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漾濞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漾濞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苍山西镇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中部偏北,点苍山西麓,东以点苍山脊为界与大理市相交,南接平坡镇,西连富恒、太平两乡,北依漾江镇。最高海拨4122米,最低海拨1500米,国土面积372.03平方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镇人民政府距州府大理市(下关)32.6公里。大漾二级公路直达境内,老320国道,省级平甸线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水力、植物、动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民族迁徙

   回民礼拜

青铜器时代的“漾濞苍山崖画”证明远在三、四千年以前,漾濞苍山西镇就有人类的祖先居住。境内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两汉至清的文献称彝族为“乌蛮”、“罗罗”,彝族自称“腊罗拨”“土族”等。
  境内的汉族最早进入在明代,明军将领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帅大军平定滇西,部分官兵被留守在漾濞,设卫屯田,继续平定地方,他们成为漾濞汉族最早先民,主要分布在漾濞江河谷一带,现今境内的汉族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后裔。
  回族也是外来民族,他们是西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在元朝时随忽必烈攻占大理的部分回军官兵,奉命在漾濞驻防和屯田,成为首批落籍漾濞的回族先民。清朝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各地回族遭到清军-,漾濞回族也未能幸免,一部分逃匿,大部分遭杀害。光绪三年(1877年),蒙化直隶厅奉命招抚流落外籍的回民归籍复业,此后陆续又有经商者落籍。
  白族自称“白尼”、“白伙”。白族是大理洱海地区的土著民族,从明代开始,他们中的部分到境内,主要从事做手艺(裁缝、鞋匠、银匠等),经商、从教,随后在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境内最早的白族先民。历史上称他们为太和籍,建国前,在上街还设有“太和宫”会馆。
   彝族火把节

苗族的祖籍多为贵州和四川,他们于清代晚期和民国年间由邻境进入境内,主要聚居在境内花椒园村小水塘,白羊村石打牛。
  境内还有傈僳族、藏族、纳西族、壮族、水族等民族,都不足百人,多是因为经商或婚配、就业进入,主要分布在机关单位,少部分在农村。长期以来,境内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苍山西镇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

-资源环境

地理气候

  苍山西镇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中部偏北,点苍山西麓,是一个河谷、山地、高山相间分布的大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拨高差大,最高海拨4122米,最低海拨1500米,立体气候突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18.3℃,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国土面积372.03平方公里。

漾濞江水资源

  苍山西镇拥有8.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可开发的总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以上。1978年以来,先后建成雪山河一、二、三、四级电站、栗树坡电站、石月亮河电站、紫阳河三、四级电站、广溢河电站共12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11 万千瓦。苍山西镇修建水利工程17件,其中全县唯一一座水(一)型水库在境内淮安村小春坝,总投资1715万元,于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

经济植物

  由于气候温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林木、经济果木、林副产品、古树名木等资源非常丰富。有森林野生经济植物1000余种,中草药植物200多种,森林花卉数百种,林中食用菌50种。其中名贵药类植物有:苍山贝母、云茯苓、岩白菜等。名贵花卉植物有:苍山杜娟、山茶、兰花、报春花、龙胆花、百合花等。名贵食用菌有:松茸、干巴菌、黑木耳、香蕈、鸡枞。 苍山大树杜鹃

珍稀鸟类

  绿色山林和良好和生态环境,为鸟兽栖息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条件,境内鸟类种类已达100种以上,其中珍稀鸟类有绿孔雀、白腹锦鸡、雕等。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狒猴、水熊猫、黑熊等。

果木栽培

  苍山西镇经济果木栽培历史悠久,是经济果木种繁多的地区之一,境内盛产优质大泡核桃,其中核桃干果年产量1800万公斤,境内光明万亩核桃生态园成为全省至全中国干果发展基地的一个典范,享誉中国。水果品种众多,优质品种有秀岭玉香梨、漾濞清脆李、李家庄苹果。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闻名遐尔的香软米曾是古代进献宫廷的“贡米”。特色经济作物有树头菜、鱼腥草、蕨菜等。

矿产资源

  境内位于甸滇西地槽皱系成矿区,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理彩花石、铜、铁、锡、锌等,现经地质部门勘察清楚的矿床矿点共5个,现初步开发利用的有:塔盘山锑矿,彩花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其中大理石(彩花石)蕴藏量十分丰富,属特大型矿床。

-经济发展

  2006年末,苍山西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973万元,比2005年增长10.6%;苍山西镇粮食总产1565.2万公斤,比2005年1534.5万公斤,增加2%,农民人均纯收入1858元;2007年1至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亿元,工业增加值2853万元,财政总收入485.1万元,其中,国税收入62.13万元,地税收入418.08万元,非税收入4.89万元。
   生态林

2006年苍山西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000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全年共种植经济作物12000亩,特色作物8700亩。2006年末核桃种植面积达11万亩,2007年新种植核桃2.1万亩,其中在常耕地内种植1.83万亩,荒山荒坡种植0.3万亩,核桃总产量达1800吨,产值4500万元。仅核桃一项人均收入近600元。山区粮农逐步成为生产核桃为主的果农。积极探索坝区农民增收渠道,2007年种植烤烟150亩,收购烟叶500担,烟农取得了较好效益,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2007年苍山西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工作涉及7152户31420人,排查纠纷743起,调处566起,调处率76%,美翕、金星、淮安、石钟、光明完成微机录入,其中美翕村完成《林权证》发放。完成人工造林1300亩,封山育林1100亩,村庄四旁植树、义务植树0.8万株,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100亩,2007年兑现退耕还林现金补助262.6万元。
  苍山西镇以水电推动式的工业化取得新突破。广益河电站、紫阳河一、二级电站、雪山河三、四级电站、木瓜树电站、栗树坡电站等一批电站的建成发电,水能资源开发迈出新步伐。
  苍山西镇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活力开始迸发。到2005年招引落户苍山西镇的企业已达24户,现已建成产生效益的企业20户,引进的林兴汽车贸易公司、大理宏达林业运输车队,2007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319户,从业人员3414人。

-特色产业

   优质软米种植

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以光明核桃生态园为龙头的核桃产业不断壮大,苍山西镇累计新增种植核桃面积3.4万亩,核桃总面积达10万亩,产量1800吨,产值1955万元。成功引进涵轩公司到苍山西镇发展核桃产业,种植和管理达到了区域化、集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核桃加工业快速发展,现有核桃加工大户20户,年加工、销售核桃2000吨。以秀岭玉香梨基地为龙头,鼓励和扶持农户种植玉香梨5000余亩。同时,加强科技服务,指导农户增加科技含量,提升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苍山西镇是全县的农业大镇,也是全县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大春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小春粮食作物以种植蚕豆、小麦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兰花籽为主。大浪坝农业综合片区开发取得新成效,以鱼腥草、蔬菜种植为重点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马厂、金星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主要供应漾濞县城区人口,部分供境外。境内白羊、金星种植的鱼腥草品质优良,一部分供制药厂做制药原料,一部分作蔬菜食用,除供应本地市场外,部分还供向大理等州内市场。
  境内山区自然草山宽广,气候温和,主要发展以黄牛、黑山羊、骡、马为主,放养型的畜牧业,以圈养为主,养殖生猪、水牛、奶牛、鸡等。畜牧业的发展上,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突出以草食型、节粮型畜禽特别是优质肉牛和黑山羊的发展为重点。畜牧业稳步发展,总收入达3414万元,畜牧业已成为富民兴镇的支柱产业。

-科教文卫

  苍山西镇有初级中学1所,村级小学16所,托幼所1所,有教职工300多人,教学班150多个,在校学生6500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社区老年文艺队

民间传统的有彝族、苗族打歌,唢呐吹奏、打陀螺等。现苍山西镇共有文艺队13支,组织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大力培养文艺骨干。每年春节组织龙灯队进行耍龙和花灯歌舞表演,增加节日气氛。核桃文化广场建成后,每天傍晚在核桃文化广场进行打歌活动。淮安村、马厂村、密场村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老年体协组织的老年文艺队、腰鼓队,平时自娱自乐,遇节庆日也参加表演。2005年苍山西镇文化站有工作人员6人,电影放映机2套,在苍山西镇范围内开展电影的巡回放映活动,得到城乡居民的一至好评。有图书室一个,藏书2700多册,有村文化室17个,万村书库5000多套。

-社会保障

  2006年,苍山西镇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功能逐步健全与完善,苍山西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518人,参合率达81.92%,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有138人购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8名“五保”人员按时足额领取生活补助金,有1924户3867人分别享有农村特困居民最低保障金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基础设施

  一、市政建设方面
  平漾公路、小春箐水库、雪山河一、二大桥、中国核桃文化城等一批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改善了苍山西镇的发展条件和人居环境,为苍山西镇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交通建设方面
  从2005年至2007年,新修村组公路45千米,弹石路面改造7千米,柏油路面改造8千米,村组道路水泥路面硬化 6千米,修复疏通水毁公路15千米,架设小型桥梁6座,积极开展了平甸公路的协调工作。
   平漾二级公路

三、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28万元建成人饮工程5件。投资35万元,完成三面光沟渠改造11条,13.5千米,修复大小沟渠23处,保证了农业生产正常用水。投资90余万元,实施完成马厂、河西、淮安、金星高稳产田改造项目9件,推进高稳产田(地)改造步伐。完成一中高中部一期征地工作,投资90万元的河西完小教学楼竣工并顺利投入使用。投资55万元,完成花椒园、沙河、秀岭和河西4个村的村两委办公场所新建和改造工程。
  四、认真实施信息基础工程,完成沙河移动机站建设
  广播电视、电话通讯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镇机关共配置计算机33台,大多数站所均已上互联网,为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农村中级电气化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旅游资源

  苍山西镇地处县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川秀丽,文物古迹荟萃,载入《云南文物古迹大全》的就有云龙桥、唐标铁柱遗迹、普光寺、古清真寺等省、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崇祯年前的云龙桥,是古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桥。境内的博南古道遗址,青石板铺筑的古街,如今还依稀回荡着过往马帮的铃声。作于3000多年前的石门关苍山古崖画,是云南省境内图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组崖画,画面生动反映了先民们狩猎、放牧、采摘、舞蹈等生活场面,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苍山马龙峰下的石门关为断岩峡谷,谷深数百米,长千余米。两崖对峙,壁削千仞,花草倚石,藤葛攀岩,飞瀑重叠,清流穿峡,悬空栈道扶天直上,奇险独绝,风景幽秀,是省级风景区。曾有游客撰文说,石门之险可比华山,石门之水远胜黄龙,石门之幽比肩青城,不看石门关枉到云南走。
  改革开放以来,苍山西镇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境内的自然景观还有百丈岩桥、白石悬钟、凤山雨霁、漾江独石、苍山西坡野生杜娟花海等,同时一批人文景点如光明万亩核桃生态园、秀岭梨园等引起了游客的广泛关注。  。

漾江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境内最低海拔为1560米,最高海拔为3900米,群众居住的最高海拔为2700米。

 漾江镇国土面积415.03平方公里,辖紫阳、桑不老、上邑等共12个村 漾江镇

委会,105个自然村,居住着彝、汉、白、傈僳、纳西、傣、苗、回等12个民族,2006年末共有4087户15021人。镇党委下设12个村党支部,3个机关、事业党支部,镇政府设直属站所8个,有干部职工108人,垂直部门12个,有干部职工216人。全镇总耕地面积19316亩,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镇内主产水稻、玉米、白芸豆等。水资源总量名列漾濞县第一位,小型电站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大理石等多种矿藏。苍山西坡属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教育

  漾江镇在教育方面,坚持依法治教,“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通过了省教育督导团对我镇“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积极推进镇中心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漾江镇

,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解决1500名寄宿制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切实减轻了家长负担,解决了部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认真落实“奖优免补”奖励政策,全镇共办理农村《独生子女光荣证》333户,兑现奖励19.21万元,156名独生子女享受了免费教育。文化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多彩,组织参与了州庆文艺汇演、林权制度改革文艺演出、“六一”儿童节等4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同时还成立了镇老年人协会、老年体育协会,通过寓教于乐,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等多种形式极大地陶冶了老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弘扬了民族文化。医疗卫生方面,完成妇女乳腺普查普治,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宣传。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农业人口12958人,参合率达90.67%。科技推广运用方面,开展核桃病虫害防治知识等科技培训93场次,参训人员达3700人次。水稻肥床旱育、机制钵等农业技术已普遍推广运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方面,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根据有关会议精神,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完成民兵年度整组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按质按量完成征兵工作任务,县体检合格9人,被批准入伍3人;完成了基层武装部正规化建设,已通过验收,我镇武装部达A类标准;及时完成了县人武部下达的其它各项任务。全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保护、残疾人关爱等工作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和加强。

-自然资源

  漾江镇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全镇土地资源总量中陆地面积占98.5%,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36人,人均占有土地(含水域)4.22亩;总耕地面积18565亩,其中水田79 漾江镇

97亩, 旱地7539亩, 水浇地4641亩;林地448468亩,未利用土地79540亩。镇内属亚热带、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适宜于种植多种农作物,镇内主产水稻、玉米、荞子、小麦、油菜、蚕豆、洋芋、白芸豆等。水资源总量名列全县第一位,主要有漾濞江、金盏河、艾拉河、咕噜堡河和紫阳河等,河水流量大且常年流水,小型电站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大理石、锑、铜、-、石墨等多种矿藏。

平坡镇位于漾濞县东部,全镇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45亩,镇下设平坡、向阳、石坪、高发4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55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8659人,其中男性4574人,女性4085人;农业人口8142人,占总人口的94%;以彝族和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有6429人,占总人口的74%;境内世居汉、彝、白、傈僳等8个民族。

 平坡镇是“中国核桃之乡”漾濞自治县的11个乡镇之一,是漾濞县的 平坡镇远景

核桃主产区,也是漾濞县的工业大镇、交通强镇。平坡镇东南以点苍山、西洱河与大理市、魏山县交界,西邻顺濞乡,北连河西镇。最高海拔点苍山3814米,最低海拔羊圈河入漾濞江处,1331米。居民点和农田分布于海拔1500~2300米地带。 

-【人文地理】

   文物遗迹

平坡交通便捷,古有历史上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栈道途经本镇,至今遗迹尚存,今有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大漾公路穿境而过,即将建设的昆瑞铁路也将经过平坡镇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平坡历史渊远,文化深遂。1921年,云南省会主席李根源亲手在石泉寺摩崖壁-写镌刻“天威径”三大字,石刻广五尺,正书。平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兵家争夺的古战场,明代李元阳《石门山记》及清代《永昌府志》均有记载。平坡镇驻地平坡村是古博南道必经之地,离大理市近,白族居民较多,历史上遗留下许多白族的文化民风民俗,如:《孟获大本主故事》,《鲁班和木马》等神话故事传说、历史典故。今尚有保存较完整的茶马古驿道多段,有古迹摩崖石刻、藤桥古碑,还有“旌表节孝”石牌坊等。解放初期漾江两岸保存一座葛腾编架的大型藤桥,编织精巧,蔚为壮观。平坡自古以来崇尚教育,有兴办教育的传统历史,康熙初年建有向阳文昌宫,光绪年间绅士熊光甲扩建石地坪书院,清末该书院培养出举人、贡生、秀才数人,此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平坡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彝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37%,其次是白族人口,占36%。由于少数民族居多,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群众文体娱乐庆祝活动开展得较好,节假日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庆祝活动,全镇民族和睦团结,其乐融融。 

-【发展现状】

   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平坡镇现城镇占地面积约90亩,有街道1条,地势东高西低,街面约20度缓坡,街心两头略呈弧形走向。城镇以街道为主, 单位及民房等建筑主要分布于街道两边,且中间宽,两边窄。平坡城镇距离大理市仅18公里,两地之间有大保高速公路相连,平坡城镇有出入口,交通和区位优势突出,加之平坡城镇紧连点苍山,可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城镇可依托区位、交通、环境三大优势谋发展。平坡城镇靠点苍山有美丽的马尾水飞瀑,该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平坡城镇的开发必将产生拉动作用。

-【投资环境】

  1.平坡镇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
  2.平坡镇境内有漾濞江、西洱河、劝桥河等丰富的水利资源,且水流落差大,可进行电站建设。
  3.平坡镇境内具有丰富的沙石资源,可用于建材开发。
  4.平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对引进项目实行领导挂钩责任制,及时帮助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建设不挡手,不拖时。同时,为抓好引资工作,近年来,平坡镇党委、政府积极做好政策、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充分意识到改善投资环境、引进投资对当地发展的重要性,全镇已形成了处处是投资环境,人人是引资形象的良好氛围。
  5.全镇各族群众团结和睦,遵纪守法,社会治安良好。

-【基础建设】

  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平坡镇积极争取资金,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36.4万元,完成了孔雀箐(与大漾公路相接)至平坡街的柏油路改造。二是投资109万元,完成了城镇街道规划、水泥路面改造、排水沟修筑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三是完成了投资13万元的城镇主要通道、人马驿道水泥路面改造。四是完成了投资60万元的城镇区人畜饮水工程。五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城镇区内建起了一批规范、整齐、美观的民房,城镇面貌已大为改观。

-【支柱产业】

农业方面

  1.核桃产业 核桃嫁接苗圃

  漾濞县是“中国核桃之乡”,而平坡镇是漾濞县核桃主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核桃种植历史。目前全镇共有核桃28000亩,29万株,年产达500余吨,产值近700万元。核桃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平坡镇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2.生姜和早黄瓜产业
  目前全镇生姜年种植面积近500亩,早黄瓜年种植面积近300亩,由于气候、土壤适宜,两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生姜亩产4000千克左右,亩收益最高可达16000元,平均亩收益近6000元。早黄瓜亩产3000千克左右,亩收益最高可达8000元,平均亩收益近4000元。与当地水稻和玉米种植相比,效益非常可观。

工业方面

  平坡镇是漾濞县的工业大镇,尤其是水电产业非常突出。目前已建成了5座电站,其中新源电站(劝桥河零级电站)投资2000万元,装机容量4000千瓦;劝桥河一级电站投资280万元,装机容量1600千瓦;劝桥河二级电站投资250万元,装机容量1500千瓦;向阳一级电站投资2600万元,装机容量2700千瓦;向阳二级电站投资3500万元,装机容量7500千瓦。正在建设的有平坡电站和漾洱电站。其中平坡电站投资5000万元,装机容量20000千瓦;漾洱电站投资3.7亿元,装机容量4.98万千瓦,是漾濞县成立至今招商引资额最大的项目。

-【旅游名胜】

  境内有博南古道,鱼跳龙门、普映山带和江西桥、鸡邑铺两处地热温泉。有独具特色的点苍山西坡景区马尾水飞瀑。目前,两个地热温泉开发已初具规模。

顺濞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东经99°51’24″~99°59’50″,北纬25°27’50″~25°36’17″之间,东邻巍山县,西连本县太平乡,南接龙潭、瓦厂二乡,北与平坡镇、苍山西镇山水相依。全乡辖顺濞、小村、哈腊左、新村、瓦窑5个村民委员会,共53个村民小组,82个自然村落。国土面积137.6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顺濞村四社,距县城35KM,离州府(下关)38KM,交通便利。

顺濞乡地形以山地为主,顺濞乡北部老和尚山向南延伸顺濞乡

至顺濞河,延伸面沿东西向逐渐展宽,大部分地区在此扇形区内。顺濞河横贯本乡南部,由西向东汇入漾濞江。整个地势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最高点为老和尚山,海拔3236米,最低点在漾濞江离境处(岔河),海拔1260米。属亚热带和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呈垂直立体气候分布,干湿季节分明,有着明显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征。由于受高差、地形的影响,气温差异较大,雨量分布不均,年内干、湿明显,差异大。2006年末,全乡总人口5950人,其中农业人口5656人,占总人口的95.1%,非农业人口294人,占总人口皔4.9%。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苗、傈僳、哈尼、阿昌、拉祜等九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676人,占总人口的95.4%。

-社会保障

顺濞乡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民参加合作医疗5374人,参合率95.1%。完成了490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工作。医疗服务技术明显提升,农村医疗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以艾滋病、结核病为重点的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教育

顺濞乡于1999年实现“普九”。全乡现有1所九年制学校、4顺濞乡

个村完小、9个教学点;小学在校生426人,中学在校生232人;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管理人员6人,代课教师3人。小学生均校舍占地面积57.6平方米、初中生均占地面积91.4平方米,达标率均为1 0%。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0.8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7平方米,达标率均为100%。院墙、校门、运动场、厕所、水源、旗杆等六套合格率中小学均为100%。教学用房、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劳动课设施、课桌椅配备率中小学均为100%。小学生均图书17.7册,初中生均图书16.6册,配备率均为100%。实验教学普及率:小学5所,普及4所,普及率80%;中学普及率100%。信息技术课设备配备率:小学人机比为11:1;初中人机比为:7:1。2006年全乡小学7-12周岁适龄儿童409人,入学率达100%。初中33-15周岁人口273人,初中入学率达97.4%。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9.3%。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全乡设有1个文化宣传培训站,现有藏书500册,5各村委会均建有村级党组织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建有1支业余文艺宣传队。5个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20%、广播覆盖率20%。

-农村经济

2006年,顺濞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213万元,比上年的1994万元增219万元,增幅10.9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1.02%;第二产业完成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0.26%;第三产业完成27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比上年的1474元增176元,增幅10.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3万元。

-基础设施

水电道路等设施

顺濞乡坚持以项目带动建设,狠抓项目的论证储备申报,顺濞乡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县的资金扶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6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306万元,同比增长84.2%。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全乡现有五小水利工程110件、农灌沟19公里,解决了1200人9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1200亩田地的灌溉困难。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合理利用和开发基本农田,全乡有效灌溉面积达?亩,高稳产农田面积?亩。能源建设方面,全乡已建成沼气池100余口。交通建设方面,2006年,新开挖乡村公路111.6公里;投资109.4万元,修复路面12条82公里。目前,51个村民小组通公路,总里程193.6千米,村组通路率达96%。电力建设方面,乡境内现有110KV和35KV变电站各一座,5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电,通电率达100%。信息建设方面,有线电视光纤实现与县城联网。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通信设施

现在,全乡装有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户数1137户,移动电话120户,有移动基站4座,联通基站1座,信号覆盖率达100%。电视机使用户数达1137户,其中安装有线电视用户120户,其他采用地面卫星接收机、村村通工程等途径解决,电视覆盖率达100%。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方面,投入资金102.5万元,建设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及顺濞乡

场地平整;争取资金61万元,建成小村完小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完成瓦窑村危房改造。预计投资35万元的哈腊左完小教学综合楼和集乡财政所、司法所综合办公楼建设项目正在施工中;县烟草公司投资270万元建成了顺濞标准化烟叶收购站;分别投资15万元、18万元和21万元的小村村、哈腊左村和新村村委会办公楼已建成投入使用,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层政权运行进一步规范;抓住工程建设机遇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创新机制和服务方式,提高餐饮业、商品百货店的档次和水平,商品市场来往频繁。集贸市场方面,乡内建有1个农村集贸市场,占地5亩,集百货、服装、餐饮、农产品交流贸易等;乡内有公厕3个。有环卫工人1名,负责街道和集贸市场环卫工作。

-顺濞乡-人口卫生

顺濞乡街道卫生
顺濞乡辖有顺濞、小村、哈腊左、新村、瓦窑5个村民委员会,86个自然村,53个村民小组。2006年,总人口5950人,其中男性3070人,女性2880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5676人,占总人口的95.4%,人口自然增长率7.3‰。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顺濞乡的农村医疗卫生防疫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有1个卫生院、1个防疫站、5个村级卫生室和10名乡村医生的医疗卫生工作体系,为顺濞乡广大群众提供了方便、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小病在村卫生所,大病在乡卫生院。目前,顺濞乡卫生院有病房3间,病床7张,具有医师资格证的医务人员3人,年业务收入20万元以上;有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间,病床2张。以艾滋病、结核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四苗”覆盖率达100%以上。扎实推进“优质服务、合同管理、少生奖励”三项重点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年内共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52份,计划生育率达198.6%,三术92例,共领取独生子女证70人。2006年全乡参合农户1190户,5374人,参合率达95.1%,发放宣传资料4000多份。为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乡享受低保人数达490人。

-顺濞乡-特色产业

顺濞乡核桃种植
顺濞乡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挖掘潜力,突出特色,加大
顺濞乡

扶持,加快培植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泡核泡产业:全乡围绕泡核桃发展5万亩,人均10株的目标,坚持“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迋、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规范化种植泡核桃,目前,全乡累计泡核桃面积达3.5亩。
2、烤烟产业:
目前建成烟水工程3件,烟水水窖172个有一个标准化烟叶收购站。2006年收购烟叶4100担,烟农收入达238万元,创税52.36万元,批发卷烟514箱,销售额达506万元。
3、畜牧产业:
2006年年末生猪存栏7878头,出栏6956头;牛存栏4251头,出栏1282头;羊存栏6891只,出栏6371只, 家禽存栏29107只,出栏30869只。
4、劳务输出产业:
坚持“政府发动、政策推动、能人带动、市场联动”的模式,加大全乡劳务输出力度,2006年,全乡有劳动力3769人,完成转移输出培训1350余人次,除群众自发组织,常年在外务工265人外,政府组织输出劳动力19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达46万元。。

富恒乡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西部,东与洱源县西山乡接壤,南与县内上街镇、太平乡相连,西与永平县北斗乡交界,北与云龙县团结乡毗邻。

  富恒乡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辖乡。富恒乡位于漾濞县的西部,乡政府所 富恒乡

在地富恒距县城102公里,东北面与该县太平乡、上街镇、脉地乡、双涧乡接壤,北、西和南部与洱源、云龙和永平三县为邻。富恒乡下辖富恒、长寿、密马、白荞、石竹、罗里密等6个村公所,4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61个自然村。总面积为229.3平方公里,总人口7972人,有白、汉、苗、傈僳等民族,其中,彝族人口为7260人,占总人口的91%。是云南省506个、大理州45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富恒乡海拔1800——3500米,气候干热冷凉参差不齐,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其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苦荞、水稻、小麦、大麦和杂豆等。经济作物有烤烟、南瓜、苦荞和大豆。经济收入主要靠核桃、畜牧和烤烟等三大支柱产业。
  富恒乡有良好的交通、电力、通讯条件。下关至云龙、兰坪的“黄金公路”贯通富恒由南向西延伸20余公里,是富恒的交通主干线,还有相配套的林区公路120多公里,形成了全乡公路网络。富恒、长寿、密马和罗里密村公所用上了下关和漾濞送来的高压电。乡级机关和6个村公所都安装了程控电话。交通、电力、通讯条件的改善为全面开发富恒丰富资源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自然资源

  林果业是富恒乡又一大自然优势产业,乡内有茂密的森林,有林地总面积9466.6公顷,其中经济林1100亩,经济林果115000株,泡核桃65000株,其它果类50000株。林果产品除核桃外,还有玉香梨、花椒、梅子、苹果、木瓜、水蜜桃等。野生果类有八角、山胡椒、杨梅和樱桃。在海洋般的森林中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规模巨大的被誉为“龙爪菜”的蕨类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有茯苓、龙胆草、天麻、黄
   富恒乡

苓、续断、黄草和杜仲等药材品种,还有土红菇、牛肝菌、香菇、木耳、鸡——和松茸等菌类资源。富恒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锑、锌、铜、汞、砷、锶、钡和铁等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其中石灰石、-和-居多,石灰石储量最大,质量最好,开采条件最佳。金矿属大型金矿,无论是硫化物、氧化物和非金属矿床都有伴生金的存在。矿产资源位居全县第一。
  富恒乡境内有美丽的山川河流,群山叠翠,绿水青山,是天然的旅游胜地,其中白雾缭绕的白雾山、石竹山、艾保山、营盘山和小白果山为最佳。顺濞河、六五河两条大河由东西两侧迂回贯通全境,如慈母的“两只大手”把富恒乡环抱在怀中。这里有天然的绿海般的森林公园,有大小岩洞12处,其中艾保山古洞深达几百米,可以和阿庐古洞相媲美。还有美丽绝伦的公岩和母岩,以雄伟挺拔之势屹立于西理村之后,象征着富恒的气魄和优势。羊吃密村和西理村两处的天然温泉澡塘更是历史悠久,每年盛夏,这里热闹非凡,洗澡的人成百上千,成群结队,山歌如潮。

-民族文化

  富恒乡民族文化十分发达,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婚丧嫁娶、重大节日都要举行打 富恒乡

歌跳舞、对唱山歌等文化体育活动,其中尤以古老的彝族爬刀杆、射弩、摔跤等活动项目最为引人注目。每年九月初九是该乡固定的庙会,庙会期间当地彝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董家村黑王庙打歌跳舞、对唱山歌、比武、爬刀杆、打秋千等,热闹非凡。

-民族人口

  富恒乡辖富恒、长寿、罗里密、密马、白荞、石竹6个村民委员会,45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总面积229.3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乡总人口8259人,有彝、白、汉、苗、傈僳5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1%,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2%。辖区海拔1700—2864米,人居海拨1700—2500米之间。气候干温冷凉,立体气候明显。全乡耕地总面积14000亩,其中水田800亩,旱地13200亩。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

-文化教育

  截止2009年,富恒乡共有各类学校37所,在校学生3933人,教职员工228人,其中中学1所,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83人,有教职工158人,学校总占地面积35.6亩,建筑总面积6647平方米;有小学36所,总占地面积156.8亩,建筑总面积19501平方米,有1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04人;有学前班16个,在班幼儿346人,有教职工158人(含32名代课教师)。

-农村经济

  2006年,富恒乡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656万元。工业总产值8万元。全乡财政总收入完成110.7万元,比上年增收9.8万元,增长9.7%,其中上划中央、省所得税完成19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1.7万元,比上年增收4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具体分项为增值税5.1万元;营业税9.8万元,企业所得税0.7万
   富恒乡变电站

元;个人所得税0.2万元;城市建设维护税2.1万元;印花税0.7万元;车船使用税0.2万元;罚没收入5.4万元;其他收入0.7万元,合计91.7万元。2006年全乡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1.2万元,比上年减支7.7万元,下降3.1%,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2.4万元。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三块:一是烤烟,2006年全乡种植烤烟2800亩,收购烟叶273.3吨,每公斤均价为9.18元,税收入为50.4万元;二是农四税,2006年全乡农四税收入为5.4万元;三是工商各税,2006年全乡工商各税为 23.4万元。2006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415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0 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1115元。农民收入主要有三块:一是烤烟,烤烟烟农收入为250万元;二是泡核桃,全乡现有泡核桃12万株,农民收入达119.5 万元;三是畜牧业,2006年全乡出栏大牲畜1171头,小牲畜12877头,收入达240万元。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万元;

-人口卫生

  2006年末,富恒乡国家在职职工189人(含教师),退休25人,没有离休人员。其中乡党委、政府30人,学校82人,卫生院7人,乡畜牧兽医站6人,财政所3人,乡文化广播培训管理站3人,水保站5人,林业站6人,乡计生服务所3人,乡农业综合服务站16人。国家工作人员中,公务员17人,工勤人员2人。2006年末领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有68人(含代课教师)。

-基础建设

  近年来,富恒乡中心学校新建了教学楼,但小学部危房面积较大。乡林业站、卫生院、畜牧兽医站、财政所、邮政所、乡烟站先后新建了办公楼,但乡人民政府急需新建一幢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乡水保站、文化站、乡计生服务所办公楼急需列入改造或新建,乡派出所、乡农科站房屋需进一步进行改造。原设有的税务所、信用社已撤销归并为太平所;原设有的土地所撤并为顺濞所。白荞村于2006年择址新建了村委会,罗里密村、长寿村村委会房屋建设一般、富恒村虽已破旧但仍能使用,密马村、石竹村村委会房屋破损严重。六五河完小\长寿村(建材小学)完小于1996年择址新建,密马完小、白荞完小、罗里密完小已新建启用。

-特色产业

  富恒乡三大发展产业:一是烤烟,2006年烤烟烟农收入为250万元;二是泡核桃
   富恒乡烤烟种植

,全乡现有泡核桃12万株,农民收入达119.5 万元;三是畜牧业,2006年全乡出栏大牲畜1171头,小牲畜12877头,收入达240万元。 。

太平乡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漾濞彝族自治县西南部,东连顺濞乡,南隔顺濞河与龙潭乡相望,西与永平县北斗乡、龙街镇有顺濞河之隔,北与苍山西镇、富恒乡山水相依。太平是博南古道九么十八铺之一,320国道穿境而过。乡政府驻地距州府下关60公里,距县城24公里。

全乡总面积239.08平方公里,是全县国土面积最大的乡。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人。境内海拔1390米—3236米,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677人,有汉、彝、苗、藏、傈僳、回、壮、白8个民族分布,彝族等少数民族占民族总人口的84.8%。全乡属于湿季分明的高原气候、立体气候突出“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就是对气候的真实写照,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780mm。

太平是全县林业、林果业最大的乡之一,云南松、红豆杉和红椿等珍贵树种皆有分布,林地19470.43公顷,其中有林地1382.6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1.35%,疏林地4156.9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135%,未成林造林地1440.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4%,森林覆盖面积81.6%,人均森林面积19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乡耕地以山地为主,总耕地面积13013亩,其中山地11591亩,水田1530亩,水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1.76%。

全乡现有一所乡级九年制学校,一所中心学校,五所村级完小,能够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入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乡现一所乡级卫生院,各村都有村级卫生诊所,充分提高群众的卫生水平和受医疗服务水平。

太平乡是一个集民族、高寒、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山区乡,由于山多地少,地多田少,交通信息闭塞,区位优势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民族人口比重大,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财政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十分困难。

人文地理

太平乡是博南古道九么十八铺之一,320国道穿境而过,被称为“绿色宝地”,有丰富的山茶花、杜娟、名贵兰花。上有老和尚山,下有顺濞桥,还有各种庙宇,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瓦厂乡位于漾濞县南部,东隔漾濞江与巍山县马鞍山乡、紫金乡相望,南接本县鸡街乡,西连龙潭乡,北连顺濞乡,辖黑马、瓦厂、入合、蛇马、瓦泥午等5个村公所,74个自然村,4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乡政府距漾濞县城52公里,距州府下关57公里。5个行政村都通公
   瓦厂乡政府办公楼

路、通邮,其中3个行政村通程控电话,5个行政村44个农业合作社均已通电,全乡农户通电在85%以上。本乡地域绝大部分在漾濞江之西,白竹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610米,最低海拔1241米,高差达1396米。年降雨量800多毫米,属于热型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无霜期长。
  瓦厂乡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人均占地较多,且拥有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宜耕面积,拥有165480亩的有林地,森林覆盖率达79%。本乡以农业为主,粮、牧和经济林木并重,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经济收入主要靠烤烟、核桃和畜牧业等,名特产品有核桃、芭蕉、柑桔、木瓜、乌骨鸡和爬沙虫等。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提出了“长抓林果、紧抓畜牧、稳抓农业、狠抓粮烟,粮、烟、果、畜协调发展,靠大农业奔小康”的发展战略。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林果业、畜牧业发展方面给予扶持,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农户户均拥有小水窖1.2个,人均拥有大牲畜1头,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人均年收入220元以上。计划实现户户有水窖,大力发展以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重点发展100户养羊大户,100户养猪大户;发展5000亩泡核桃,5000亩蓖麻;修建5000亩高稳产田地。实现梯田满山坡,渠道绕山岗,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新山村。
  因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等条件,在瓦厂乡种植亚热带经济林木特别适宜。享誉四海的漾濞泡核桃苗木基地起源地就在瓦厂乡扎草地村,由于该地核桃苗质量好,移栽后成活率高,挂果早,所以远近许多客户慕名争相采购,使瓦厂乡成为楚雄、思茅、红河、丽江、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核桃苗直供基地。有的农户还用“借鸡生蛋”法,到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创办了泡核桃苗木基地,大量的嫁接能手被外商高薪聘用,出售苗木和技术劳务的输出已成为当地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同时,瓦厂乡还被列为省民盟综合加工厂蓖麻种植基地。
  大理州“九五”重点工程投资6.3亿元的徐村电站就在本乡徐村、其餐饮、旅馆、娱乐、运输业正欲大展宏图,劳务输出也已成规模。1999年底电站竣工后,实现年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在漾濞江上形成13公里长的高峡平湖,能源区、旅游区相互映衬,实为投资、开发的理想之地。
  乡境内历史悠久的蛇马古墓群被许多文人所景仰;纯朴、善良、勤劳、粗犷的彝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美名传誉四方;丰富的地方农产品和广阔的亚热带作物种植地是理想的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全州最大的电站、最大的水库就镶嵌在瓦厂这片沃土上。

-基层组织

  该乡建有党委会1个,下设8个党支部,32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66人 办公室

,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78人。党员总数中男党员292人,女性党员74人。建有团组织1个,团支部6个,共有团员229人。

-农村经济

  该乡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07.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18.48万元,畜牧业收入388.5万元,林业收入197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228.76万元,工资性收入115.46万元,其它收入5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常年外出务工320人,在省内务工215人,到省外务工105人。

-人口卫生

  该乡现有农户1282户,乡村人口4955人,其中男性2694人,女性2 瓦厂乡

261人。该乡以彝族为主(是彝族、白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彝族4190人,白族41人,汉族724人。到2006年底,全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共4777人,参合率为100%。享受低保44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县、乡医院。
  该乡建有公厕10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4个,建有乡内排水沟渠设施3个。

-文化教育

  该乡建有小学6所,校舍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拥有教师26人,在校学生364人。建有中学1所,中学生300人。
  该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664人,其中小学生364人,中学生300人。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乡已实现通电农户1282户,拥有电视机农户805户,拥有 乡卫生院会貌

电话农户779户。该乡到县城道路为弹石路,进乡道路为弹石路面。建有集贸市场一个。全乡共有汽车11辆,拖拉机10辆,摩托车236辆。建有沼气池28户,建有小水窖1158口,有40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乡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有1274户居住于土木住房,有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特色产业

  该乡的特色产业以核桃、烤烟为主,主要销往县内。2006年主要产业
   水稻

产品销售总收入918.48万元,目前正在发展核桃、烤烟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和第二产业。

-资源环境

  全乡耕地面积6749.06亩,其中水田1188.97亩,旱地5560.09亩,人均耕地1.38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烤烟、小麦、蚕豆、碗豆等作物。拥有林地139726.08亩.其它面积13252.43亩。拥有林果农作物等资源。

-文明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瓦厂乡党委、政府按照“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8字方针,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事求是地推进瓦厂乡各项事业的发展,使该乡“五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丰硕。2007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达2173.31万元,财政总收入为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4元,粮食总产达322.5万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126倍、50倍、121倍、6倍;切实抓好中央的“三农”政策,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形成。全乡累计种植核桃达4.2万亩,产量达216.6吨,有70%的农户核桃收入在万元以上。烤烟种植面积2115亩,完成烟叶收购5600担,烟农收入360多万元。大牲畜存栏 8426头,出栏4388头,生猪存栏5778头,出栏4412头,山羊存栏6691只,出栏4758只。积极引导适宜地区培育红花产业,种植面积达2000亩,总产2.7万公斤,花农总收入达75.8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着力实施集镇、交通、农田水利、信息、能源等工程,推进了集镇建设和办公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修通了县、乡、村、组公路共420公里,修通了各村民小组的农用水沟97条176公里,人畜饮水57件。全乡家家通电,有配备现代化电器和通信设备,与外界加强了联系,乡机关进入了现代化办公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整合各级各类资金500多万元,建设黑马村农户“八个有”、自然村“六个有”、行政村“六个有”,建设完成现代烟草农业工程,中日利民人饮工程,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转移农村劳动力437人,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各届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培养 “四有”新人为目
   乡卫生院会貌

标,以经济发展的成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在农村、机关、学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村规民约和学生行为规范,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使全乡形成团结协作、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建立和完善诚信规范,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促进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 、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推崇良好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禁毒宣传“五进”活动,使广大青少年了解-的危害,筑牢他们“拒毒防艾”的思想防线。五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将大众文体活动开展经常化,行节庆日打歌,文化站积极开展“电影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抵制了封建、低级、庸俗文化的入侵;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元旦体育运动会,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政治文明建设成绩突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民族团结原则,尊重村民自制制度,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组织,实施党员分类管理,目前全乡共有党员367名。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开展“社教”、“先进性教育”等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党群、干群得到协调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强化生态建设,搞好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以营林造林为基础,狠抓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护林防火工作,严格林政执法,有力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乡2470宗127909.31亩的山林基本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

社会文明

  社会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及基层政权建设。坚持建设学习型政府、诚信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和谐政府,使政府自身建设进入正规化。先后投入94.8万元,对五个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新建、修缮,0完成了三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使基层干部队伍真正达到了“年轻化、知识化”的结构要求,开创了干群同心、政通人和、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平安乡”“无-乡”“无毒乡”创建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提升、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三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扎实开展农村基本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自我保护、珍惜自然资源、遵守交通规则、维护社会稳定等意识。五是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合同续签工作,稳定了农民的基本生产要素,及时兑现了退耕还林、粮农、能繁母猪等补贴资金37.3834万元;六是加强社会各项事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事业成绩突出,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乡参合率达98.6%。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认真抓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关心重视-。

-民心工程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漾濞县瓦厂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工作,一直处在全县前列。2007年、2008年参合率都是全县第一,2008年收缴新农合费是漾濞县启动最早的乡镇之一。
  为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有序发展,瓦厂乡合管办利用街天人多的机会,在街头设“新农合政策宣传咨询点”;利用下乡筹款,到定点医疗机构督查,到参合者家作入户调查的契机,采用发放宣传单、通知、口头讲解、典型事例举例等方式,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体政策及相关办理业务知识的宣传讲解。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基金使用情况及参合者收益人次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农民是真正得到实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一民心工程。

龙潭乡位于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县城南部山区,东抵瓦厂乡,南至鸡街乡,西连永平龙街乡,北靠顺濞、太平二乡。辖国土面积14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龙潭村,乡因得名,距县城85公里(公路)。龙潭乡地望在白竹村之西北麓,顺濞河以南,白竹山最高海拔2610米,为县境南部最高山,属清水朗山余脉,吐路河自西入境流经西北部地区,下流经瓦厂汇入漾江下游;中部有富厂河,阿己路河南流至胡家村北合流而为鸡街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境海拔在1620—2610米之间,1450至2150米海拔的高低山地均有居民点和耕地分布。各山植被多乔木,林虽多而不密,因长期过度开采,木材资源一般,宜于牲畜放牧,土壤类型多属酸性紫色土,粮林牧均宜。
  辖国土面积146平方公里。下设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有120个自然村,总人口6210人,全乡境内分散居住着汉、彝、白、苗、傈僳、回、傣、普米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75.6%。总耕地面积9917亩,其中水田1137亩,旱地8780亩,人均占有耕地60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295.1万公斤,人均占有粮49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68万元,人均纯收入1555元。
该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最南端,离县城103公里,离州府117公里,国土面积145.8平方公里。截至2006年,辖区内有达村、菜白、鸡街、新寨等四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乡境内以彝族人口为主,白族、傈僳族、汉族人口少量杂居。

资源环境

  乡辖区内地形及地势为西南走向。海拔最高地点为盘龙寺高山,海拔最低为鸡街河门口,海拔1100米,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
  截至2006年,拥有耕地面积6506.2亩,其中:水田面积1304亩,旱地5202.2亩,人均耕地面积1.34亩。该乡气候炎热,适宜种植玉米、水稻、大豆、蚕豆等粮食作物,有红花、核桃、烤烟等特色经济。 

经济状况

  该乡党委政府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作出稳粮、兴烟、大种核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长远规化。2006年粮食种植良种使用率达96%,种烟面积达3000多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83万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1595.57万元,第二产业76万元,第三产业311.43万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6万元。全乡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大豆、红花、烤烟,粮烟比例达5:5。农业总产值1595.57万元。全乡共有劳动力289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755人,第二产业45人,第三产业90人。 

基础设施

  该乡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截至2006年,有35个自然村通路,38个自然村通电,38个自然村通电话,38个自然村通电视。农户通路率92%,通电率92%,通电话率53%,通电视率69。全乡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27户,占农户数的2%,安装太阳能的农户8户,占农户数的0.6%。全乡共有10个大小购物商场。5个公共厕所,一个垃圾处理场。修复或新建大小10个水溏,3条三面光水沟和一大批水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土地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人口卫生

  截至2006年,该乡乡村人口总数4835人,其中男性2521人,女性2314人,彝族4020人,白族、傈僳族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一。
  截至2006年,全乡共有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服务室2个,共有医务人员10个,卫生院医疗设备齐全,技术服务水平高,定期不定期对全乡人进行疾病普查,母婴健康检查,负责全乡人民医疗服务。

文化教育

  截至2006年,全乡共有1个中心校,3个教学点,共有在校生453人,教职工46人。学校教育设施较为落后,负责全乡九年义务教学任务,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全乡建有1个文化站,藏书1500册。有5个党员活动室。负责全乡党员教育培训。

风俗民情

  该乡是典型的彝族集居地,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人的一生都有很多讲究,小孩生下来一个月要办月客,到青年结婚时要以歌传情、对歌择偶,满60岁以后要办生日。平时除传统的节日以外,每逢重要日子,人们都要以打歌的方式来庆祝或悼念,彝族妇女还善于刺绣花鞋,自己缝鞋子,自己缝民族服装,被誉为民族文化大乡、刺绣之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