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郧阳区各乡镇地名由来

郧阳区各乡镇地名由来

  因辖区安阳口而得名。 [详细]
  因政府驻地杨溪铺村而得名。 [详细]
  清同治年间,青曲境内因清水河流域和曲远河流域分设清水和曲远保。民国二十四年(1935),曲远、清水二保合为一联保,并各取一字为联保名,又把“清”字去掉三点水,遂得“青曲”。 [详细]
  相传400多年前,街衢中心长有一颗白果树,挺拔高大,威武壮观,在方圆百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树龄在千年以上。随着岁月流逝,树根老朽,树干中成了空洞。鸟儿在里面栖息,噙食桑葚,留下桑子于洞中,不久叶子发芽,长成树苗,常年累月,在白果树腹中不断长大,以至于与白果树融为一体。于是,人们便给这棵树起名叫“白桑”,这地方也被称作白桑了。又因此地乃古今要塞,是北上南出的必经之关隘,得名“白桑关”。 [详细]
  因1948年,县政府在南化创建四区,刘洞属南化区。1952年7月,刘洞从南化区划出,设刘洞区。1956年2月,与南化区合并为南化区。1958年9月,改设前锋人民公社(刘洞)、踊跃人民公社(南化)。1961年6月,复建刘洞区。1975年3月,分设为刘洞、丹江2个人民公社。1984年6月,刘洞人民公社、程家台人民公社合并,复建刘洞区。1987年9月,刘洞区分设为刘洞镇、白浪乡,始建刘洞镇。 [详细]
  因历史典故而得名。一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起兵讨伐,初战兵败。被王莽穷追至此,刘秀仰天长叹“难化啊”,言毕,救兵犹如天降,便化险为夷。二说:在唐贞观时期,有一位道士在此化缘,此地民风凶悍,一年几天没有化到斋饭,遂仰天长叹“难化”。后传为“南化”。 [详细]
  因蜿蜒清澈的庙沟河而得名。“白浪”指庙沟河水泛出的白色浪花。 [详细]
  因此地漫山遍野都是像炭一样的黑石头,称“炭山”,因“炭”字呈黑色不吉,后改称谭山。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梅家铺村,故名梅铺镇。 [详细]
  因此地山峦葱绿青翠而得名。 [详细]
  因源于“王寡妇开店”的典故而得名。荼店原不叫茶店,叫岔甸。称谓的由来是因为神定河经岔甸地段有一段较为平缓、三道山脉夹着的小块盆地。小块盆地四周有数条人甸的沟岔,分别为东边的花庙沟,西南方向的大岭河,西北方向的汪家河,东南方向的敖家洼和川沟,在古代,甸指城市郊外的地方,有邻城为郊、郊外为甸的说法。岔甸处于4道的岔口处,又与郧阳城的近郊长岭相邻,故被称之谓岔甸。后来,岔甸这个地人丁越来越兴旺,先后有王姓,熬姓、雷姓等姓氏入住,因此便有了敖家洼、雷家院、上湾、下湾、白蜡树湾等村落。岔甸有叫岔店,不仅是音近还缘于此地在多条岔路口处,又有为过往行人服务的各类店铺的原因。相传,上湾有一王姓大户人家,既有田平百亩,有开有店铺,日子过得十分殷实。但好景不长.场劫难落到了王家的头上.。先是场大火将王家的万贯家财化为鸟有,接着家庭的顶粱柱——王家的二位老人因不堪遭受如此打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去世。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家唯一的继承人也于次年患急病过世,丢下妻子和一双儿女。时年,王寡妇才20出头。她哭天无路,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谁为自己遮风抗雨啊,她隔三差五到公公、婆婆和丈夫坟上痛哭。可哭天不应,哭地不灵。王寡妇服都快哭瞎了,不久就病倒了。邻居们看着心痛,纷纷前来看望,甚至帮忙她洗衣做饭,照顾幼小的两个孩子。乡亲们的关怀,使她深受感动,决心以实际行动报答大家。巨大的家庭变故,虽然使这个昔日十分红火的家庭衰败了许多,但为了维持生计,王寡妇忍痛卖掉了部分田地,重建了新房,又将店铺扩展了经营项目,有住宿、饭馆、商铺等,还开办有供行人吃茶的茶座。很快,王家的生活恢复了平静,一天天向好的方面发展。3年守孝期满,有好心人劝王寡妇再找个好男人嫁了。但她想到一双可爱的儿女和王家的家业,再加上古代要求妇女恪守妇道讲贞节,民间也有“好女不嫁二男”之说,这些封建礼教的束缚更使得她打消了再嫁的念头,就婉言谢绝了说媒者。她精心抚养两个孩子,请先生教他们从小识字,学会仁义礼教,并言传身教。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侍人。她全力打理自己的家业,一天到晚忙里忙外。她勤劳善良,做生意童叟不欺,并乐善好施。每逢年成(灾年),她都要接济家景特别困难的乡邻。大灾之年,她还多次舍饭,救助要饭逃荒的穷人。当地百姓由此给她起了一个“王善人”的雅号。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先后成家立业。王寡妇把家产平分给了两个儿女,让他们自己打理各自的家业,自己却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其实,这时她才40出头。一个人居家过日子,她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便精心打理起茶楼来,不仅将茶楼扩大,还建起与茶楼连接的戏楼、客栈。从此,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班子纷至沓来,为原本就繁华的岔甸更平添了几分闹色,不仅到她茶楼里歇脚喝茶的人逐步多了起来,就连到客栈住宿的客人也日渐增多。她视过往客人为上帝,对客人笑脸相迎,服务热情,让客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做生意讲的是人气,王寡妇的声名远播,她的客栈成为到十堰、上房县、朝武当,甚至进四川众多行天的理想住所。随着过往客人的增多,王寡妇发现,有的行人根本喝不起什么这茶那茶,只是在她店里歇歇脚,或者讨口凉水喝就走了,这让她心里难受。她想,这些没钱人原本就没钱,喝了生水,要是在半路上坏了肚子咋办。“我得帮帮他们”。于是,一个为没钱喝茶人舍茶的决定油然而生。当然所舍的茶只不过是“大脚片”,即最差、最便宜的茶,她原来根本就不买这类茶叶卖茶水,这次完全是为那些没钱喝茶的过往行人准备的。此外,她还夏秋季准备一些狗腥草、薄荷、荆芥、新鲜竹叶及干酸菜等。这些本地土特产泡制的茶水很受行人欢迎。从此,她的茶楼上就多了个招牌——舍茶。过往行人只要口渴了,到她的茶楼上免费喝上一大碗“大脚片”茶水,嘴一抹歇歇脚后兴冲冲地上路,那个舒服劲儿真是没得说。名声传开后,人们都伸出大拇指夸王寡妇这件事办得好,胜过活菩萨。几年后,人们将原“岔甸”(岔店)的名字改成了茶店。虽然取自谐音,但意义完全不同。一个是原于地貌,另一个是为纪念一名乐善好施的女人。从此,茶店这个以王寡妇舍茶为原由的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因清朝末年,汉江河水常年泛滥,淹没房屋,吞没岸边的良田,当地民众苦不堪言,便在江边种植柳树围堤设防而得名。 [详细]
  据地名普查记载,早在1746年此地有一姓鲍的住户开一客栈,接待过往行人热情周到,生意兴隆,远近闻名,人们就把此地称为“鲍家店子”,简称“鲍家店”。大峡乡和鲍家店原为同一个区域,大峡乡后来划归张湾区黄龙镇,取鲍家店的“鲍”和大峡乡“峡”故得名鲍峡。 [详细]
  胡家营镇本为镇内一个自然村名,此村落以胡姓居多,小地名叫胡家坡,解放后建立行政村称为胡家营村。1975年,国家建设襄渝铁路,在胡家营村设置了鄂陕两省边境火车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火车站周围逐渐繁华起来,胡家营的名气迅速扩大,发展速度超过了原来的陈庄、将军河,于是在1987年撤区建镇时,遂取名为“胡家营镇”。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为谭家湾村,故名谭家湾镇。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