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勐海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勐海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是思普沿边行政总局第三区行政分局和佛海(今勐海)县治所驻地。

民国十九年(1930年),始设镇,称勐海镇。

民国三十五(1946年),更名象山镇。

1949年底,“边纵”9支队车佛南整训总队在佛海县城成立临时人民政府,政府驻地设于象山镇。

1950年2月,县境解放后,改象山区。

1958年,改象山公社。

1959年,复名象山镇。

1966年,改名东风镇。

1969年,改东风大队。

1975年,恢复象山镇。

1984年,由乡级镇升为区级镇。

2002年2月,象山镇、勐海乡合并为勐海镇。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入主勐渤建立景陇金殿国后,打洛为一土司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设12版纳时,景洛(打洛)、勐满、勐昂、郎妄、勐康为一版纳,称康洛满。

1950年,设板洛区。

1963年,从勐混划出设镇,称打洛镇。

1968年,改打洛镇革命委员会。

1969年,改为打洛镇五七公社。

1973年改称打洛公社。

1982年,改打洛公社管委会。

1984年,改打洛区公所。

1987年,改打洛镇。

勐混原为一土司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设12版纳时,勐混、勐板为一版纳,称版纳勐混。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区,称第二区(勐混)。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区改乡,称勐混乡。

1950年6月,勐混乡改区。

1953年,改称版纳勐混。

1958年3月,改勐混区公所;同年12月,改勐混公社。

1959年,改勐混区公所。

1968年,改勐混区革委会。

1969年,改为曙光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6年,改名勐混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恢复勐混区公所。

1987年,改勐混乡。

2003年,乡改镇。

勐遮原为一土司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设12版纳时,勐遮、景鲁、勐翁为一版纳。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勐遮土千总。

民国二年(1913年),设思普沿边行政总局时,为第二区行政分局。

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县,称五福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更名南峤县。

1953年,改称版纳勐遮。

1958年5月,改勐遮县;同年11月,与勐海县合并为勐遮区;同年12月,改为黎明公社。

1959年,复称区。

1969年,改为红星公社。

1973年,改名勐遮公社。

1984年,复称勐遮区。

1987年,改勐遮乡。

2003年,乡改镇。

勐满原为一土司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设12版纳时,景洛、勐满、勐昂、朗妄、勐康为一版纳,称康洛满。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区时,为第七区(勐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勐满乡。

1950年6月,改勐满区。

1953年,并入版纳勐遮。

1958年,复设区。

1969年,改为向阳公社。

1976年,改名勐满公社。

1984年,复称勐遮区。

1987年,改为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

2003年,改勐满镇。

勐阿原为一土司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设12版纳时,勐阿、勐海、景真为一版纳。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土把总。

民国二年(1913年),隶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

民国八年(1919年),大勐笼第四区行政分局移于勐往后,改隶之。

1949年,勐阿、勐康为宁江县辖区,称安康区。

1953年,成立版纳勐阿。

1958年,设勐阿区;同年12月,改为钢铁公社。

1959年,复设勐阿区公所。

1968年,改勐阿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改为“五四”公社。

1973年,更名勐阿公社。

1984年,复称勐阿区。

1987年,改勐阿拉祜族乡。

2003年,改勐阿镇。

勐宋原为车里地。

民国二年(1913年),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一区行政分局(车里)。

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南本乡,属车里县。

1950年,称五本区,属车里县。

1953年,成立版纳勐海,由车里县划归版纳勐海。

1958年3月,新设勐宋区;同年12月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公社建制。

1984年,恢复勐宋区。

1987年10月,撤区建勐宋乡。

民国八年(1919年),第四区行政分局自大勐龙移治于勐往,改划第二区(勐遮)之勐阿、勐康,第三区(勐海)之贺见、曼浪,第一区(车里)之景糯等地,归第四区辖,完成第四区的疆域区制。

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为临江设治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名宁江设治局。

1949年4月,建立溯涛县临时人民政府于勐往,隶澜沧临时专员公署。

1953年,划归西双版纳,隶版纳勐阿。

1958年改设县后,为勐海县勐阿公社勐往乡(大队)。

1981年,由勐阿公社分出设立勐往公社。

1984年,改勐往区。

1987年,撤区改勐往乡。

1953年前,属车里县和佛海县。

1953年7月16日,成立格朗和爱尼族自治区时建立行政机构。

1957年12月,12版纳合并为5个县级版纳时,改称格朗和区,属版纳勐海。

1958年,成立英雄公社,属勐海县。

1961年,复称格朗和区。

1968年,成立献忠公社。

1973年,更名格朗和公社。

1984年,复称格朗和区。

1987年10月,区改乡,正式成立格朗和哈尼族乡。

解放前,布朗山乡分属两地,曼兴童、曼桑属车里宣慰使司,其余各村属勐混土司。

1950年,属勐混区。

1954年4月,从版纳勐混划出始设布朗山区,属西双版纳州。

1957年12月,改隶版纳勐海。

1958年7月,隶勐海县,并将勐混区南温乡划归布朗山区。

1969年,改为“五一”公社。

1984年,复称布朗山区。

1987年,撤区建乡,改布朗山布朗族乡。

1949年前,称旧笋乡。

1950年,设别旧区,属南峤县。

1953年,设版纳曼墩(后改称版纳西定),辖原南峤县的别旧、曼兑两区。

1957年12月,12版纳合并为5个县级版纳时,属版纳勐遮。

1973年,改为西定公社。

1984年,改西定区,辖8乡(团结、西定、东暖、东和、南弄、帕童、旧过、曼马)。

1987年10月,撤区建乡,改西定哈尼族乡。

2005年2月,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合并为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