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邯郸县地。 1945年后,为邯郸市区一部分。 1980年10月,邯郸市区一分为三,其一设立复兴区。 2014年4月,邯郸县的户村镇、康庄乡划入。 2016年9月,磁县的林坛镇、南城乡划入。 |
1950年5月5日,析武安、磁县部分区域设立峰峰矿区,属邯郸专区。 1952年6月,直属河北省。 1953年,区政府由彭城镇迁驻临水镇。 195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峰峰矿区改设峰峰市(丁等市),仍直属河北省。 1956年10月,复置峰峰矿区,属邯郸市。 2019年12月,将西固义乡由磁县划入峰峰矿区。 |
古为曲梁、广年、易阳三县地。 春秋时属晋。 战国归赵。 秦属邯郸郡。 西汉始在县境中部设置广年县,属广平国,西部置易阳县属赵国。 东汉时,改属巨鹿郡,至建安十七年(212)改属魏郡。 三国魏时均改属广平郡。 西晋时废广年县。 北魏时复置。 北齐时曲梁县废入广年县,易阳县改属襄国郡。 北周承前制。 隋开皇三年(583),属洺州。 六年(586),易阳县改为邯郸县。 十年(590),又改称临洺县。 仁寿元年(601),始改广年县为永年县,不久便改属武安郡。 唐代永年、临洺两县属洺州。 宋代临洺县省入永年县为镇,永年县仍属洺州。 元代永年县改属广平路。 明、清皆属广平府。 1913年,废府,为永年县,属直隶省冀南道。 1914年,属大名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属冀南区三专区,县政府先后驻大讲武、小北汪。 1949年,属邯郸专区。 1958年,邯郸县之尚北、沙河镇两区和肥乡天台山并入永年,县城遂由广府城迁至临洺关。 1962年,邯郸县、肥乡县划入之地析出。 1968年,属邯郸地区。 1993年6月19日,邯郸地、市合并,永年归邯郸市。 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永年县,设立永年区。 |
今临漳县境相传上古时期为大业始居之地,商时属畿内,西周属卫;春秋时期齐桓公于此建邺城;战国归魏;秦并天下,属邯郸;汉高祖始置邺县,魏郡、邺县均理于邺城;东汉至三国及西晋时期,仍属魏郡,郡治、县治均为邺城;至西晋末年,为避愍帝司马邺(313-317年在位)讳,改邺城为临漳、邺县为临漳县;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邺县、临漳县并设,治所均在邺城。 这一时期邺城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北周建德六年(577),移临漳县治于邺东20里,邺县治所仍在旧地,改司州为相州;隋朝大业十年(614),始筑临漳县城于今杜村小庄;唐朝临漳县属相州邺郡,五代属天雄军,后属彰德军;宋降邺县为镇,并入临漳县;金属彰德卫、元属彰德路;明、清属彰德府;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迁临漳县治于理王店,即今临漳县城;民国初期属河南省豫北道;1932年,隶属河南省行政第三区安阳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8月,成立临漳县抗日政府,隶属冀南三专署;1949年设临漳县,属河北省邯郸专署;1958年10月,磁县、临漳县、成安县3个县合并为磁县;1961年5月,临漳县、磁县、成安县三县分治,恢复临漳县建制;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临漳县属邯郸市。 |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元城县;此后近千年间先后或同时有元城县、贵乡县、马陵县等建置;唐建中三年(782),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后唐同光元年(923)三月,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后汉乾佑元年(948),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大名县始置。 1945年5月大名城解放,7月划城周围建大名市(县级),市政府驻城内南大街;此时市县分治,属冀南区三专区;1946年1月上旬降大名市为县辖市;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三专区。 1949年8月大名市(县辖市)改为城关区,同时废元朝县,将元朝县原为山东省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山东省莘县,原元城县全部并入大名县,此时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1960年5月撤销邯郸专区,大名县改属邯郸市;1961年5月恢复邯郸专区,大名仍属邯郸专区;同年6月1日魏县复置,大名属邯郸专区;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大名县仍属之;1993年,地市合并,大名隶属邯郸市,至今未变。 |
涉县隶属变化频繁。 夏、商、西周,属冀州域。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魏后属赵,秦属邯郸郡。 西汉始置沙县,后改为涉县,三国时属魏郡。 两晋时属司州广平郡,北魏时并入临水县。 隋时复置涉县,先后属上党郡、韩州等。 唐时改属潞州,五代、宋、金时期属山西潞州上党郡。 金时多次升为崇州。 元初废州复县,属真定路。 明、清时期属河南彰德府。 民国时期属河南省。 1941-1949年涉县先后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四专署、五专署、六专署,太行行署、六专署。 1946年5月,偏城县撤并入涉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涉县划归河北省,属邯郸专署。 1960年撤销邯郸专署,归邯郸市。 翌年5月复归河北省邯郸专署管辖。 1968年归属河北省邯郸地区。 1993年地市合并,涉县属河北省邯郸市管辖至今。 |
汉(前206~前220)置梁期县(治今花官营乡东城营),属冀州魏郡。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析武安县及邺县,置临水县,治今磁州镇(一说治今峰峰矿区临水村)。 北周保定元年(561)析临水县,于今磁州置滏阳县和成安郡。 隋开皇十年(590)由临水县析出原涉县地复置涉县,临水县还治松釜,并废成安郡,于今磁州置慈州。 隋大业二年(606)废慈州,临水、滏阳二县改属相州,邯郸县归河北道洺州。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慈州。 唐贞观元年(627)省慈州,滏阳、临水、成安三县归属河北道相州。 唐永泰元年(765)临水县改称昭义县。 同年复置礠州。 因与河东慈州重名,故加石字旁。 唐天祐三年(906)以与河东慈州音相同,将礠州改名惠州。 后粱贞明二年(916)复为礠州。 宋政和三年(1113)改“礠州”为“磁州”。 元至元十年(1273)属中书省广平路。 磁州领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四县。 元末州县俱废。 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磁州,属广平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滏阳县省入磁州。 改属河南彰德府,磁州领武安、涉县二县。 清雍正四年(1726)复属直隶广平府,州不再领县。 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道。 1914年属直隶省大名道。 1928年废道,始直属于河北省。 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专署驻邢台。 1941年,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五专署。 1942年由磁县与武安县、邯郸县部分地区组成磁武县,仍属太行区第五专区。 1945年全县解放,恢复原磁县建制。 1949年8月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60年5月,撤销邯郸专区,磁县属邯郸市。 1961年,恢复邯郸专区建制,复属邯郸专区。 1970年,邯郸专区改为邯郸地区,磁县仍属之。 1993年7月,地市合并,隶属邯郸市,改为市辖县至今。 |
殷纣时(前1174),巨桥为古城邑,在县境古城营北。 周武王克殷后,先后属邶国、卫国领地。 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改置平恩侯国,属冀州魏郡。 公元5年,王莽更平恩侯国为延平县,隶冀州魏郡。 公元25年复为平恩县,隶冀州魏郡。 三国属魏国冀州。 公元501年,析置曲安县。 公元556年曲安、斥漳2县入平恩。 公元583年,属洺州;586年析置曲周、洺水二县,平恩县徙还平恩川(今邱城)。 公元607年,属武安郡。 唐代,属河北道洺州。 五代属沼州。 北宋属河北西路洺州。 公元1129年属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督府洺州防御使辖。 公元1189年省平恩县为镇,隶曲周。 公元1289年立丘县,隶东昌路。 明属中书省东昌府。 公元1725年,避孔丘讳,改“丘”为邱,始置邱县。 公元1776年五月改属山东省临清直隶州。 1913年,邱县属山东省济西道(济西观察使),1914年,属东临道,1926年属东昌道。 1928年2月28日直隶于山东省。 1938年5月18日,中共领导的邱县抗日县政府正式成立。 1940年10月24日,划归冀南区。 1945年11月2日,邱县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一专署。 1948年9月1日,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一专署。 1949年8月l日,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8月邱县并入曲周。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邱县建置,属邯郸专区。 1968年1月28日属邯郸地区。 1980年地名普查中复改“邱”为“丘”。 1993年8月4日,地市合并,属邯郸市。 1996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丘县”县名规范为“邱县”。 |
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巨鹿郡、邯郸郡地;西汉初为广平县地,属巨鹿郡;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属广平郡;征和二年(前91)更隶平干国;元五风二年(前56)属广平国;后汉建武十三年(37)属巨鹿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广平县更隶广平郡。 两晋广平县仍属广平郡,后广平县废;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复置广平县,仍属广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广平县省入广年县;隋开皇初复置广平县,十六年(596)改广平县为鸡泽县(治今旧城营村);大业二年(606)省入永年县;唐武德初年(618)曾在今县东南贯庄置普乐县,后为窦建德所据,遂废;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年县地复置鸡泽县,治冯郑堡(今风正村地),属洺州;后晋徙县治于故城东20里(旧城营村);宋熙宁三年(1070)曲周县省入;元祐四年(1089)复析置,仍属洺州。 金天会中寄治于北台头村,大定元年(1161)始徙今治并筑城;元初并入永年县,后复置;明、清属广平府;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1914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隶更河北省,县直属省;1937年属河北省十五督察区;1938年属冀南三专区,成立鸡泽县抗日政府;1941年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二专区;1945年属冀南三专区,成立鸡泽县人民政府;1948年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三专区;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12月20日并入曲周县;1962年3月27日恢复鸡泽县原建制,仍属邯郸专区;1970年邯郸专区改为邯郸地区,仍辖鸡泽县;1993年6月撤销邯郸地区改为邯郸市,划归邯郸市管辖至今。 |
今广平县地域,春秋时期先属卫后没于晋,战国时先属魏后属赵。 秦代属邯郸郡。 两汉时期分属于魏县、斥丘,两县皆属于魏郡。 三国时期分属于魏州广平郡、魏郡。 两晋时期分属于司州广平郡、魏郡。 北魏时属相州。 隋代,北部属武安郡的清漳县,西南部属魏郡的成安县,中部、东南部属武阳郡的魏县。 唐代,北部属洺州清漳县,东南部属魏州的魏县,西南部属相州的成安县。 五代时属洺州。 北宋时期,中部、东部、南部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县,北部属河北西路洺州肥乡县。 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四月,金兵破洺州,十二月金兵攻占宋大名府,今广平县境始为金地。 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1167),析魏县北鄙地区始置广平县,属河北西路洺州。 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为蒙古汗国辖。 元太宗八年(1236)属中书省邢洺路。 元宪宗二年(1252)改邢洺路为洺磁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路名为广平路,广平县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改广平路为广平府,广平县属之,是年十月属河南分省。 洪武二年,广平县始创规制,二年三月改属北平行中书省。 永乐十九年(1421),广平县属京师广平府。 清代广平县属直隶广平府。 中华民国初年沿清制,1913年,废府,广平县属直隶省冀南道。 1928年6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道,广平县直属河北省。 1938年6月,广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平县属冀南三专区。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广平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三专区。 1949年8月,河北省恢复,广平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93年7月,邯郸地、市合并为邯郸市,广平县属邯郸市。 |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 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 西汉初年,置馆陶县,属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馆陶县属阳平郡,馆陶城同时为阳平郡、馆陶县治所。 北魏、北齐、北周仍属阳平郡。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阳平郡置毛州,馆陶县遂属之,馆陶城同时为州、郡、县三级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阳平郡入毛州。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毛州,次年魏州改属武阳郡,仍辖馆陶县。 唐初属魏州。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割魏州之馆陶、冠氏、堂邑,贝州之临清、清水复置毛州,领馆陶、冠氏、堂邑,临清、清水、沙丘六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毛州,馆陶归故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为魏郡,仍辖馆陶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魏郡复为魏州,馆陶县仍属之。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济县为镇并入馆陶县属大名府。 金代因之。 馆陶县治所迁至今北馆陶镇。 元代属中书省东平路。 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遥属濮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馆陶县改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废县,不久即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隶临清州。 清属东昌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治,馆陶县改属济西道。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济西道更名东临道,又属东临道。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成立馆陶县抗日政府,属冀南区。 建国后,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2年,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撤销馆陶县建制,并入冠县;1961年,恢复馆陶县,仍归山东省聊城专区领导;1965年,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93年7月,归属邯郸市管辖。 |
据《魏县志》载: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魏县,治所在于村。 东汉建武年间(25-55),乐昌县省入魏县,魏县版图向东南扩大到今南乐县全境,达到了顶峰。 西晋又在乐昌故地置乐昌县,魏县东南境又恢复原界。 南北朝时期,前燕建熙元年(360),析元城、魏县地置贵乡县。 北齐天宝七年(556),魏县废入贵乡县,这是魏县首次并入他县。 隋开皇六年(586),复魏县于旧治(于村,史称汉城);唐天宝三年(774),县治因水患迁至汉城北,其版图仍故。 隋唐又两次析魏县西部置漳阴县,旋撤,县境一度自西向东缩减。 宋、金、元时期,魏县县域南扩北缩、东退西伸,初具鸭梨梨叶状。 宋熙宁六年(1073),水圮魏县城,治所南迁洹水镇(今境旧魏县村)。 明洪武三年(1370),魏县因水患迁治五姓店(今魏城镇),境域如故。 洪武十年至三十一年(1377-1398),大名县废入魏县,魏县境域再次扩大,向南延伸到今龙王庙、边马一带。 清代初步奠定了魏县现在版图。 乾隆二十二年(1757),漳卫发水,城毁县废;次年,漳河南北306村并入大名县,东北31村划归元城县。 这是魏县第二次并入他县,长达183年之久。 1940年6月,原大名西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魏县建置恢复。 1945年10月,魏县人民政府成立,同邻县做了适当的区域调整。 1949年8月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11月,魏县并入大名县,1961年5月,魏县建置恢复,属邯郸专区。 1968年属邯郸地区。 1993年改属邯郸市至今。 |
战国时期属赵国。 秦代属邯郸郡。 汉初为曲周侯国。 汉高祖元年(前206),封郦商为曲周侯。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国除为乡,武帝建元四年(前137),置曲周县,治今古城营(今属邱县),属广平国。 明嘉靖《广平府志》:“说者谓曲,委曲也。 闾里曰乡曲,怀抱曰心曲。 邑在河曲,水徙而周,故曰曲周。”并于今县东南置斥章县(治今西呈孟)。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改广平国为平干国,曲周属之。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曲周为直周,属富昌国。 东汉属广平国。 建武十三年(37),属巨鹿郡;十七年,改属魏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冀州广平郡。 晋时曲周县并入斥章县,属广平郡。 北魏景明中在曲周故地置曲安县,北齐废。 北齐天保七年(556),斥章县省入平恩县,并徙治斥章故城。 隋开皇六年(586),析平恩县置曲周县(治原县城)、洺水县(治斥章故城)、平恩县还故治,三县均属洺州。 隋大业二年(606),曲周县省入洺水县,属武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曲周县,属洺州,天宝元年(742),改属广平郡,至德二载(757),复属洺州。 北宋熙宁三年(1070),降曲周县为镇,省入鸡泽县。 元祐二年(1087),复置,移今治,属洺州。 元属广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河南行省广平府,二年,属京师广平府。 清代仍属广平府。 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 1914年,属大名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区。 1939年,属冀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1941年,属冀南行署。 1946年10月,更名为企之县,属冀南行署第三专署。 1949年10月15日,撤销企之县,复名曲周县,属邯郸专区。 1958年,鸡泽、广平、丘县、肥乡县并入。 1960年,改属邯郸市。 1961-1962年,鸡泽、广平、丘县、肥乡县先后析出,恢复原建制,属邯郸专区。 1968年,邯郸地。 1993年,划归邯郸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