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百福司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百福司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桂林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嘉庆九年、同治五年均进行过扩建或维修。解放后,作为来凤县卯洞中学校址,2000年后因学校扩建而拆毁。2001年9月成立百福司集镇社区,用“桂林书院”冠名,昭示土家文化和地域特点。
因此地属“一脚踏三省”的边界地带,民国时期土匪猖獗,1952年建立村制时,人们希望这里平安祥和,故名“新安”,2008年经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兴安村”。
“捏车坪”是土家语,“捏”是土家语数字“二”,“车”是土家语水,“捏车坪”即两条小河汇于此地的一块平地。
清乾隆年间,从保靖府清化县莆田搬来夏氏到此居住,开设染坊。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把“染”误写为姓氏“冉”,故称冉家村。
舍米湖彭氏系,清乾隆年间,从江西迁移而来,地名系土家语的音译。“舍米湖”为土家语,“舍”是土家语“惹”的读音误记,“惹”是美丽之意;“米”是“火”,形容此地宽敞向阳;“湖”是山湾中平地,整个含义为阳光照耀下的美丽小山坡。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将此地合作社命名为合光社,因此得名。
因地势为两山夹峙一沟,沟内人户居住而得名。“虎头落”是土家语地名。“虎头”是指两山间的峡谷。“落”应是“罗”,是指人,“虎头落”土家语是两山之间峡谷住有人家。
宋仁宗至清前期土司制度时期属卯洞安抚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属达德乡仁育里。民国三年(1914年)属四区,1933年属四区仁育乡,1936年为新三区仁育乡,1939年属仁育乡,1943年仁育乡改为安抚乡,1946年属安抚司乡,1947年实行保甲制度。1949年11月来凤解放时仍沿袭旧制,1952年10月属五区忠诚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化时期更名胜利大队,1980年12月更名为忠诚大队;1981年8月原胜利大队分为廖家坝、堡上大队。自1981年10月起属堡上大队;1984年改为堡上村,成立堡上村民委员会,属枫洞乡管辖;1984年10月选举产生堡上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
卯洞土司时,曾设前后左中右五堂,后增设新寨、江口两寨,后人将此命名为新寨沟,后因口误,传成新才沟。
土司制度时期,此地为卯洞安抚司辖区,后安抚司衙署迁居此地,“改土归流”后成为地名,沿袭至今,安抚司村村民委员会以此取名。
“木车”为土家语,“木”为凶猛之意,“车”为河溪,此处指鼎罐洞河,指因鼎罐洞河经常山洪暴发,而淹没两岸平坝。
怯道河流经村域,卯洞安抚司司治曾迁于此,凭借河流抗衡外界侵扰,曾叫“截盗河”因历史久远,后人误为“怯道河”。
因此地在土司时期为卯洞安抚司下属的覃家峒,覃峒长世袭统治此地,故名洞长坝。后因读音误记,把“长”误读为“塘”,遂更名为洞塘坝。
村委会附近有一洞坎,坎下有一出水处,人们将这地方称叫做上高洞和下高洞,居民住在洞坎上的故名高洞。
“可洞”,是土家语地名,“可”是指山坳中,“洞”古时用“峒”,是指寨子。“可洞”,土家语译成山坳中的一个寨子。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