宋制。 元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州。 明洪武初年(1368),省沈丘入颍州。 弘治十年(1497),割陈、项、颍三地边隅复置沈丘县,属开封府陈州。 清属陈州府。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后属豫东行政区。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0年,县政府由老城迁至槐店,即今沈丘县城。 1954年,属商丘专区。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1年,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
西周属厉、陈。 战国属楚。 秦属陈郡苦县、项县。 西汉置宁平、宜禄二县,宁平县属淮阳国,宜禄县属汝南郡。 新莽改宜禄县为赏都亭。 东汉宁平县属豫州陈国。 宜禄县东汉初废,东汉永元七年(95),复置,属豫州汝南郡;十二年(100)废。 三国时西部属魏地陈郡武平县,东部属陈郡苦县,均隶豫州。 西晋撤宁平县,分属豫州梁国苦县、武平县、陈县、项县。 东晋咸康三年(337),改苦县为父阳县,分属豫州陈郡武平县、父阳县。 南朝宋初属父阳县,隶豫州陈郡。 隋开皇六年(586),置郸县,治今郸城县城,均属淮阳郡。 唐乾封元年(666),废郸县,改谷阳为真源。 载初元年(689),改真源为仙源。 神龙元年(705),复名真源。 五代同唐制。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真源为卫真。 元至元二年(1265),并卫真县入鹿邑县。 明大部分属鹿邑县。 清大部分属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余属陈州府淮宁县、沈丘县。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署治淮阳)。 1938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1951年,析鹿邑、淮阳、沈丘三县地设立县级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属淮阳专区。 1952年,撤销郸城办事处,设立郸城县,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9年,属开封专区,1963年,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
夏太康避后羿之乱至此,始筑城,太康县城已有约五千余年历史。 少康时都安邑,而称太康原居地为阳夏。 秦嬴政二十二年(前224)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 西汉属豫州淮阳国。 东汉属陈国。 三国魏属陈郡。 西晋属梁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省入扶沟县。 太和十二年(488)复置。 隋开皇七年(587)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属陈州。 十八年(598)改太康县为匡城县。 大业十三年(617)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 唐属河南道淮阳郡。 五代属东京开封府。 北宋直属开封府。 元初属河南行省南京路。 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属汴梁路。 明属河南开封府。 清沿明制。 雍正十二年(1734)升陈州为府,太康县属之。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8年建立太北、太康两县。 1949年合并为太康县,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
殷商时设治“厉”。 春秋陈置苦邑。 楚置苦县。 秦属陈郡。 西汉属淮阳国。 东汉析置武平县。 东晋咸康三年(337)改苦县为谷阳县。 南朝宋省武平县,以谷阳属陈郡。 北魏复置武平县,同属陈留郡。 北齐省谷阳。 隋开皇六年(586)复置谷阳,属谯郡。 十八年(598)更武平为鹿邑,治迁今鹿邑城村。 唐武德三年(620)复名鹿邑。 乾封元年(666)改谷阳为真源。 载初元年(689)更真源为仙源。 神龙元年(705)复名真源。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更名卫真。 元至元二年(1265)省卫真入鹿邑,治今县城。 明、清属河南省归德府。 1912年隶开(封)归(德)陈(州)许(昌)道归德府。 1913年隶豫东道。 1914年隶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4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2年南部析置郸城县。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1年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
西周初周公在项地封姬姓子国,与顿(子)国一时并建。 战国项地属楚。 秦置项县,属颍川郡。 西汉析置南顿县,与项县同属汝南郡。 南北朝同属陈郡。 东魏天平年间改项县称秣陵县。 北齐改南顿县为和城县。 隋开皇三年(583)改秣陵县为项城县。 大业初复项县,属沈州。 唐贞观元年(627)以县改属陈州。 证圣元年(695)析置光武县。 景云元年(710)又改称南顿县。 五代、北宋、金元因之。 原南顿县时废时复。 清属陈州府。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开封专区。 1958年属商丘专区。 1959年复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1993年项城撤县设市,称项城市。 2000年属周口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