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泸西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泸西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中枢镇位于泸西县中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东南与三塘乡相连,东北与白水镇接壤,北与金马镇毗邻,西与舞街铺镇相邻,南接逸圃镇。总面积117平方公里。  中枢镇是滇东南的古城镇之一,元初时是广西路的治所在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广西府的治所在地。明成化十七年(1478年)改土设流后,知府贺勋始筑土城,始有城池,称为广西府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广西直隶州的治所在地,称为州城,其行政区划为广西直隶州中乡。民国2年(1913年)为广西县的治所在地,称为县城。民国6年(1917年)改广西县为泸西县后,仍为中区。1949年2月5日泸西解放,称为中枢镇。1950年改乡为区,改为第一区中枢镇。1958年镇社合一,并入中枢公社。1961年又从中枢公社分出另立中枢镇。1987年区镇合并设中枢镇至今。  本镇辖新华、民主、胜利、瓦窑、桃笑、糯布、西华、石洞、立岗、阿勒、新寨、龙甸12个村民委员会和阿庐、迎宾、焰山、钟秀、长安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76个村(居)民小组。  中枢镇属高原盆地地形,广泛分布着溶蚀洼地、溶洞、地下暗河等多种形态的岩溶地貌。主要有东沟、中大河、西沟、东子河等河流。东部、北部为东山梁子及其延伸部分,西部及西南部是一条绵延的土石山梁。最高海拔(糯布小兴寨) 1840 米,最低海拔(阿勒三家村) 1700 米。地处低纬高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5.2 ℃,年平均降雨量 900 - 1000 毫米,无霜期 272.7 天。
金马镇位于泸西县境西北部,东接白水镇,西与旧城、三河镇接壤,北与曲靖市师宗县相连,南接中枢镇、午街铺镇,距县城12公里,国土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2 9个村民小组,8 5个合作社,镇党委下设9个党总支,4 1个党支部,有党员8 4 5名,现有常住人口49583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坝子为主,较为平坦。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水系发达,资源丰富。三年来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践行"-"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做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创新实干,加快发展,全镇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综合开发后劲增强。
  200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057.8万元,比2001年增长22.66%;实现财政收入730.5万元,比2001年增长22.9%;农民人均纯收入1 499元,比2001年增加290元;农民人均有粮352公斤,比2001年增加16公斤。同时,0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为全镇农民减负201万元。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党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小康社会明显加快的大好局面。
旧城,1987年10月区乡体制改革中,从金马区分出来成立 乡,2001年6月15日撤乡设镇,这里曾因有过"旧城反蒋武装-"的历史事件,而成为革命老区。地处东经103度36分38秒~103度43分27秒,北纬24度33分4秒~24度41分35秒之间,位于泸西西北部,东连金马、南接舞街、北抵三河、西与昆明市石林县毗邻;东西宽约11.3公里、南北宽15.5公里,国土面积83.6平方公里,距泸西县城23公里,俗有泸西"西大门"、"第一门"之称;全镇辖旧城、青禾、秧田坝、督捕抚、黑舍五个村民委员会23个村民小组;至2004年年底全镇总户数 户、总人口 人,其中少数民族 人(主要是瓦舍、子交、新哨三个彝族村小组)。
午街铺镇,地处东经103°35′25″至103°42′38″,北纬24°25′45″至24°36′20″之间,位于红河州泸西县西南部距县城20千米,东接中枢镇、逸圃镇,南与弥勒县毗邻,西与昆明地区石林县相通,北与金马镇、旧城镇接壤,全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4426人,辖区总面积2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75亩,居住着汉、彝、傣、回、苗等民族,少数民族占21.7%,全镇通讯覆盖率达90%以上,交通便利,教育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有中小学72所。
  全镇主要为喀斯特地形,最高海拔2013米,最低海拔1565米。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总数达2176小时,年降雨量在900毫米至1000毫米之间,适宜各类农作物生产,目前全镇已发展水果11000亩,干果3200亩,其中高原梨颇具盛名,杜仲9000余亩,除虫菊4500亩,是全县的优质烟、优质大米主产区。  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铜、铝、钒等资源,其中煤的储量初步探明为200万吨,且煤质较好。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午街铺镇的烤烟、水果、大米、藕、辣椒、野生菌享有盛名。
泸西县白水镇是云南省 506 个扶贫攻坚乡之一,位于县城东北部,与曲靖市师宗县彩云镇接界,是红河州的北大门。地处东经 103 度 51 分与北纬 24 度 31 分之间,境内海拔在 1767 米 至 2227 米 之间,属典型的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 14.6 度,平均日照 1962.9 小时,全年无霜期 238 天,年均降雨量 1031.7 毫米 ,相对湿度 77% ,主要风向为西南风。白水镇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包谷、小麦、烤烟、除虫菊等,农业科技含量高,全镇的烤烟、杜仲、除虫菊、灯盏花、仔猪产业等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境内水库、小坝塘星罗棋布,有中型水库 3 座,即:白水库、五者水库、阿味水库,小型水库 6 座,小坝塘 25 座。库容量 6500 万立方米。五者水库还拥有天然温泉,现已建成五者温泉、五者万亩野生花海风景区,与闻名遐迩的阿庐古洞连成一线,吸引着八方来客。镇政府驻地亮龙潭居镇境中部,距县城 17 公里 ,距州府个旧 195 公里 ,距省会昆明 176 公里 ,距南 ( 宁 ) 昆 ( 明 ) 铁路线师宗站 20 公里 。弥 ( 勒 ) 泸 ( 西 ) 师 ( 宗 ) 二级公路横贯白水全境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山半坝型农业大镇,全镇辖桃园、红杏、巨木、善导、益谷、既庶、黑龙、无浪、果衣、直邑、平田、山黑 12 个村民委员会 68 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 235 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 62805 亩,其中水田 17493 亩、旱地 45312 亩。
向阳乡位于泸西县城东部,距县城25公里,东北与曲靖地区师宗县接壤,东南与文山州邱北县隔南盘江相望,居于红河、文山、曲靖三地州交汇处,素有“鸡鸣三地州”之称。是一个汉、彝、苗、壮等多民族杂居的高寒贫困山区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2个村民小组,2002年全乡总人口2710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25.4%。幅员面积216.3平方公里,耕地37037亩。最高海拔2328米,最低海拔821米,年平均气温12℃,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气候复杂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原立体气候比较明显。乡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脊薄,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阻碍着全乡经济社会发展。1994年列为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粮经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啤酒大麦、荞子、洋芋和烤烟、除虫菊、杜仲、灯盏花、蔬菜、薯芋等,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支柱。
一、基本情况 三塘乡辖8个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自然村)5731户22285人,其中农业人口21764人,占97.6%,乡内有汉、彝两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2601人,占11.7%。全乡海拔2459.3——821m,但80%的地区在20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3.5——13.8℃,属典型的 高寒山区。全乡高寒岩溶于一体,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差。境内辖国土面积216平方公里,有耕地33588亩,其中旱地33558亩,水田30亩,人均占有耕地 1.5亩,人口密度103人/平方公里。农作物种植面积6.2万亩,粮食4.2万亩(其中:玉米1.7万亩、小麦1.6万亩、洋芋0.4万亩),经济作物2万亩(其中烤烟 0.62万亩、油料1万亩、除虫菊0.38万亩。) 二、优势 林业、夏播油菜、马铃薯、山地蔬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条件差(高寒、岩溶、夏涝春旱)(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水路是制约三塘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现还有8个村民小组末通公路。) (三)农民素质偏低。(部分还有依赖思想)(四)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贫困面大。(五)形成恶性循环。虽有发展但与其它地区差距逐渐拉大。
永宁乡位于泸西县城东南23公里处,地处两州三县(文山州、红河州,邱北县、弥勒县、泸西县)交界处。东以南盘江为界和文山的邱北县遥相对望,南部和西南面分别与弥勒县的东山镇、卫泸乡毗邻,北与本县逸圃镇、三塘乡相连。地跨北纬24°15′—24°20′,东经101°12′—103°1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5.5公里,南北纵距21.3公里,国土面积229.8平方公里。
  全乡辖6个村委会,5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2936人,主要居住着汉、彝、苗、壮四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9.1%。
  乡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最高海拔2334米,最低海拔870米,立体气候明显,夏长霜短,风小日照长,年平均气温在15℃—17.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均日照数2176小时,为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
  全乡有耕地39608.7亩,其中水田9854.6亩,旱地29754.1亩,人均占有耕地1.34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林果、生姜为主。
  永宁乡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水利、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瓶颈得到缓解,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