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周口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周口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明洪武初置永宁集(今西老寨),设乡里。

永乐年间沙河南岸子午街(今老街)一带,置周家口,亦设乡里。

清分属陈州府淮宁县、商水县。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8年,设立周口市,属淮阳专区。

1952年,撤销周口市改为周口镇,属商水县(县治移设周口镇)。

1953年,周口镇改设周口市,与商水县分治。

1958年,周口市改为周口镇,属商水县。

1965年7月,设周口地区,行政公署驻周口镇,11月周口镇改为专辖镇,再与商水县分治。

1980年,复设县级周口市(商水县治迁回商水县城)。

2000年,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原县级周口市改设川汇区。

传伏羲氏都于此,称宛丘。

炎帝神农氏易名为陈。

周武王封舜后虞遂于陈,首建陈国。

春秋末年(前479),楚灭陈国置陈县。

秦置陈郡,治陈县(今淮阳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此建张楚政权。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置淮阳郡,十一年(前196),置淮阳国。

东汉章和二年(88),淮阳国改为陈国,献帝时改为陈郡。

三国魏太和六年(232),改陈郡为陈国,后复为陈郡。

西晋武帝为梁国治,惠帝复陈郡。

北魏陈县废入项县(治在今槐店),属陈郡。

东魏属北扬州。

北齐属信州,治陈郡,并移项县于此。

北周为陈州治。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为宛丘县,属陈州。

大业初废州置淮阳郡。

唐及五代复为陈州治。

宋宣和元年(1119),改属淮宁府。

元复属陈州。

明废宛丘县入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雍正二年(1724),为直隶州,十二年(1734),升为陈州府,改宛丘县为淮宁县。

1913年,改淮宁县为淮阳县,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9年,属开封专区。

1962年,又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2019年,撤销淮阳县,改设周口市淮阳区。

商夏时属豫州。

春秋时北部属郑,南部属陈。

战国时北部属魏,南部属楚。

秦属三川郡。

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始置扶沟县,属淮阳国。

神爵三年(前59)在境内汲乡设新汲县,属颍川郡。

东晋建武元年(317)废扶沟县入新汲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复置扶沟县。

太平真君七年(446)阳夏县(太康县)并入扶沟县。

太和十二年(488)复置阳夏县。

隋大业十四年(618)废新汲县入扶沟县。

唐武德四年(621)在县城北置北陈州,扶沟属之,同年废北陈州,改属洧州。

贞观元年(627)属许州。

天宝元年(742)属河南道颍川郡。

后梁属东都开封府。

后唐属汴州宣武军。

后晋、后汉、后周属东京开封府。

宋属京畿开封府。

建隆元年(960)在县北置通许镇。

咸平五年(1002)析通许镇为咸平县(今开封通许县)。

金属南京路开封府。

元属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河南省开封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属陈州府。

雍正二年(1724)属直隶州。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河南省开封道。

1927年属豫东行政区。

1931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许昌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夏属豫州。

商属王畿。

周归陈,陈灭归楚。

秦属颍川郡。

西汉始置西华、长平二县,属汝南郡。

东汉因之。

三国魏属汝南郡。

西晋省西华入长平,属颍川郡。

南朝宋复置西华、长平二县,属陈郡。

北齐省长平入西华,属信州。

隋开皇元年(581)改为柳城。

十八年(598)改名鸿沟,徙治颍水北(即今娲城街道)。

隋大业元年(605)复称西华,属淮阳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箕城。

贞观元年(627)省入宛丘。

长寿元年(692)改武城县。

神龙元年(705)复称箕城。

景云元年(710)复名西华,属陈州。

北宋初仍属陈州,后属淮宁府。

金置清水县(治所今逍遥镇)。

元至元二年(1265)废清水县入西华县,属陈州郡。

明属开封府。

清属陈州府。

1914年属豫东道。

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划入许昌专区。

1965年划入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夏、商属豫州。

西周属沈国,豫州部。

春秋为顿国(治今平店乡李岗村),前496年灭于楚。

秦置阳城县(治今舒庄乡扶苏村),属陈郡。

陈胜、吴广起义时,改阳城县为扶苏县。

西汉县境置阳城(治所由扶苏迁往今大武乡城刘)、汝阳(治所在今张庄乡城上村)、博阳(治所在今平店乡李岗村)3县,属汝南郡。

王莽新政时改博阳县为乐家县。

东汉改阳城县为征羌县,汝阳、乐家2县未变。

三国魏废征羌、乐家2县入汝阳县,属陈郡。

晋属汝南郡。

南朝宋在今县境内置汝阳郡,领汝阳、武津(治所在今上蔡县岗郭村)2县。

北魏复置征羌县,汝阳郡领汝阳、武津、征羌3县。

北齐废郡,仍设汝阳县,属豫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置溵水县。

大业初年(605)废汝阳县入溵水县。

皇泰元年(618)析置扶苏县,溵水、扶苏2县同属淮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废扶苏县入溵水县,属河南道。

贞观元年(627)属陈州。

建中二年(781)属溵州。

兴元元年(784)属淮阳郡。

五代属陈州。

宋建隆元年(960)为避讳改称商水县,属淮宁府。

金属陈州。

元至元二年(1336)废项城、南顿2县入商水县,后3县复分置,属陈州。

明洪武元年(1368)废商水县。

四年(1371)复置,属陈州。

清属陈州府。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先后属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河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区。

1947年设郾商西县。

1949年郾商西县并入商水县,属淮阳专区。

1952年撤销周口市(县级),改为商水县辖镇,县政府迁驻周口镇。

1953年划属许昌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1975年县迁驻今商水县城。

2000年属周口市。

西周为项子国。

春秋楚置寝丘邑(治今安徽省临泉西侧古城)。

战国属楚。

秦在古寝地方置寝县,属陈郡,治古寝丘。

北部置项县。

西汉属汝南郡。

东汉建武二年(26),寝县改称固始县,至三国魏仍同属汝南郡。

东晋咸康二年(336),固始县废,属汝阴郡,项县属梁国。

南北朝、南宋、北魏俱因晋制。

东魏天平二年(535),改项县为秣陵县。

武定八年(550),在古寝置财州。

北齐文宣帝废州改置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改褒信县为沈丘县,改秣陵县为项城县。

唐初属颍州。

贞观元年(627),省舒城入沈丘,后省沈丘入汝阴县。

神龙二年(706),析汝阴复置沈丘县。

五代属颍州,隶河南省。

宋属顺昌府,隶京西北路。

金、元因宋制。

元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州。

明洪武初年(1368),省沈丘入颍州。

弘治十年(1497),割陈、项、颍三地边隅复置沈丘县,属开封府陈州。

清属陈州府。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后属豫东行政区。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0年,县政府由老城迁至槐店,即今沈丘县城。

1954年,属商丘专区。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1年,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西周属厉、陈。

战国属楚。

秦属陈郡苦县、项县。

西汉置宁平、宜禄二县,宁平县属淮阳国,宜禄县属汝南郡。

新莽改宜禄县为赏都亭。

东汉宁平县属豫州陈国。

宜禄县东汉初废,东汉永元七年(95),复置,属豫州汝南郡;十二年(100)废。

三国时西部属魏地陈郡武平县,东部属陈郡苦县,均隶豫州。

西晋撤宁平县,分属豫州梁国苦县、武平县、陈县、项县。

东晋咸康三年(337),改苦县为父阳县,分属豫州陈郡武平县、父阳县。

南朝宋初属父阳县,隶豫州陈郡。

隋开皇六年(586),置郸县,治今郸城县城,均属淮阳郡。

唐乾封元年(666),废郸县,改谷阳为真源。

载初元年(689),改真源为仙源。

神龙元年(705),复名真源。

五代同唐制。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真源为卫真。

元至元二年(1265),并卫真县入鹿邑县。

明大部分属鹿邑县。

清大部分属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余属陈州府淮宁县、沈丘县。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署治淮阳)。

1938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1951年,析鹿邑、淮阳、沈丘三县地设立县级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属淮阳专区。

1952年,撤销郸城办事处,设立郸城县,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9年,属开封专区,1963年,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夏太康避后羿之乱至此,始筑城,太康县城已有约五千余年历史。

少康时都安邑,而称太康原居地为阳夏。

秦嬴政二十二年(前224)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

西汉属豫州淮阳国。

东汉属陈国。

三国魏属陈郡。

西晋属梁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省入扶沟县。

太和十二年(488)复置。

隋开皇七年(587)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属陈州。

十八年(598)改太康县为匡城县。

大业十三年(617)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

唐属河南道淮阳郡。

五代属东京开封府。

北宋直属开封府。

元初属河南行省南京路。

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属汴梁路。

明属河南开封府。

清沿明制。

雍正十二年(1734)升陈州为府,太康县属之。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8年建立太北、太康两县。

1949年合并为太康县,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殷商时设治“厉”。

春秋陈置苦邑。

楚置苦县。

秦属陈郡。

西汉属淮阳国。

东汉析置武平县。

东晋咸康三年(337)改苦县为谷阳县。

南朝宋省武平县,以谷阳属陈郡。

北魏复置武平县,同属陈留郡。

北齐省谷阳。

隋开皇六年(586)复置谷阳,属谯郡。

十八年(598)更武平为鹿邑,治迁今鹿邑城村。

唐武德三年(620)复名鹿邑。

乾封元年(666)改谷阳为真源。

载初元年(689)更真源为仙源。

神龙元年(705)复名真源。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更名卫真。

元至元二年(1265)省卫真入鹿邑,治今县城。

明、清属河南省归德府。

1912年隶开(封)归(德)陈(州)许(昌)道归德府。

1913年隶豫东道。

1914年隶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4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2年南部析置郸城县。

1953年属商丘专区。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1年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2000年属周口市。

西周初周公在项地封姬姓子国,与顿(子)国一时并建。

战国项地属楚。

秦置项县,属颍川郡。

西汉析置南顿县,与项县同属汝南郡。

南北朝同属陈郡。

东魏天平年间改项县称秣陵县。

北齐改南顿县为和城县。

隋开皇三年(583)改秣陵县为项城县。

大业初复项县,属沈州。

唐贞观元年(627)以县改属陈州。

证圣元年(695)析置光武县。

景云元年(710)又改称南顿县。

五代、北宋、金元因之。

原南顿县时废时复。

清属陈州府。

1913年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淮阳专区。

1953年属开封专区。

1958年属商丘专区。

1959年复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

1965年属周口专区。

1969年属周口地区。

1993年项城撤县设市,称项城市。

2000年属周口市。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