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崇武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崇武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41年后属惠安县崇武镇下山柄堡;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为崇武区下山柄乡;1958年属惠安县飞跃人民公社霞西生产大队;1959年为崇武人民公社霞西生产大队,下辖下山柄、厝西、港边三个自然村;1984年设霞西村民委员会。

明朝时期,五峰村只有峰前、峰上、峰后3个村落,称三峰,属崇武千户所;清朝时期,全县设68铺,五峰村属二十七都溪底铺;1939年为峰港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区,五峰村属第四区;1958年撤区设乡,五峰村属飞跃人民公社霞安工作区;1961年以后属崇武人民公社;1984年崇武恢复镇建制,五峰为其行政村之一。

清顺治十八年(1661),崇武属二十七都,称溪底铺;1952年号召大生产运动,官住西埔,拼为龙西乡溪底自然村,1985年后改为溪底村,成立溪底村民委员会。

宋朝时期属崇善乡;元属文质乡延寿里的三十都之龙溪铺;明、清时期属二十七都龙溪铺;民国时期属崇武镇龙西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惠安县四区、五区、崇武区、龙西乡、霞西乡、霞垵乡;1958年属飞跃公社霞西大队;1961年成立崇武公社,置龙西大队;1985年改设崇武镇龙西村委会;1990年7月更名龙西村公所;1994年3月恢复龙西村委会。

元末明初开基,始有陈、黄二姓,其中以陈姓居多,黄次之。

先后隶属于惠安县溪底埔、崇武乡、崇武公社;1985年,由前垵大队改为前垵村委会。

1934年属惠安县第二区,下辖14保,靖江村分属营房埔保、庵山保、五厝街保,后崇武镇并为乡保,始称靖江保;1950年称靖江街;1952年与海门街合并为靖海乡;1958年9月成立飞跃人民公社,设崇武大队,靖江为第一中队;1961年7月,崇武人民公社及崇武镇合称靖江大队;1984年7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崇武镇建制,靖江大队改置为靖江村民委员会。

唐朝时期后期形成村庄,称小兜(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惠安置县时,小兜属崇武乡守节里;明代设立守御千户所;1934年属惠安县崇武第二自治区区公所;1939年年属崇武乡莲西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8年9月属惠安县飞跃人民公社崇武管理区崇武大队(城区)编列为第二中队;1961年3月,政社分开,崇武人民公社成立后,设莲西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莲西村民委员会。

宋、元时期属崇武乡;明、清代属崇武铺;1934年属惠安第二区区公所所辖崇武乡;1938年为崇武镇海门保;1950年为崇武第四区区公所海门街;1952年-1956年为崇武区下辖靖海乡(与现在靖江村合二为一);1958年隶属于惠安飞跃公社崇武管理区;1961年为崇武人民公社海门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海门村民委员会。

崇武因地形似斗,古称小斗,音谐小兜。

小兜的居民点有莲花山西南麓的山前等处。

山前即今潮乐旧居民区,这里地邻崇武港,也是巡检寨的主要驻地。

宋朝时期建的诚应庙(即建城后的城隍庙)及水潮庵均在此处,也说明这里当年是主要居住区。

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小兜寨建城。

设守御千户所,称崇武所城。

自小兜寨至崇武所城筑成,潮乐一带有几个名称,城隍庙一带曾称兴贤境员通铺,城隍庙前称山前,向西临海处称下田。

建城时,此设四城门之外又一偏门“水关”,故称水关。

宋代,水潮庵为当境神明,名曰“海潮保”。

明、清时期属二十七都崇武铺。

1934年惠安县政府在崇武所设第二区公所,辖崇武、溪策、青山、涂寨等乡。

1935年编组保甲,各乡成立联保办事处。

崇武联保办事处设于今潮乐城隍庙,下辖14保,今潮乐区属潮洛保、西南保及中亭街保一部分。

1937年改西南保为水头保。

1939年成立崇武镇,镇公所设于今潮乐下庵宫,城区改划为5保,潮乐为其一。

这一时期的潮乐是崇武的政治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惠安县人民政府在崇武设第四区公所,办公处在潮乐人建的泉春行。

1950年组建潮乐街政府,接着率先把辖区划分为光明里、模范里、新华里、文化里、和平里、文明里,同时编设门牌,进行城镇建设。

1952年7月,崇武改设为第五区,潮乐与莲西合成潮莲乡政府;1956年城区组建区辖的崇武镇政府,下仍分设5乡,镇政府办公处设于潮乐村泉春旧厝。

1958年9月崇武为飞跃人民公社,崇武城区组成一个生产大队,潮乐划为第四中队;1961年7月成立崇武人民公社,撤城区的崇武大队,但保留党总支部,办公处在潮乐的黄厝祠堂;1964-1966年城区曾成立县辖的崇武镇。

在此期间,潮乐均为一个生产大队(包括渔农业),设6个生产小队(选区)。

直至1984年恢复崇武镇人民政府建制,才撤大队管理委员会,组建为现在的潮乐村民委员会。

村委会驻地设于旧泉春、1986年迁旧橹行、1996年9月迁新村医院东。

宋朝时期惠安建县后,设小兜巡检;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民国时期,设立西华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西华乡;1964年设立西华大队;1984年成立西华村民委员会。

宋朝时期属崇武乡守节里二十六都,明代属二十七都崇武铺,清朝时期属崇武铺;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崇武乡港墘保、西堡田北保;1938年属崇武镇港滨保(由港墘、西堡、田北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四区(港滨)、五区(港墘)、崇武区;1956年属崇武区岞港乡;1958年属飞跃公社崇武管理区港墘生产大队;1961年属崇武公社港墘大队;1984年10月改为崇武镇港墘村委会。

港墘村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闽中地下党海上交通站。

张海天、张元法、王福庆、洪瑞星等革命先辈在港墘开展革命活动,是闽中地下党惠安东南区工委所在地,经受“八·六”反围剿斗争。

1985年被县政府确认为老区村。

为纪念地下党而修建的“八·六”反围剿纪念碑被列入县第三批文物(革命建筑物)保护单位。

据《尚书,禹贡》载:“淮海惟杨州,意即淮水以南直至东南沿海都属于九州之一的杨州,大岞当也属此。”同时,大岞属七闽地界。

《周永夏官职方》中说:“掌天下之图川,辨七闽之人民,与其财用”,即为此意。

秦始皇绕一南方后设立郡县,这里为闽中县掌管;西汉高帝(前202年)五封无诸为闽越王,大岞属其闽越国的地界,这时还是越人自治;闽越国灭亡后,公元前58年,汉昭帝在原闽中郡地区同时设立回浦和治县,大岞归治县管辖;献帝建安初年(196年)把治县改为候官县,大岞等地均属之。

1949年8月,惠安县城解放,9月5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0月在全县设区,大岞划属第四区;1952年改为第五区,区公所均设在崇武,不久,大岞与港墘合并,称惠安县第五区岞港乡;1958年,岞港乡改为岞港大队;1961年,大岞与港墘分开,各设大队;1984年7月,大岞设村民委员会。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