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龙庆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龙庆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田达村原名为古疃村,元代入主中原时,为强化统治,各村分驻一名元军(俗称“鞑子”)。时驻古疃村的元军姓田。心底善良,不做坏事。故在“八月十五杀鞑子”时被村民保护起来。后人为纪念此事,就将古疃村改为田达。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田达村”。
传此村址原是一片沙岗,有一片杏树林,迁来之民榜村定居建村,故名。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杏园村”。
据此处原为黄河故道一船坞,因位于水之北方,故名“阳坞”,后演变为“羊坞”。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北羊坞是以方位而得名。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阳坞村”。
据此处原为黄河故道一船坞,因位于水之北方,故名“阳坞”,后演变为“羊坞”。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南羊坞是以方位而得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南羊坞”。
据明洪武年间邵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民而来,迁来时共兄弟二人,为防后人失掉联系,便以石盘平分为二来作凭,故命居住地为石盘村。后因人口发展较快,居住分散不便管理,1962年5月按地现位置分为东、西石盘。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东石盘”。
据沈村以姓氏起名,唐代前期已是邑内名村,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故称大沈村。后以方位得名东沈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唐沈之卿故里东沈村”。
据沈村以姓氏起名,唐代前期已是邑内名村,后因人口日重分为两村,故称大沈村。又以方位得名西沈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唐沈之卿故里东沈村”。
据位于繁水之阳而得名。后为书写简便,演变为范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范阳村”。
据此地原为黄河故道,先民因逐水而居,遂名流河村。后因人口渐多,分建三村。此村因方位居中,故名中流河。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流河村”。
此地原为黄河故道,先民因水而居,遂名流河村。后因人口渐多,分建三村。此村因方位北部,故名北流河,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流河村”。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翟野羊原名野马村,元代时又称牧羊村,明代称野羊村,清代时期改称翟家野羊村。后演变为翟野羊,名称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翟野羊”。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明初,马姓迁此建村,故称马野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野羊村”。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明初,张姓迁此建村,故称张野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野羊村”。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明初,吴姓迁此建村,故称吴野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野羊村”。
据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在此建村。因靠大张龙较近,村庄且小故名小张龙。后以方位更名西张龙。名称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张龙”。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